何春華
置身于峽谷群中,遙望巍峨的峭壁,沐浴朗朗的秋風,環(huán)視迷人的太行風光,我有一種來自心底的吶喊和沖動:太行山啊,我在夢里千遍萬遍地呼喚你,現(xiàn)在終于擁在了你的懷中!
火車將我丟在了這個夢寐已久的城市。走出車站,在橘黃的街燈下看看時間,才早晨5點多鐘。天剛蒙蒙亮,清潔工在大街上“刷刷”地掃著馬路,我們打出租車來到了邢臺賓館。會務組有位同志昨晚上沒有回家,接待了我們第一批到達的早行者。我們登記住宿,安頓好房間,然后就到街上去吃早飯。
到邢臺,是應了《散文百家》的邀請,參加“千字文頒獎暨‘走進太行山筆會”。邢臺和太行山,我確實是沒有來過,但卻是我的向往之地。
上中學的那年,邢臺發(fā)生了大地震,敬愛的周總理親赴災區(qū)慰問,不僅使災區(qū)人民深受感動和鼓舞,也感動了全國人民。老師組織我們?nèi)嗤瑢W以集體的名義,向災區(qū)的邢臺中學初二(2)班發(fā)出一封慰問信,也很快收到了邢臺中學那個班級的學生給予我們的回信。我們都在信中相互勉勵:“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爭做毛主席的好孩子?!庇浀靡彩窃谧x中學的時候,老師教唱了我們《在太行山上》那首歌:“紅日照遍了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從此,太行山和邢臺,邢臺和太行山,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成為我的迷戀和向往。
在邢臺賓館的四樓會議室,我們來自全國各地的四十多名作者濟濟一堂。當?shù)氐氖形穆?lián)、市作協(xié)領(lǐng)導為我們頒獎,向我們熱情地介紹邢臺和太行山。
邢臺的文化底蘊深厚,距今已有三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素有“鴛水之濱,襄國故都,依山憑險,地腴民豐”之譽。傳說堯、舜、禹都在此活動過,歷史上曾經(jīng)四次建國、兩次定都。邢臺又稱“臥牛城”,相傳古時天降暴雨,洪水逼城,一牛臥于城頭,喝退洪水,百姓免災而得名。在數(shù)千載的歷史長河中,邢臺涌現(xiàn)出許許多多的政治家、科學家和英雄豪杰。東漢末年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張角,唐朝名宰相宋璟,五代后周皇帝郭威、柴榮,元代名相劉秉忠,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等,都是邢臺人的光榮和驕傲。1985年,胡耀邦曾在飛機上過太行時說:“八百里太行,最美的地方在邢臺?!弊哌^歷史的歲月,如今的邢臺已成為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榮、環(huán)境優(yōu)美的現(xiàn)代文明城市。
深秋時節(jié)的太行山,奇峰突兀,層林盡染。感謝知名作家、《散文百家》主編賈興安,他在下面的一個縣里掛職副縣長,分管著許多具體的事務,工作繁忙,仍抽出時間陪同我們走進太行山。
汽車載著我們駛向太行山深處。沿途的寨前屋后,山道路旁,蘋果紅了,柿子熟了,像一盞盞小燈籠似的掛滿了樹梢,惹人耀眼,奪目生輝。來到位于邢臺市西南路羅鎮(zhèn)的賀家坪村,汽車在一片空曠的地上停了下來。馮女士是當?shù)氐膶в?,家就住在賀家坪村,她帶領(lǐng)我們走進了邢臺大峽谷。據(jù)介紹,邢臺大峽谷又名太行奇峽群,一奇谷底狹深,二奇峽岸壁立,三奇成群出現(xiàn),并有連綿十余里的清潭飛瀑及上萬畝的原始次生林。置身于峽谷群中,遙望巍峨的峭壁,沐浴朗朗的秋風,環(huán)視迷人的太行風光,我有一種來自心底的吶喊和沖動:太行山啊,我在夢里千遍萬遍地呼喚你,現(xiàn)在終于擁在了你的懷中!
然而,太行山又實在是貧窮和閉塞的。住在太行山深處的人,過去祖祖輩輩很少走出大山,但太行山卻是當年八路軍藏龍臥虎的地方。所以,當我們隨馮導爬上一處高坡,聽說這里就是當年八路軍129師的被服廠、造紙廠和印刷廠,心情無比激動。令人憤怒的是,當年的這處八路軍隱蔽所在曾被日本兵偷襲,我二十多名戰(zhàn)士慘遭日軍殺害。那一刻,我真的有一種悲憤充塞在胸腔,為中華民族的曾經(jīng)內(nèi)憂外患,曾經(jīng)蒙難受辱,也為犧牲的抗日將士。我所知道的赫赫有名的左權(quán)將軍,就是將一腔熱血灑在了太行山。越過世紀,換了人間,我們的民族進入了偉大的復興,但是,我們怎能忘記昨天的屈辱和疼痛?面對歷史,我們又該作出如何的思索?
太陽照耀在太行山上,將太行山渲染得更加雄偉俊美,更加氣吞萬里如虎。巍巍太行山,綿延八百里,曾經(jīng)是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八路軍抗日救亡的主戰(zhàn)場,中華兒女在這里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曲曲慷慨悲壯的戰(zhàn)歌。
從太行山下來,我們來到了當年八路軍曾設在這里的總部——英談村。這是一處保存完好的明清石寨,據(jù)說在全國也絕無僅有。英談村三面環(huán)山,一面是溝,住著兩百多戶人家,六百多號人口。寨子里所有的建筑都是用太行山的石頭砌造的,連屋頂上蓋的也是以石片代瓦,既結(jié)實又美觀。整個村寨依山而建,漸呈高勢,寨后的房屋就緊貼著太行山。寨子里很安靜,許多人家的院子里、屋頂上都曬著黃燦燦的玉米棒子;有一些老人在自家的小院里,用細細的麻線將桔黃的柿子一只只串起來,晾曬干后做成柿餅到市場出售。在村寨中間的一拐角處,我們遇到了一位看上去身子骨還挺硬朗的老人。老人叫路風麗,今年87歲,耳不聾,眼不花。他告訴我們,當年的彭老總和鄧小平政委就住在他們這個寨子里,帶領(lǐng)八路軍打鬼子。寨子里有很多青年都參加了八路軍,他17歲就跟隨鄧政委當警衛(wèi)員。他命大活了下來,和他一起參軍的有很多人都犧牲在了抗日戰(zhàn)場上。英談村,真是一個英雄的村。我們對老人家肅然起敬,祝愿老人健康長壽,多過上幾年改革開放的好日子。
走出英談村,回望西天,太陽掛到了太行山的山頂,晚霞將太行山映照得更加燦爛。太行山靜悄悄的,不因為是紅色的抗日根據(jù)地而張揚。但是,太行山是名垂青史的,是值得永遠迷戀和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