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文生義。有些成語可以直接從字面去理解;而絕大部分成語需要透過字面意義去深刻地理解,如果對成語意義不加認真推敲,僅從字面去簡單、膚淺地理解,就會造成望文生義的毛病。如:
1. 告別時,他非要送我?guī)准邫n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2. 這篇文章寫得實在糟糕,真是不刊之論。
“大方之家”是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見識廣博或?qū)W有專長的人。大方:大道理。而在例1中,由于望文生義,誤將“大方”理解成不吝嗇,從而導(dǎo)致了整個成語的誤用?!安豢摗笔切稳莶荒芨膭踊虿豢赡绲难哉????削除。古代把字寫在竹簡上,有錯誤就削去。不刊:比喻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而例2中,由于望文生義,把“刊”理解成“刊登、刊載”,導(dǎo)致了成語運用的錯誤。
二、斷詞取義。成語的意義具有完整性。如果只注意某些語素,而忽視其他語素,就會破壞整個成語的意義。如:
3. 他聽著風(fēng)頂樹梢,聽著小鳥歡噪,心悅誠服,不愿離開這個地方了。
4. 我叔叔退休后,還呆在廠里幫助大家干一些重活,大家都稱他年富力強。
“心悅誠服”表示真心實意地服從或佩服。而在例3中,只斷取了“悅”的意義,而忽視了“服”的意義,從而使得整個成語與語境中的“心情舒暢愉悅”之意相左?!澳旮涣姟卑瑑煞矫娴囊饬x,一是年輕,二是力壯。例4只斷取“力強”的意義,而忽視了“年富”的意義,因而該成語運用錯誤。
三、輕重失度。有些成語詞義有輕重之別,切不可大詞小用,或小詞大用。如:
5. 王老師勤勤懇懇,日理萬機,在教壇上默默奉獻了30年。
6. 工人俱樂部里,象棋、撲克、乒乓球、電視機、書報、畫片,包羅萬象。
“日理萬機”的意思是指一天內(nèi)要處理上萬件事務(wù),一般指君主或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每天忙于處理繁多的政務(wù)。該詞詞義較重,在例5中用在普通老師身上,就犯了“大詞小用”的毛病?!鞍_萬象”形容內(nèi)容龐雜,無所不有。而例6談不上“包羅萬象”,也有“大詞小用”的毛病。
四、語義重復(fù)。成語的意義比較精練,使用得當(dāng),可以收到言簡意賅的效果。但如果不注意成語意義和整個句子語義的比照,就可能造成成語意義和句子語義的重復(fù)。如:
7. 看到他這種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記者忍俊不禁“撲”地一聲笑了起來。
8. 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戰(zhàn)爭使我國人民生靈涂炭。
例7中“忍俊不禁”就是忍不住要發(fā)笑,后面自然不能再加上“撲地一聲笑了起來”。例8中“生靈涂炭”形容在反動統(tǒng)治下,廣大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生靈:指老百姓;涂炭:泥沼和炭火,比喻困苦。成語前怎么能再加上“人民”呢?這兩個例子都犯有語義重復(fù)之病。
五、自相矛盾。如果不注意成語的意義和整個句子語義的比照,也極有可能使成語的意義和句子的語義矛盾。如:
9. 幾年前,我們在清華園里相識;今天,我們又在異地萍水相逢。
10. 最近到沿海地區(qū),雖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但那里的變化,卻給我留下極深刻的印象。
例9中“萍水相逢”是比喻不相識的人偶然相遇,與過去“在清華園里相識”矛盾。例10中“浮光掠影”本指水面的反光,一閃而過的影子;后比喻觀察不細致,學(xué)習(xí)不深入,印象不深刻。它的運用與后文“留下極深刻的印象”矛盾。
作文素材
海明威和他的“硬漢形象”
美國作家海明威是一個極具進取精神的硬漢子。他曾嘗試吃過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場亮過相,闖蕩過非洲的原始森林,兩次世界大戰(zhàn)都上了戰(zhàn)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19歲的他見一意大利士兵負傷,便冒著奧軍的炮火上去搶救,結(jié)果自己也被炸傷了腿,但他仍背著傷員頑強前進。突然間,炮擊停止,探照燈大亮,海明威終于回到陣地。原來是他的英勇行為感動了奧軍將領(lǐng),下令放他過去。
1949年,他的朋友??思{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海明威不服氣,匆匆寫了一部小說想要超過人家,遭到失敗。倔強的海明威爬起來再干,終于寫出了小說《老人與?!?獲1954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他在《老人與海》這部小說中寫下了一句響當(dāng)當(dāng)?shù)拿?“人是不能被打敗的,你可以把他消滅,但不能打敗他!”
分析:是的,人是不能被打敗的,只要我們心中有目標(biāo),有信念。即使過程艱辛,最終也能有所收獲。
話題:“成功的曲折”“永不言敗”
80美元環(huán)游世界
有一位叫羅伯特·克里斯托夫的美國人,想用80美元來周游世界,他堅信只要有信心,有誠意,任何目的都能達到。
年僅26歲的羅伯特完成了準(zhǔn)備后,他就在口袋里裝好80美元,興致勃勃地開始了自己的旅行。最終他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羅伯特為什么能成功?全在于他有積極的心態(tài)——堅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人一旦定下目標(biāo),就得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那樣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分析:羅伯特的經(jīng)歷印證了一句俗語:“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只要下定決心,堅持到底,就沒有完不成的事情。
話題:“成功的魔杖”“夢想與堅持”“信念”
左思立志 堅韌不拔
西晉文學(xué)家左思少年時讀了張衡的《兩京賦》,受到了很大的啟發(fā),決心將來撰寫《三都賦》。陸機聽了不禁撫掌而笑,說像左思這樣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賦》這樣的鴻篇巨著,簡直是笑話;即使費力寫成,也必定毫無價值,只配用來蓋酒壇子而已。面對這樣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他聽說著作郎張載曾游歷岷、邛(今四川),就多次登門求教,以便熟悉當(dāng)?shù)氐纳酱ā⑽锂a(chǎn)、風(fēng)俗。他廣泛查訪了解,大量搜集資料,然后專心致志,奮力寫作。在他的房間里、籬笆旁、廁所里到處放著紙、筆,只要想起好的詞句他就隨手記錄下來,并反復(fù)修改。左思整整花費了十年的心血,終于完成了《三都賦》。陸機在驚異之余,佩服得五體投地,只得甘拜下風(fēng)。
分析:認準(zhǔn)行動目標(biāo),不為外人所動,堅持就是勝利,挺住就是一切。
話題:“磨礪與成功”“如何對待別人的嘲笑”
嚴復(fù)的擔(dān)憂
1912年擔(dān)任北大校長時,嚴復(fù)的中西文化比較觀走向成熟,開始進入自身反省階段,趨向?qū)鹘y(tǒng)文化的復(fù)歸。他擔(dān)憂中國喪失本民族的“國種特性”,他認為會“如魚之離水而處空,如蹩跛者之挾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鴉片為發(fā)越,此謂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這樣一種對中華民族前途與命運的憂慮,嚴復(fù)曾經(jīng)試圖將北京大學(xué)的文科與經(jīng)學(xué)合二為一,完全用來治舊學(xué),“用以保持吾國四五千載圣圣相傳之綱紀,彝倫道德文章于不墜”。這一行為在當(dāng)時稱得上用心良苦。
分析:嚴復(fù)保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良苦用心在當(dāng)時能有幾人明曉?愛國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不能只從一種角度、用一種眼光來看問題!
話題:“看待事物的角度”“目的與形式”
趣味語文
“東道國”的由來
“東道國”是由“東道主”一詞演變而來的。春秋時期,秦晉圍鄭,鄭派燭之武勸秦退軍。燭之武對秦穆公說:“秦如果不滅掉鄭國,而叫它成為東方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來來往往,缺少的資材食用由鄭來供應(yīng),這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鼻貜钠溲猿奋?。鄭在秦的東方,故稱東方道上的主人。后來,“東道主”便成了一個固定的名詞,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請客的人,其方位的含義便不復(fù)存在了。
“東道國”就是以主人的身份接待他國國賓的國家,或在國際活動中處于聚會居停之所和主辦其事的國家。
“馬虎”的來歷
人們都喜歡用“馬虎”來形容某人辦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這個俗語的背后,原來有一個血淚斑斑的故事。
宋代時京城有一個畫家,作畫往往隨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畫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剛畫好一個虎頭,碰上有人來請他畫馬,他就隨手在虎頭后畫上馬的身子。來人問他畫的是馬還是虎,他答:“馬馬虎虎!”來人不要,他便將畫掛在廳堂。大兒子見了問他畫里是什么,他說是虎,次兒子問他卻說是馬。
不久,大兒子外出打獵時,把人家的馬當(dāng)老虎射死了,畫家不得不給馬主賠錢。他的小兒子外出碰上老虎,卻以為是馬想去騎,結(jié)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畫家悲痛萬分,把畫燒了,還寫了一首詩自責(zé):“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喂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xué)吾。”
從此,“馬虎”這個詞就流傳開了。
“批把關(guān)非比琵琶”
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念書。長大以后,常因?qū)戝e別字鬧笑話。
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后便招呼仆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哧”一聲笑了。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后,在后面題了一首打油詩: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當(dāng)年識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jié)果,
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
“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pá,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弦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
錯評詠花詩
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白居易與16位朋友結(jié)伴游江西廬山,寫了不少詩,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學(xué)家、文學(xué)家沈括讀了這首詩,非常驚訝,帶著譏諷的口吻評論道:“既然‘四月芳菲盡了,怎么會‘桃花始盛開呢?大詩人也寫出這樣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呀!”說完,他也就把這事給忘掉了。
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節(jié),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見到了白居易詩中的奇景:四月天氣,山下眾花凋謝,山頂上卻是桃花紅艷,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詩來,才領(lǐng)悟到自己錯怪了大詩人,也從中發(fā)現(xiàn)了高度對季節(ji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