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
所謂“不得不走”,是指1934年的年初,瞿秋白不得不離開上海,前往江西瑞金“蘇區(qū)”;所謂“不得不留”,是指1934年10月,瞿秋白不得不留在“蘇區(qū)”,而不能隨紅軍“長征”。瞿秋白因了這1934年的不得不走與不得不留,才有了1935年的被捕與被殺。
不得不走
博古中央為何一定要讓瞿秋白從上海到“蘇區(qū)”?對這個問題的解答,牽涉到王明、博古們?yōu)楹文馨獾滚那锇?,奪取中共最高權力。王明1904年生,小瞿秋白五歲;博古1907年生,小瞿秋白八歲。盡管年齡相差并不大,但在中共的代際上,瞿秋白與他們卻實在是兩代人。當瞿秋白在莫斯科與他們相遇時,在“革命資歷”上,他們只能算是乳臭未干的黃口小兒,若無強有力的支持,憑他們個人的能力,是不可能扳倒瞿秋白的。直接教唆和支持他們的,是米夫,而米夫的背后,則是共產國際,說得更直白些,是斯大林。
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開完后,瞿秋白留下來當了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這樣,米夫就成了他的頂頭上司,兩人就有了一種日常性的接觸。在中共人士面前,米夫咄咄逼人,不可一世。而瞿秋白也不會真心佩服這個中國問題上的“洋專家”,這當然會令米夫時有不快。有一件事庶幾可證明瞿秋白的書生氣:在忍無可忍時,瞿秋白曾向共產國際提出撤換米夫的請求。
撤換米夫的請求,當然只能徒然增加米夫對瞿秋白的仇視。米夫除了直接打擊瞿秋白外,更要“以華制華”,而他選中的就是自己在中山大學的學生王明、博古等人。
在政治上讓瞿秋白出局,這比較容易,開一個會,就能解決問題。但要在思想和理論上徹底清除瞿秋白長期以來產生的影響,就不是開幾次會能做到的。這需要較為長期的批判和迫害,尤其需要在政治上予以閑置和拋棄。
本來,米夫、王明們把瞿秋白從政治上踢出局后,就希望他從此銷聲匿跡,但瞿秋白仍然堅持發(fā)言。從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出局,到1934年1月被迫離開上海,這三年的時間里,瞿秋白在黨內黨外的刊物上,不斷發(fā)表談論政治問題的文章。
1933年9月22日,博古中央突然發(fā)布《中共中央關于狄康、瞿秋白同志的錯誤的決定》,在全黨范圍內發(fā)動了對瞿秋白的批判,同時做出了令瞿秋白離滬赴贛的決定——這樣,瞿秋白就不得不走了。
不得不留
盡管瞿秋白極其不愿意離開上海,但博古中央既然有命令,他就不得不執(zhí)行。
1934年10月,“蘇區(qū)”的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有一部分中高級干部必須留下,誰走誰留,成了十分敏感的問題。當時由博古、李德、周恩來組成的“三人團”,成了最高決策機構,高級干部的去留問題,由“三人團”決定。瞿秋白雖然早不是什么高級干部,然而,他的去留問題,無疑是博古非常關心的。其時,國民黨大軍壓境,“蘇區(qū)”危在旦夕,走,是人人渴望的。博古當然不會同意瞿秋白走?!把影舱L”時期,張聞天有這樣的回憶:“瞿秋白曾向我要求同走,我表示同情,曾向博古提出,博古反對?!笔譄o縛雞之力,眼有高度近視,肺疾重而血常咯,熱不止則風難禁—這就是當時的瞿秋白。這樣的瞿秋白,留下,則如鼎魚幕燕,生之可能性十分渺茫。時任“經濟委員會副部長”的吳亮平(又名吳黎平)回憶說,在毛澤東主持的一次“中央政府”討論轉移的會議上,毛澤東宣讀了“部級干部”隨軍轉移的名單,其中沒有瞿秋白,瞿秋白同志去當面向毛澤東同志要求參加長征。毛主席當場沒有回答,只是說,你這個問題下面再說。
吳黎平又回憶說:
……中央局決定不讓瞿秋白同志(當時是中央政府教育部長)跟紅軍走。聽到這事以后,我心里很難受。一方面向毛澤東同志說:“這怎么成瞿秋白同志這樣一個有名的老同志難道能夠不管,要他聽任命運擺布?”請求毛澤東同志給中央局說說。毛澤東同志說,他也很同情秋白同志。他曾說過,但他的話不頂事。另一方面,我向張聞天同志提出了同樣的請求。聞天同志說:這是集體商量決定的,他一個人不好改變。秋白同志自己聽到了這決定,精神上甚為不安。我請秋白同志到家里吃飯,這次秋白同志情緒特別激動,喝酒特別多。他說:“你們走了,我只能聽候命運擺布了。不知以后怎樣,我們還能相見嗎?如果不能相見,那就永別了……”這是我和秋白同志的最后會面,不料竟成永訣。
不得不死
1934年11月,原屬“蘇區(qū)”的長汀縣城、瑞金縣城、于都縣城、會昌等相繼失守。瞿秋白拖著發(fā)燒、咯血和浮腫的身體,隨“留守”人員晝伏夜出、東奔西突。1935年2月下旬,在福建省長汀縣水口鎮(zhèn)被國民黨地方武裝保安團捕獲。瞿秋白先是被囚在上杭監(jiān)獄,后被押解至駐長汀的36師師部。被捕之初,瞿秋白偽稱名叫林琪祥,赴閩訪友,“不幸被匪擄去”。5月上旬,身份暴露。6月2日,蔣介石發(fā)來密電令,“瞿匪秋白即在閩就地槍決,照相呈驗?!?月18日,瞿秋白被36師“就地槍決”。
瞿秋白是被王明團伙把持的中共所拋棄的人。共產黨既然不要這個人了,國民黨又何必殺他呢?但1935年的蔣介石,下令殺了瞿秋白,自有其不得不殺的理由。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暴動,標志著中共武裝反抗國民黨的開始。而這一開始,就與瞿秋白有很大關系。就在此前不久,瞿秋白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成為六大常委之一。在南昌舉行暴動,正是在常委會上討論決策的。在這一事件上,瞿秋白也起了積極的作用。在數(shù)日后的“八七會議”上,瞿秋白則成為中共實際上的最高領袖。從這時開始,瞿秋白策劃指揮了在各地的一系列武裝暴動。
1931年6月,中共第三任領袖向忠發(fā)被捕。雖然被捕后立即叛變,但蔣介石還是下令立即“就地槍決”。蔣介石對瞿秋白的處置不同于向忠發(fā),國民黨對瞿秋白,有一個堪稱漫長的勸降過程。只要瞿秋白肯明確地表示“悔意”,只要瞿秋白肯公開聲明脫離中共,即可免死。國民黨對瞿秋白的勸降,可謂用盡心機,幾番派“干員”從南京到長汀。從5月上旬身份暴露,到6月2日蔣介石下達槍決令,這二十多天,勸降工作由“軍統(tǒng)”進行。“軍統(tǒng)”勸降無效,蔣介石才下令殺瞿。槍決令下達后,“中統(tǒng)”頭領陳立夫心有不甘,于是便星夜面見蔣介石,請求槍決令暫緩執(zhí)行,再由“中統(tǒng)”派員往長汀,開始新一輪的勸降。但無論是“軍統(tǒng)”的威迫利誘,還是“中統(tǒng)”的巧舌如簧,都不能令瞿秋白越過“底線”——這樣,瞿秋白便不得不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