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創(chuàng)造型語文課堂教學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為核心,把語文教學與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語言表達、性情陶冶等結合起來,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教學,引導學生全方位地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為此,筆者在教學中作了如下探索:
一、教學要求:由“帶著問題讀”向“讀出問題”轉變
閱讀教學追求的是讓學生通過自主讀教材,在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新的閱讀能
力。從這個意義上講,“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是前提,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必須由“帶著問題讀”向“讀出問題”轉變。
如何引導學生“讀出問題”呢?開始訓練時,應該由“多問”向“少問”過渡,由“具體問”向“抽象問”過渡,由“問答”向“點撥”過渡。筆者在實踐中作了這樣的嘗試:學生打開課本后,讓他們帶著“寫了什么”“怎樣寫的”“學什么”“怎樣學”的抽象問題,按照“整體感知,讀通課文——部分識別,讀懂課文——整體回顧,賞讀課文”的思路進行閱讀。首先,學生在“整體感知,讀通課文”時,往往在“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的激活下,最初形成“認知問題”——對教材內容與結構的整體性模糊認識。學生認識因人而異,它不等于教材的內容結構,但是它將作為“后續(xù)學習的知識生長點”。在“學什么”“怎樣學”的激活下,形成了“目標問題”——學生任務?!皩W什么”,主要建立學習內容目標,“怎樣學”,主要建立學習過程目標,這將作為“后續(xù)學習的動力發(fā)源點”。其次,學生在“部分識別,讀懂課文”時,就會帶著形成的“認知問題”“目標問題”進行品讀,在品讀中解決問題,驗證認識。同時,又帶著“寫了什么”“怎樣寫的”“學什么”“怎樣學”的問題進一步探究,形成新的問題。這樣反復不斷地在讀中“形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新問題……”直至讀懂課文。再次,學生在“整體回顧,賞讀課文”時,還帶著“寫了什么”“怎樣寫的”“學什么”進行探究,學這篇課文還有沒有“問題”?能不能學“類似課文”?會不會解決“類似問題”?
二、教學目標:由“教師定向”向“學生定向”轉變
閱讀教學追求的是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自我定向能力既是學習的有效動力,又是重要的自學能力。學生有了這種能力,“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因此,語文教學的目標應由“老師定向”向“學生定向”轉變。
如何培養(yǎng)學生進行“自我定向”呢?筆者認為,學生帶著“寫了什么”“怎么寫的”“學什么”和“怎么學”等抽象問題,經過“整體感知,讀懂課文”,對課文的內容已經有了初步的模糊認識。此時再讓學生合上課本進行聯(lián)想,不僅能通過嘗試回憶,調動學生集中精力閱讀教材,而且能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整體識別,并從整體識別中定向。合書回憶時,不同的學生對一篇課文的認識、理解水平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定向,有的則偏離了教學目標。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異”,有了“異”,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不同定向存異趨同,進行規(guī)范。為了引出學生尚未形成的目標,教師可繼續(xù)引導回憶聯(lián)想,如有學生說出與目標相關的內容,再引導他們從相關的內容中引出目標。通過這樣的過程,形成的教學定向就是“同”。學生從各自不同定向的“異”到教師引導的“同”,經歷了嘗試、趨同、再嘗試、再趨同的循環(huán)過程,這也是將教師的外推力轉化為學生內推力的過程,是向“部分識別,讀懂課文”的延伸過程。
三、教學方法:由“教師講解”向“自我體悟”轉變
閱讀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學會自讀、自悟,讓他們在閱讀中自己領會,發(fā)展學生的“意識”,不斷否定“舊我”,形成“新我”。因此,教學方法應由“教師講解”向“自我體悟”轉變。
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我體悟”呢?學生經過教師的引導,形成“自我定向”的教學目標后,迫切需要自我嘗試。此時教師只要創(chuàng)設讓學生自我探究的時空,他們就會帶著自己的“定向目標”去“部分識別,讀懂課文”。一般來說,引導學生“體悟”要經歷這樣的過程:“朗讀領悟→深究感悟→討論省悟”?!袄首x領悟”:學生帶著目標進行朗讀,通過自我揣摩,自我體會,形成比較明晰的認識?!吧罹扛形颉?學生在讀中對“問題”形成的認識質量如何,還要通過聯(lián)系學習和生活的原有認知,進一步領會、反省、驗證,在聯(lián)系中澄清對“問題”的認識?!坝懻撌∥颉?學生有所認識后,教師要組織他們進行討論,明確自我感悟是否正確,同時,通過回顧感悟的過程,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的教學,就是不斷地喚醒、激勵學生去“自悟”教學目標,讓學生在“悟”中提高自己、認識自己、形成自己。
四、教學組織: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
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充分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這就要求語文教學要由“封閉”走向“開放”。
如何使語文課堂教學走向“開放”呢?
(一)教學內容開放。以教材為主,輔之以國內外的重大新聞、本地區(qū)的熱點問題以及與課文相關的名著和佳作。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能指導他們學會讀課外書,學會觀察社會、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
(二)教學手段開放。信息時代的語文課堂教學迫切需要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輔助,多媒體上的“交互”和網上的“瀏覽”增大了信息量,縮小了讀者與作者間時空上的差距和認識上的差別,使課堂教學實現(xiàn)了由平面向立體、由單向向多向的轉變,并且開闊了視野,為學生創(chuàng)新提供了平臺。
(三)教學形式開放。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課堂教學組織者既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地點既可以在課堂也可以在社會,學習形式既可以是自學也可以是討論。特別強調在獨立自主前提下的“師生”和“生生”合作。
(責 編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