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木
語文課程改革是語文教育改革中最為關鍵和敏感的內容,它往往也是語文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那么,現代語文課程的改革如何進行,其發(fā)展特點和趨勢是什么?
一、語文課程的生活化
面對紛繁的社會生活,語文與生活的關系似乎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密切?!吧钣卸嗝磸V闊,語文就有多么廣闊”“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處處有語文”等理念已經成為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那么,學生的社會“生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我以為,語文課程標準所開列的“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以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二、語文課程的綜合性
語文課程的綜合性指的是語文課程要簡化頭緒,加強綜合,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綜合全面的提高。
要改變現行語文教育中過于追求科學化、多線索的傾向,加強語文聽說讀寫的整合?!奥犝f”整合為口語交際,“口語交際”和寫作整合于閱讀和綜合性學習之中。
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的綜合,大力提倡綜合性學習。在綜合性學習中,學生可以綜合運用語文知識,整體發(fā)展聽說讀寫能力,溝通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并把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三、語文課程的實踐性
這主要體現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因為語文的一個重要屬性是交際工具,如果讓學生掌握好這個工具,單憑口耳傳授是不可能的。語言能力的獲得,需要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去自悟、自得,并培養(yǎng)自己運用語言去吸收、交流和儲存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實踐與生活又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語文新課標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
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并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
四、語文課程的開放性
必須溝通教材內外、課堂內外和學校內外的聯系,使語文學習和其他課程的學習,書本學習和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由于教材已經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封閉自足的,而是具有開放性的、向著深廣的時空延伸的。所以,對教師來說,教材絕不是“圣旨”,它只是給教師的教學搭建了一個大顯身手的平臺,許多時候需要教師根據不同情況作出靈活處理,或增或刪,并根據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充實、發(fā)揮。
五、語文課程的跨學科性
這主要表現在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相互滲透與融合上。“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語文課程應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等,這些觀點在語文課程標準中不斷得到強調。而新教材在編寫中也力求體現出跨學科這一特點。
(責 編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