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賀賓
摘要:葉夢得的《臨江仙》詞,占《石林詞》近1/5,其內(nèi)容主要有酬贈唱和詞、游記寫景詞、詠物詞三類:其詞多以組詞形式出現(xiàn)。語言風格融清新自然與曠達超逸于一體,喜用同韻創(chuàng)作,句法相對單一,但也能同中有異,未有單調(diào)乏味之感。并且詞人善于在創(chuàng)作中化用前人詩文典故;詞人選用“臨江仙”詞牌作為創(chuàng)作工具,和詞牌體制短小,易于把握以及易寫懷古傷時題材有關(guān)。葉夢得之詞,是蘇詞向辛詞過渡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而《臨江仙》詞正體現(xiàn)了這種過渡的痕跡。
關(guān)鍵詞:葉夢得《臨江仙》清曠歸隱
葉夢得(1077-1148),字少蘊,號石林居士,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歷仕哲、徽、欽、高宗四朝,是一位在兩宋之交的政治史和文化史等方面有較高地位和影響的人物,也是南渡文人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能詩工詞,著有《石林詩話》、《石林詞》等。晚年致仕隱居湖州卞山石林谷,嘯詠自娛以終。
近年來,對葉夢得的文學研究逐漸增多,對于其在兩宋之交文壇上所起的作用也逐漸得到認識,人們關(guān)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他的《石林詩話》以及對于《石林詞》的總體研究,而在《石林詞》中占很大比重的《臨江仙》詞,卻關(guān)注不夠,誠然這些詞和那些代表葉夢得詞創(chuàng)作風格的《水調(diào)歌頭》、《八聲甘州》比較起來,在寫作手法、藝術(shù)技巧以及意境營造上都有很大的區(qū)別,但作為葉夢得嘗試最多的詞牌,也自有其獨到之處,本文主要從此人手,探討葉夢得《臨江仙》詞的內(nèi)容、藝術(shù)特色、成因及其文學史意義。
一、葉夢得《臨江仙》詞的內(nèi)容
據(jù)唐圭璋先生主編的《全宋詞》收錄石林詞共一百零三首,其中“臨江仙”是其嘗試創(chuàng)作最多的詞牌,共有詞作19首,占《石林詞》近1/5。由此可見詞人是如此喜愛用“臨江仙”詞牌進行創(chuàng)作。這些詞從內(nèi)容上大致可以分為酬贈口昌和詞、游記寫景詞、詠物詞三類。
第一類是酬贈唱和詞。這是和當時的社會風氣分不開的,晚唐五代、北宋前期,詞的功能主要是用于歌唱,但從蘇軾之后,詞的功用變廣了,詞由“伶工之詞”轉(zhuǎn)變?yōu)椤笆看蠓蛑~”,詞的功能也相應(yīng)的拓展,像唐代出現(xiàn)很多唱和酬贈的詩作一樣,詞也開始成為人們之間進行交流的一種工具,特別是在朋友之間交往更為流行,在南渡詞人中也是如此。葉夢得的這些詞主要作于和朋友交往的宴席之間,或者與朋友的唱和之作。它既飽含朋友之間真摯友誼,同時也表達了詞人有感于時事、有所抱負卻無處施展的落寞之情,無奈之中透出一種曠達樂觀的豪情。以其詞《席上次韻韓文若》為例:
聞道安車來過我,百花未敢飄零。疾催弦管送杯行。五朝瞻舊老。揮麈聽風塵。
風詔遠從天上落,高堂燕喜初醒。莫言白發(fā)減風情。此時誰得似,飲罷卻精明。
此詞上闋寫朋友之間的深重情誼,字里行間無不透著一種欣喜之情。聽說朋友乘車遠來,心情愉悅,難以言表。眼中的百花似乎也懂得人的感情,要分享詞人的快樂。宴席上朋友之談笑晏晏,不禁想起魏晉時期人們揮麈暢談的場面。下闋在欣喜之余,自然而然想到人生要建功立業(yè)實現(xiàn)自身抱負,渴望“一紙風詔天上落”,然而時運不濟,人生只剩下“高堂宴喜”,詞人并不是由此而悲觀絕望,雖已經(jīng)滿頭白發(fā),但風情不減當年,和朋友歡談暢飲之后,精神依舊。筆鋒一轉(zhuǎn),一種曠達豪放之氣蕩然紙上。
此類詞,還有《雪后寄周十》、《送章長卿還姑蘇兼寄陳致道》、《次韻洪思誠席上》、《詔芳亭贈坐客》等,這些詞大都表達了作者與友人之間的深重情誼,如:“故人歸欲盡,殘日更回頭?!?、“唱徹陽關(guān)分別袂,佳人粉淚空零。”、“一歡須痛飲,回首念平生。”等旬無一不是如此,在與朋友盡情之余,詞人還不忘安慰朋友,亦是安慰自己,在醉酒中尋找一種快樂,或者向前人學習,獲得一種灑脫豁然的心境。如:“桂叢應(yīng)以老,何事久淹留。”、“鬢毛今爾耳,空笑老淵明。”、“鱸莼新有味,碧樹已驚秋?!笨梢娫谧晕医饷撝?,詞人也從前人那里找到了榜樣。綜觀葉夢得的酬贈唱和之作,大都是富有感情,有思想,具有作者的生命,與一般的應(yīng)酬敷衍,堆砌詞藻的泛泛之作迥然有別,這些作品多而不濫。是很有價值的。
第二類是游記寫景詞。此類詞大多是詞人登臨游覽某處名勝,心有所感,或被自然風光所吸引,或由景及情感于身世所作。葉夢得的寫景詞常能用簡短的文字把景物的最主要特征勾畫出來。如寫南山絕頂“絕頂參差千嶂列,不知空水相浮。”僅此兩旬,南山絕頂?shù)娜f峰橫立的特征就已宛在眼前。再如《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
三日疾風吹浩蕩,綠蕪未遍平沙。約回殘影射明霞。水光遙泛坐,煙柳臥欹斜。
霜鬢不堪春點檢,留逢又見芳華。一枝重插去年花。此身江海夢,何處是吾家。
詞中描繪的是初春的景色,極富詩情畫意。頗有其早期婉麗的詞風。動與靜、情與景、光與影、人與物、今與昔在這首詞中得到了有機的結(jié)合,初春夜晚的湖邊景色宜人,疾風吹不走綠色的春意,月明之夜,湖邊煙柳的倒影映在湖中,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在如此美好的環(huán)境中,詞人突然看到已經(jīng)些許發(fā)白的兩鬢,不禁生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無限感慨:歲月易逝,人生苦短。加之漂泊不定的外宦生活,在詞人心中始終有一種“何處是吾家”的難以釋懷的困惑。此類詞還有《西園右春亭新成》、《與客湖上飲歸》、《十一月二十四日同王幼安、洪思誠過曾存之園亭》等,所寫內(nèi)容大都是對自然景物的喜愛以及由景及情自感身世,如“青霄元有路,一笑倚瓊樓。”、“春歸知早晚,為我變層林?!钡染洌傮w來說,此類詞雖感慨萬千,但最后詞人都能以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來收束全篇也是難能可貴的。
第三類詞是詠物詞,葉夢得主要是詠梅花。宋代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使得文人的生活很輕松閑適,因此唐代所不為人關(guān)注的花草蟲魚大都進入了文人的視野。人們把詠物當作生活消遣的一種方式。葉夢得的詠物詞主要集中在梅花,這是和當時的時代背景相關(guān)的,梅花自宋代起,備受喜愛,幾乎達到人人吟詠的地步。王兆鵬先生認為“南宋時期詠物詞是個性化的”葉夢得的詠梅詞亦是如此。如《次韻答幼安、思誠、存之席上梅花》:
不與群芳爭絕艷,化工自許寒梅。一枝臨晚照歌臺。眼明渾未見,弦管莫驚催。
記取劉郎歸去路。千年應(yīng)話天臺。酒闌不惜更重陪。夜寒衣袂薄,猶有暗香回。
因人觀物,故物已著人之色彩。葉夢得之詠物詞,隱然其中有“我”在。詞人將個人際遇、心態(tài)追求熔鑄于詠物詞中,體現(xiàn)出其精神性格的選擇。葉夢得詞中多處詠梅或借梅寫懷,梅花在詞人的筆下,已經(jīng)幻化為一種有生命、有情感的形象。模糊了物我雙方的界限,其高潔的品性變成了詞人人格精神的象征。另一首詠梅詞中“聞道今年春信早,梅花不怕余寒。”、“香苞開遍未,莫待北枝殘?!敝涓菍γ坊▋A注了詞人自身的感情,詞人寫梅花,亦即寫詞人自身。它承載著詞人的人生價值取向、藝術(shù)追求和人格境界。
葉夢得《臨江仙》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都是當時文人所
習以為常的,但是在常式中葉夢得又能有所創(chuàng)新,他酬贈唱和詞的多而不濫,游記寫景詞的細致與超脫,詠梅詞的物我相融都給我們以別樣的感覺、美的享受。
二、葉夢得《臨江仙》詞的藝術(shù)特色
葉夢得的詞風與當時社會的時代背景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從早期的婉麗多情到學習蘇軾的清曠之作,南渡后有感于時事,詞風又轉(zhuǎn)為沉雄簡淡。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葉夢得詞對蘇軾的學習、模仿。王灼在《碧雞漫志》卷二指出,葉夢得作詞學蘇“亦得六七”,特別是蘇軾那種超曠的情懷,灑脫的個性對葉夢得產(chǎn)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葉夢得的《臨江仙》詞自然也受到了這種影響。然而作為詞人最常使用創(chuàng)作的詞牌,《臨江仙》詞自有其獨特的魅力,具體言之,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葉夢得《』臨江仙》詞多以組詞的形式出現(xiàn)。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乙卯八月九日,南山絕頂作臺新成,與客賞月作》、《明日與客復登臺,再用前韻》、《明日小雨,已而風大作,復晚晴,遂見月,與客再登》,三首詞都是寫詞人在南山絕頂作臺新成之后,詞人多次和朋友一起登臨遠眺賞月,并作詞以記之??傮w上看,組詞形成了詞人對所要描寫對象的總體形象,使人對其有一個總體的印象,同時又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義。如三首詞分別寫了不同天氣下的南山絕頂風光,每首詞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將具體的事物描繪的細致人微,對于同一個事物,讓我們有一種“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的感覺,從中也得到一種愉悅的審美感受。
其次,語言風格容清新自然與曠達超逸與一體。清新自然主要是指在寫景之詞,曠達超逸則側(cè)重于對時事身世的感慨之中。二者在詞作中得到了巧妙的結(jié)合,讓我們在欣賞美好自然景觀的同時,又能感受到詞人灑脫豁達的心境。如“微云吹散,涼月墜平波?!?、“碧瓦新霜侵曉夢,黃花已過清秋”等句對自然環(huán)境的細膩把握,通過對“涼月”、“碧瓦”、等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事物的描寫,讓我們明顯感受到詞人營造的清冷氛圍。而“自笑天涯無定準,飄然到處遲留。興闌卻上五湖舟”句則是其曠達詞風的深切體現(xiàn)。在葉夢得的詞作中,自然是溫床,酒是道具,于清風明月和湖光山色中,進入一個“忘我”的世界,怡然自樂。
再次,詞人喜用同韻創(chuàng)作,句法相對單一,但也能同中有異,并未有單調(diào)乏味之感。筆者通過對歸納發(fā)現(xiàn),葉夢得《臨江仙》詞所用韻相對集中:使用“浮州留秋流樓”六韻5首詞,使用“零行生醒情明”六韻3首詞,使用“梅臺催臺陪回”六韻2首詞。其余詞作所用韻各不相同。同韻詞的大量創(chuàng)作有其內(nèi)在和外在的原因,首先同韻詞有利于詞人的創(chuàng)作。如“浮州留秋流樓”六韻都是在登臨游覽有所感所作時的用韻,由于比較熟悉,又是常用的詞牌,信手拈來可謂得心應(yīng)手。另外,還有些同韻詞主要是和朋友的唱和之作。如“零行生醒情明”六韻,在詞序中就已經(jīng)點明是“次韻”之作了??傮w來看,《臨江仙》詞創(chuàng)作用韻還是多樣化的,如果不計上述同韻詞,其余的每一首詞都不失為一種新的嘗試。另外在句法上,葉夢得也略有改變,傳統(tǒng)的《臨江仙》詞都是60字,10標點句。而在《與客湖上飲歸》中詞人卻用58字,把最后兩句的五五句變成了四五句,這也是詞人的一個創(chuàng)新之處。
此外,詞人善于化用前人詩文典故。如“桂叢應(yīng)已老,何事久淹留?!被帽敝茆仔拧度说朗筐^》詩:“何必淮南館,淹留攀桂枝?!北憩F(xiàn)了詞人不愿為功名所累,有意于嘯娛山林的歸隱思想。再如“腸斷隴頭他日恨,江南幾驛征鞍?!被媚铣宏憚P《贈范曄》詩:“折花逢驛使,寄于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北磉_了詞人與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通過贈梅花也可看出梅花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其高潔的品格是人們給予很高評價的重要原因。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詞人對前人典故的運用,大多與自身愿意歸隱山林的思想有關(guān),如在詞作中我們能明顯感到詞人對陶淵明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常常以陶淵明自比,把陶淵明作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理想歸宿。這主要和葉夢得的生活經(jīng)歷有關(guān),面對自己的坎坷人生,陶淵明那套處世哲學深深吸引了葉夢得。訴諸筆端,便產(chǎn)生了“鬢毛今爾耳,空笑老淵明?!薄ⅰ爸怀罨ń庑?,衰鬢不宜春”這樣的詞句。
三、葉夢得《臨江仙》詞的成因及意義
葉夢得選用“臨江仙”作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主要工具。首先是與“臨江仙”詞牌自身體制短小,易于把握的特點分不開的。作為詞人在宴席之間朋友酬贈唱和之詞或者登臨游覽有所感而寫之詞等即興之作,運用“臨江仙”是很合適的一種方法。其次,有感于自己的時事身世,葉夢得在創(chuàng)作中帶有一定的懷古成分,而“臨江仙”詞牌在處理懷古傷時的題材是很常見的,特別是每闋的最后兩句,常常是通過對前朝舊事的緬懷來抒發(fā)詞人自身的情感,甚至直接化用前人的詩句以求得新的意境和效果。如晏殊《臨江仙》中“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本褪侵苯訌奈宕毯辍洞簹垺吩姡骸坝质谴簹堃玻绾纬龃鋷?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被眠^來。正因如此,原本有理想、有抱負,渴望大有作為的葉夢得,在無?;潞V谐粮?shù)載卻一事無成,還要飽嘗國家淪陷的痛苦,面對現(xiàn)實政治諸多不如意的事實,其人生體驗中常常會有一種難以言說的落寞況昧,而這種思緒也縈繞在他的詞中,表現(xiàn)在《臨江仙》中的就是這種倍感人生無常,仕途坎坷之后對功名的厭倦和對自然逍遙的歸隱生活的向往。
由于葉夢得對蘇軾詞風的學習,使得發(fā)源于蘇軾的豪放詞風,經(jīng)過葉夢得、張元斡、張孝祥,到辛棄疾集其大成。作為其中介環(huán)節(jié)的《石林詞》,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葉夢得的《臨江仙》詞雖不能完全代表這種過渡作用,但其在文學史上也有獨特的意義,特別是詞作中所表現(xiàn)出的那種曠達情懷對后人的創(chuàng)作影響很深,這主要得益于對蘇軾的學習模仿。正如劉揚忠先生所說:“蘇軾詞中占主導地位的那種曠達的情懷、清高的格調(diào)和疏淡的韻致,對于中年以后漸生退隱之心,刻意要以嘯傲山林為樂、與清風明月為伍的葉夢得更具有吸引力。因此葉夢得的詞作便多出了一些曠達出世之調(diào),轉(zhuǎn)為了清曠超逸的風格。表現(xiàn)在《臨江仙》詞中,如“老去狂歌君勿笑,已拚雙鬢成秋?!?、“遙知欹枕處,萬壑看交流”等旬,以及前面論及的詞人對陶淵明的崇尚,對歸隱生活的向往,無不體現(xiàn)出其詞在學蘇之后的清曠超逸之風。
綜上所述,葉夢得《臨江仙》詞在《石林詞》中有其獨特的價值。同樣也為我們從詞人最常使用的詞牌詞調(diào)人手來發(fā)掘詞人創(chuàng)作的概況以及其思想意義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從葉夢得的《臨江仙》詞,我們可以窺斑見豹,了解不同詞牌在詞人創(chuàng)作中的不同使用情況,通過挖掘其深層含義,來了解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會背景下的詞人創(chuàng)作,這對于當代唐宋詞研究來說,或為一種可供嘗試的途徑。
參考文獻:
[1][3][5]唐圭璋,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
[2]黃文吉,宋南渡詞人,臺灣:臺灣學生書局,1985
[4]王兆鵬,唐宋詞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6]陶爾夫,劉敬圻,南宋詞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7]岳珍,碧雞漫志校正,成都:巴蜀書社,2000
[8]蔣哲倫,石林詞和南渡前后詞風的轉(zhuǎn)變,文學評論,1985
[9]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