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杰
摘要:《明末忠烈紀實》是一部重要的史料著作,作者徐秉義。在撰寫此書過程中,與黃宗羲、錢澄之、萬斯同、胡渭等人討論經(jīng)史,廣搜博采,而成此書,然亦有失實之筆。本文擬就所載呂維祺、馬壙、焦源溥、昊源長四人史實謬誤之處,試圈予以糾正。
關(guān)鍵詞:《明末忠烈紀實》謬誤糾正
《明末忠烈紀實》(以下簡稱《紀實》)是一部重要的史料著作,作者徐秉義(1633~1711),字彥和,號果亭,江蘇昆山人。在撰寫此書過程中,與黃宗羲、錢澄之、萬斯同、胡渭等人討論經(jīng)史,廣搜博采,撰成此書,該書對研究南明史有重要參考價值,作者雖小心謹慎,然亦有失實之筆。本文擬就所載呂維祺、馬擴、焦源溥、吳源長四人史實謬誤之處。試圖予以糾正,不妥之處,敬請方家指正。流傳過程中,該書只有抄本流傳,1984年,浙江古籍出版社作為“明末清初史料選刊”之一,由張金莊點校出版。所引原文均為張金莊點校本,為方便查尋,在原文后括號內(nèi)直接標出所在頁碼。
1、《殉豫傳·呂維祺》天啟四年告歸,與關(guān)中馮從吾論學,從吾深許之。(P9)
按:《紀實》所載呂維祺與馮從吾講學事,時間不確。呂維祺與馮從吾講學事在天啟天啟二年(1622)的十二月,而非天啟四年。事實上呂維祺從天啟元年二月就告歸,據(jù)其門人所編《呂明德先生年譜》卷二所載:“熹宗天啟元年辛酉先生三十五歲,在京師,正月給假省親,舉蘇繼歐代?!職w新安?!靻⒍耆尚缦壬鶜q,在新安,立芝泉講會?!屡c馮恭定講學川上書院。馮少虛先生諱從吾、歸里過新安相晤,因講學于孟云浦先生諱化鯉川上書院,作《川上書院會紀》?!蹦曜V編于康熙十五年,據(jù)呂維祺去世不是太遠,所載應比較準確。另據(jù)呂維祺所撰《明德先生文集》卷八《新安兩會語錄引》載:“新安會自盂云浦先生始,而修復之者呂介孺氏及先生諸門人也;興學訓士者,解侯也;過化者,則關(guān)中馮仲好先生也;所至卑比而大倡者,吉水李本晦先生也。此兩會語錄所以作也。兩會者,壬戌(1622)十二月七日,仲好歸里過此為會,介孺氏為會紀,又手籍記若干言,明年癸亥冬陽月五日本晦行部復為會自記若干言。”亦載是天啟二年十二月與馮從吾論學。
2、《殉秦傳·馬壙》馬壙,山西蔚州人,崇禎七年,以參將鎮(zhèn)德州。大盜賈邦煥攻劫王官店諸村,擴率數(shù)十騎直前,左右馳射,斃賊三十八人,遂引去。官延綏總兵,從孫傳庭死潼關(guān)。(P27)
按:《紀實》所載馬壙事有誤??贾T史皆載馬擴死于和甘肅巡撫林日瑞同守甘州之戰(zhàn),而非潼關(guān)之戰(zhàn)。如《明史》卷二四《莊烈帝本紀》:“(十六年)十二月壬戌,張獻忠陷建昌。……甲申,賊陷甘州,巡撫都御史林日瑞、總兵官馬期“等死之?!币约熬矶僖弧恶R芳傳》、卷二六三《林日瑞傳》、《崇禎實錄》卷一六、《小腆紀年》卷一、《欽定勝朝殉節(jié)諸臣錄》、《國榷》卷九一九、《罪惟錄》卷一七、《平寇志》卷七、《懷陵流寇始終錄》卷一六、《綏寇紀略》卷九《通城擊》、皆載是馬壙和林日瑞同守甘州而死?!睹魇芳o事本末》卷七八:“李白成遣賊陷甘州?!矒岣拭C林日瑞。總兵郭天吉、同知藍臺等并死之。殺居民四萬七千余人?!眲t關(guān)于甘州失陷事未載有馬燈。
另外乾隆《甘州府志》卷二《世紀下》對甘州之戰(zhàn)和馬壙事有詳細記載:
十六年十二月甲申。流寇李自成遣其將賀錦攻陷甘州,巡撫都御史林日瑞、總兵官馬壙、副將郭天吉、撫揉中軍哈維新、姚世儒、監(jiān)軍紀同知藍臺及里居總兵官羅俊杰、趙宦王汝金皆死之。
同卷有關(guān)馬劌事云:
馬壙,山西蔚州人,故總兵馬芳孫也,以天津總兵移鎮(zhèn)甘肅,十五年,督兵破叛番,斬首七百級,撫安三十八族而還。其冬,督師孫傳庭召之不至,疏劾之。比至軍,復以逗遛淫掠再被劾,皆宥之。尋使屯商周防寇北犯,傳庭師覆,還鎮(zhèn)。至是與巡撫林日瑞協(xié)力共守。城陷死之。
《甘州府志》和《明史》等皆載孫傳庭曾召馬壙同守潼關(guān)而不果,和孫傳庭同死潼關(guān),更是不可能。
3、《殉秦傳·焦源溥》十六年十二月,闖賊入西安,召諸邑縉紳授職。源溥自三原脅至,以大官,不屈,則令屬金贖死。源溥日:“我方求死,而出貨以求活乎?我生不能食爾肉,死當啖爾魂耳!”須髯上指,罵不絕聲。賊大怒日:“不殺小焦,何以威眾?”命拔其舌,肢解之,年六十三。(P35)
按:《紀實》所載焦源溥被李自成從三原帶到西安,只載李自成殺焦源溥事。出于對農(nóng)民軍的偏見。省去李自成曾釋放焦源淳一事。這關(guān)系著李自成戰(zhàn)略轉(zhuǎn)變的問題,崇禎十六(1643)年正月初二日,李自成兵克承天,農(nóng)民軍在人城時,李自成宣布“殺賢”者“死無赦”的約法。從此時開始吸納晚明有威望人士,以安民心。
諸史對此事所載與《紀實》略同,如《明季北略》卷十九《焦源溥罵賊》:“癸未冬,自成人西安,召諸邑縉紳授偽職,仍以總督官銜延公,脅之去見自成。公罵日:‘爾為賊,吾恨不手刃爾,乃欲誘我耶?吾朝廷大臣,有死無二。幸速見殺。賊閉之室中三日,罵益厲,公美須髯皆上指,目眥盡裂,賊稍近,公舉手擊之。將殺公,公詈不絕聲。賊拔其舌,支解死。為十二月十九日也。按臣霍達為請恤于朝?!薄睹魇贰肪矶模骸笆甓?,李自成陷關(guān)中,從與兄源清同被執(zhí),勒令輸金。源溥瞋目大罵,賊拔其舌,支解之?!薄妒瘏T書后集》卷二三所載亦略同。皆省去釋焦源溥一事。
屈大均對當時農(nóng)民軍雖亦持仇恨態(tài)度,然卻能如實記載。在其《皇明四朝成仁錄》卷四《三原涇陽死節(jié)二臣傳》云:
自成方欲偽行仁義,脅用二三才望以收人心,……自成故知源溥有文武才,遣騎要之,欲授以三邊總督,源溥日:“吾縱不能起兵恢復,亦終不與諸逆俱生,不然非但有愧馮巡撫,王兵備。亦何以見從周一小掾乎?”賊強輿至西安,自成見其方面美髯,儀觀壯偉,特起加禮,源溥諭以逆天子不祥,……群賊欲殺之,自成不可,閉之一室三日,旋縱之歸。源溥欲東走蒲州號召舊旅,西走西寧連結(jié)祁、李二土官,兼羌戎之眾,以保河西而圖全陜。耐賊防關(guān)甚密,弗得往,慷慨噓唏,有‘百二山河尚可全,八千子弟今何在之句,自成聞而執(zhí)之,……源溥盛怒髯盡張,以筆擲自成日:“瞎賊奴,吾安得銀?且汝獨不聞王家印、紫金梁之事乎?我殺汝渠時,汝始為賊厝草掃馬矢耳。”賊怒肢解之,年六十有三,十二月十八日也。自成令日:“有敢收尸者族,公子之雅持刃行哭于市日:‘若不許吾收父尸,我則自剄?!弊猿稍S之,之雅字大夏,驍勇善射,乙酉與布衣郭雄麗舉兵于耀州。
另外吳偉業(yè)《鹿樵紀聞》卷中《關(guān)西二烈》云:
自成偽行仁義,脅用才望之士,以收人心。先遣兵劫源溥至西安,見其修髯、方面,儀觀偉甚;特起加札,欲重用之。源溥日:“吾縱不能起兵恢復,終不與諸逆俱生”。因說自成以逆天不祥,宜翻然改悔,歸命天子,立功自贖,可致封侯;詞氣懇切。賊不忍殺,縱之歸?!皻w自西安,謀東走蒲州收召舊旅,叉欲奔西寧,結(jié)羌戎以圖恢復。而賊關(guān)防甚密,終不得去。每憤激欷敷,形之吟詠。有‘百二
山河尚可全,八千子弟今何在之句。賊聞而惡之,復執(zhí)之西安。……源溥張髯嗔目,以筆擲自成日:“瞎賊!吾安得全?且汝不聞王嘉胤、紫金梁之事乎?我殲渠時,汝始為賊銼草、掃馬矢耳!”自成大怒,立磔之。
所載與屈大均所載相似,可見李自成在西安確曾釋放焦源溥。
4、《效死傳·吳源長》吳源長,廣德人,太學生。起兵梭山,與裘君量等攻廣德,破之。至湖州,被執(zhí),磔死。(P338)
按:此事所載是清順治二年(1645),廣德太學生吳源長起兵梭子山反清,占領(lǐng)廣德,后攻打潮州失敗的事。諸史皆載吳源長至湖州被清軍所執(zhí)磔死,如《小腆紀年附考》卷十一:“源長舉兵梭子山,與君量等鳩眾攻破廣德城,至湖州,戰(zhàn)敗被執(zhí),俱死之?!薄赌辖[史·列傳十九》:“吳源長,太學生。舉兵梭子山,民人裘君量等破家鳩眾,合攻廣德城,破之。至湖州戰(zhàn)敗,受執(zhí)俱死。”另外《小腆紀傳》卷四六、《續(xù)明紀事本末》卷一五、《清史紀事本末》卷十等都持此說。
而事實上吳源長并沒有被清軍抓住,更沒被磔死,而是隱居起來。《南天痕》卷一七:“吳源長起兵梭山,與裘君量等攻廣德,破之,至湖州而散?!绷頁?jù)明末清初余懷所著《江山集·石湖游稿》有《海涌峰歌贈吳源長》一詩,其原文為:
海涌峰前千尺月,寒光鱗鱗照須發(fā),樹頭樹底多煙霞,幼子住山如住家,竹竿維維可垂釣,劍池之水不魚躍,深松密竹盤蛟螭。洞壑精靈誰知之。昔年相逢古橋畔,湖波飄渺加餐飯。別來悠忽已三秋,江南江北始欲愁,今年相逢虎溪石。橫嵐歸鳥翔空碧,晨鐘暮鼓聲相聞,藥爐繚繞旃檀云,岐伯之子須有用,古今特特征奇夢,青天閃電難收藏,神仙間笑英雄忙。一聲玉笛萬山曉,杵臼鹽梅苦不早,愿君珍重夔龍軀,南樞星斗如貫珠,愿君洗卻巢由耳,鸚鵡蹴翻東海水,愿君此心無所移,鐵樹終有花開時。
《江山集》是余懷詩文總集一種,內(nèi)收有《三吳游覽志》、《五湖游稿》、《七歌》等。其《石湖游稿·自序》中有言:“今垓死矣?!臂?,即姜垓,字如須,余懷好友。據(jù)清吳榮光《中國古代名人生卒·歷史大事年普》記載:姜垓生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卒于清順治十年(1653)八月,據(jù)此可推《石湖游稿》編訂于順治十年(1653)之后,在攻打潮州之后,可見諸史所載吳源長和裘君量同被清軍磔死,蓋系誤傳。
參考文獻:
[1][清]施化遠等編,呂明德先生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59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591
[2][明]呂維祺撰,明德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85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133
[3][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333,6824
[4][清]谷應泰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1362
[5][6][清]鍾庚起纂修,甘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第561冊,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245,275
[7][清]計六奇撰,魏得良、任道斌點校,明季北略[M],北京:中華書局,1974:369
[9][清]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錄,四庫禁毀書叢刊6輯,第3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537
[10][清]吳偉業(yè),鹿樵紀聞,中國野史集成,第31冊,成都:巴蜀書社,602
[11][清]徐鼐撰,王崇武點校小腆紀年附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431
[12][清]溫睿臨撰,李瑤勘定,南疆繹史,中國野史集成,第35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384
[13][明]凌雪,南天痕,中國野史集成續(xù)編,第23冊,成都:巴蜀書社,2000:818
[14][明]余懷,江山集,揚州:廣陵書社,2005:27,
[15][清]吳榮光撰,陳垣校注,中國古代名人生卒·歷史大事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