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摘要】機構化學前教育既具有顯性社會功能,也具有隱性社會功能,既能促進兒童的次級社會化、家庭勞動力的雙重解放和社會的文明進步,又能在強化兒童再生產的同時,推動家庭秩序的重構,增強社會內聚力。隱性功能是機構化學前教育社會功能呈現(xiàn)的主要方式,單純以顯性功能來判斷機構化學前教育的社會功能是一種舍本逐末的思維方式。
【關鍵詞】機構化學前教育;顯性功能;隱性功能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9)05-0008-05
當下,人們對機構化學前教育的地位和社會功能褒貶不一,有的主張重視機構化學前教育,有的則主張取消機構化學前教育。爭論的焦點集中在機構化學前教育有無社會功能以及有多大功能兩方面。因此,如何判定機構化學前教育的社會功能,這不僅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而且可以為各地方政府制定地方學前教育政策提供重要依據(jù)。為此,筆者力圖從學理上來探討機構化學前教育的社會功能,澄清人們對機構化學前教育功能的混亂認識,推動機構化學前教育的健康有序發(fā)展。
一、機構化學前教育的顯性社會功能
所謂顯性功能是指某一社會事項對于某一特定單位(個人、社會或文化系統(tǒng))的客觀結果?!?〕我們可以從兒童個體、家庭以及社會三方面探討機構化學前教育的顯性社會功能。
1.兒童:次級社會化
機構化學前教育最顯著的客觀后果便是兒童的社會化,即兒童逐漸從一個自然人發(fā)展成為一個社會人。兒童的社會化分為初級社會化與次級社會化兩個方面,初級社會化是在家庭中完成的,次級社會化是在學校和社會中完成的。學前教育機構,尤其是幼兒園往往是兒童接受次級社會化的第一個場所。兒童的次級社會化主要表現(xiàn)為建構兒童社會、習得社會規(guī)范、為小學教育奠基三個方面。
(1)建構兒童社會
機構化學前教育給兒童帶來的巨大改變是讓兒童適應集體化生活,兒童不得不學會輪流、分享、合作,學會共同生活。在機構化學前教育這樣一個特定空間中,很多活動是以小組形式進行的,這就為兒童創(chuàng)造了自發(fā)結群的機會,兒童或以游戲為紐帶,或以體育娛樂活動為中介,與志趣相同的同伴建構起兒童社會。通過加入兒童社會,兒童學會如何與同伴相處,掌握一定的交往技能,知道何時該妥協(xié)、支配、認同或抗爭。
(2)習得社會規(guī)范
兒童從進入學前教育機構開始,便獲得了新的社會地位和新的角色?;谶@一新的角色,兒童必須學習附屬于這個角色的社會規(guī)范與社會期待,例如,從入園時的問候行禮到集體活動時的常規(guī),等等。
(3)為小學教育奠基
學前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進行知識教育,而是更多關注兒童興趣、能力與習慣的養(yǎng)成。因此,就為小學教育作準備而言,機構化學前教育發(fā)揮的功能在于幫助兒童作好入學心理與習慣上的準備,而非提前學習知識。
2.家庭:雙重解放
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從某種意義上說,幼兒園的出現(xiàn)都有對家庭教育功能進行補充和改造的目的。
(1)勞動力解放
在公共學前教育機構出現(xiàn)之前,兒童的早期教養(yǎng)主要在家庭中進行。為了養(yǎng)育子女,父母尤其是母親要花費很多的時間與精力,不得不被困于家庭。從某種意義上說,幼兒園的創(chuàng)辦為家庭婦女走出家門創(chuàng)造了機會,使女性能夠從單純的家務勞動與養(yǎng)育子女的生活中解放出來,走上工作崗位。
(2)觀念解放
在學前教育機構教師的引導下,家長的育兒觀念也開始發(fā)生變化,不再局限于讓孩子吃飽穿暖,而是開始較多關注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衛(wèi)生習慣和自理能力的養(yǎng)成。家園互動不僅使幼兒園的科學教育觀念為家長所接受,而且使幼兒園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與鞏固。同時,孩子在幼兒園中成長與發(fā)展的事實也使家長越來越意識到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從而更心甘情愿地為孩子的學前教育投資。另外,因為從養(yǎng)育子女的生活中解放出來得以走上工作崗位,家長自身的能力與觀念也會隨著工作的開展不斷發(fā)生變化。
3.社會:加快文明化進程
表面看起來,機構化學前教育的直接受益人是兒童及其家庭,但實際上,整個社會在學前教育社會化的過程中也受益匪淺,甚至可以說是最大的受益者。從某種意義上說,機構化學前教育普及率可以成為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尺。幼兒園的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家庭教育的不足,改造了家庭教育觀念,對促進兒童發(fā)展有利,也加快了整個社會的文明化進程。
與此同時,機構化學前教育的普及還拉動了社會消費,帶來了經濟增長。幼兒園的群體化生活也會加快兒童對某些商品的認同,激發(fā)兒童的購買欲望。也就是說,雖然機構化學前教育發(fā)展的主導思想一直是努力提高入園率,普及學前教育的受惠人群,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卻起到了拉動內需的客觀效果。
一些已有研究還對學前教育機構的教育質量進行過經濟學分析。研究表明,就生產力的提高、成本的節(jié)約、投資回報率而言,對學前教育的投資具有長遠的社會效益,能使社會在未來獲得巨額回報。〔2〕
二、機構化學前教育的隱性社會功能
隱性功能是指某種行為的非預期的目的和非被察覺的后果?!?〕區(qū)分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將社會行為的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相混淆。在機構化學前教育領域,學前教育之所以長期被忽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們過多地關注了機構化學前教育的顯性功能,相對忽略了其隱性功能。而實際上,機構化學前教育的功能正是以隱性功能為主要呈現(xiàn)方式的。
與顯性功能相對應,隱性功能也可以從三個方面(兒童、家庭與社會)作出分析。
1.兒童:再生產
從顯性的客觀結果上說,機構化學前教育無疑促進了兒童的次級社會化,但從非預期的后果來看,機構化學前教育還造就了適應這個社會的既定社會結構與精神結構的繼承人,即機構化學前教育在某種意義上促進了兒童自身的生產與再生產。從生產的角度說,機構化學前教育使兒童從一個自然人逐漸轉變成一個社會人,習得社會的各種規(guī)范。而從再生產的角度說,機構化學前教育為兒童的發(fā)展劃定了一個大致的框架和發(fā)展路徑,一代代的兒童就在這樣一種文化模式與主導價值取向的影響下不斷被復制和再生,從而使人類的傳承成為可能。機構化學前教育再生產兒童的方式大致包括以下兩點。
(1)促進“客我”建構
自我結構是兒童社會化的產物,它有著豐富的內涵。米德認為,自我結構包括“客我”與“主我”兩部分,“客我”和“主我”之間會不斷對話與互動?!爸魑摇笔莻€體對他人態(tài)度作出的反應,是個體自發(fā)性、創(chuàng)造性活動以及自由感的源泉;“客我”則是個體從他人的態(tài)度和視角出發(fā)觀察和評價自我?!?〕自我結構中的“客我”使社會個體在互動過程中相互協(xié)調與合作,使社會在個體多樣化的基礎上保持穩(wěn)定。因此,統(tǒng)一為個體自我的“主我”與“客我”便表現(xiàn)為個體的創(chuàng)造力和社會秩序的有機統(tǒng)一。〔5〕
兒童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地客我化,不斷地以概化他人的方式來反省自身言行的過程。同時,客我化的過程也是一個“主我”不斷歷練,不斷打破各種習慣模式和常規(guī)慣例,發(fā)揮個體的獨創(chuàng)性,進而推動社會不斷進化和變遷的過程。對兒童發(fā)展而言,“客我”使兒童有序、適應,“主我”則使兒童創(chuàng)新、開拓,這一正一反的力量構成一種有意義的張力共存于兒童的自我結構中。而在兒童客我化的過程中,機構化學前教育功不可沒。
(2)達成社會結構與心智結構之間的默契
布迪厄認為,無論哪個時代,個體的心智結構與社會結構之間都有某種一致性?!?〕我們都有這樣一種感性認識,即接受過機構化學前教育的兒童和未受過機構化學前教育的兒童不僅在生理習性方面存在著差異,而且在思維方式、認知風格、行為習慣和學習興趣方面也存在差異。機構化學前教育在使兒童從身體上、習慣上受制于幼兒園的一系列規(guī)范的同時,也使兒童的心靈、自我傾向于社會規(guī)范,養(yǎng)成某種帶有幼兒園特色的社會慣習。
布迪厄的場域理論認為,每個場域有其特定的邏輯、實踐方式和行為慣習。幼兒園作為一個特殊的教育空間,是兒童離開家庭后進入的第一個社會化場所,幼兒園的組織特性要求幼兒園中的兒童形成與其組織慣習相適應的一套身體慣習、認知實踐和行為方式。一個沒有經過幼兒園教育的兒童的身體特性可能是隨意伸展的,而經過幼兒園教育的兒童則被要求在不同的教育空間中有不同的身體習性,如集體活動中的有序、輪流與克制,游戲活動中的自由、放松與愉悅等。群體化的環(huán)境塑造了兒童合群的身體呈現(xiàn)方式。在認知實踐和行為方式方面也是如此。幼兒園是一個“群學”的環(huán)境,這有利于激發(fā)兒童的情境思維與情境認知;幼兒園中又有教師的科學引導,這會使兒童的認知實踐更具系統(tǒng)性、挑戰(zhàn)性,從而不斷跨越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兒童在幼兒園所建構的心靈圖式與幼兒園所傳遞的精神模式是一致的,而幼兒園的精神模式又源于更廣闊的時代精神結構。通過幼兒園階段的教育,兒童慢慢形成了社會化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與存在方式,成為時代精神、社會文化的代言人。斯蒂溫森等人曾對秘魯首都和偏僻農村的5~6歲兒童進行過研究,發(fā)現(xiàn)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會引導兒童掌握一種與未接受過學校教育的兒童有所不同的方式去認知性地組織自己的天地,接受學校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兒童的認知觀?!?〕
2.家庭:秩序重構
從顯性角度來說,機構化學前教育使家長的勞動力、育兒觀念、生產觀念得到了解放。與此同時,機構化學前教育也產生了一些未預期的結果,尤其是在家庭的經濟秩序、權力秩序和觀念秩序的重構方面。
(1)男權與女權并重
在傳統(tǒng)的家庭生活中,男主外,女主內,父親是家庭的經濟來源與經濟支柱,父權構成了家庭權力的主要力量。生產力的發(fā)展以及學前教育機構的出現(xiàn)使得女性有可能走出家庭這個私人領域,走向更廣闊的公共空間,利用自己的勞動、知識獲得經濟報酬,從而改變女性在家庭中依附丈夫的局面。參加工作使母親不再局限于養(yǎng)育者角色,逐漸扮演起多重角色與多種身份。角色的多重性使母親更加自信、自立,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慢慢發(fā)生改變。
此外,參加工作也使母親的家庭觀念發(fā)生變化。原來家庭是母親的全部,現(xiàn)在除了家庭之外,母親還擁有自己的職業(yè)和自己的社交圈。美國女性主義者貝蒂·傅瑞丹在其《無名的問題》一書中描寫了那些陷入撫養(yǎng)孩子和做家務困境中的家庭主婦。她認為,家庭對有工作的母親來說可能是慰藉、愛和友情的重要來源,是一種生活的調劑,但對于一個全職母親來說,卻可能意味著剝削、孤寂和極度不平等。〔8〕全職媽媽在家庭中盡管付出了大量的勞動,如養(yǎng)育孩子與料理家務,但其勞動很難得到其他家庭成員和社會的承認,也沒有任何經濟回報。幼兒園的出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母親,使她們能夠參加工作,獲得與其勞動付出相應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這對長期固守于家庭的女性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使她們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力量和價值,從而更有勇氣去爭取自己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的應有地位。
(2)父性原則與母性原則共存
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兒童在家庭中獲得的價值觀、生活方式與消費模式很難在后來的社會生活中改變。在學前教育機構出現(xiàn)以前,不管在東方還是西方,家庭的育兒責任多由母親擔當,母性原則成為主導原則,兒童較多地從母親那里習得認識世界的方式。在家庭教育上,父親往往是缺位的。幼兒園的出現(xiàn)和母親走向工作場所,使得兒童的早期社會化增添了新的教育資源,教師(包括男教師)作為受過教育的專業(yè)工作者,開始成為推動兒童社會化的主要責任人。
另外,隨著女性成為與男性一樣的公共領域中的勞動者,女性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因為工作的緣故,與原來相比,女性不再有大量的時間與孩子游戲,父親作為另一方力量不得不加入到對孩子的教育中來,父性原則在孩子的成長中開始發(fā)揮作用。對于兒童的成長而言,父性原則與母性原則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當下幼兒園和小學階段以女性教師為主時更是如此。
總體而言,學前教育機構的出現(xiàn)不僅為女性走向職場創(chuàng)造了機會,也使父親回歸家庭教育有了現(xiàn)實的土壤。
3.社會:內聚
與機構化學前教育對家庭、兒童產生的未預期結果相比,機構化學前教育對社會的隱性功能更為明顯。有限的研究已經使我們感受到了機構化學前教育為社會帶來的積極影響,尤其在減少社會問題、擴大社會認同、實現(xiàn)社會控制等方面。
(1)減少社會問題
幼兒園既是兒童游戲的樂園,也是兒童興趣萌發(fā)、習慣養(yǎng)成的場所。在幼兒園生活中兒童形成的有序意識與規(guī)范意識,可以使其成年以后在加入社會生活時能夠自覺維護公共秩序,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為兒童提供適宜的機構化學前教育,可以促使兒童形成對學校教育、社會生活的積極心向,有利于兒童對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的適應。
幼兒園作為一個教育機構,承擔多項任務,如維持社會秩序、提供生產勞動力、預防犯罪以及減少社會疾病等?!?〕研究證明,從2歲開始接受學前教育對所有社會階層的兒童都會產生有利影響,對貧困階層的兒童影響更為明顯。〔10〕
中央教科所調查發(fā)現(xiàn),在我國,受過機構化學前教育與未受過機構化學前教育的兒童,在科學、數(shù)學、閱讀等方面的能力有明顯差異。早期學校教育階段獲得的成功對兒童成年后人生道路的選擇有積極意義,同時也會弱化兒童對社會的敵意和仇恨心理。通過受教育過程,兒童可以充分認識到成功來源于自己的努力,外在環(huán)境只是提供一種可能。
(2)擴大社會認同
從社會交往的意義上看,進入幼兒園意味著兒童的交往半徑從家庭中的親屬群體、血緣網絡向幼兒園階段的游戲群體、朋友網絡轉變,與之相伴的是兒童的自我認同和權威崇拜從家庭內向家庭外的遷移。進入幼兒園,不僅意味著兒童生活空間、交往半徑的擴大,更意味著兒童的心理空間必須向社會開放。走出家庭的兒童迫切需要同伴、教師的接納與欣賞。
對于兒童而言,幼兒園與家庭是兩個不同的世界,有著不同的邏輯結構與行為規(guī)則,在幼兒園生活中獲得的認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認同。家庭認同的社會性程度比較低,這是因為太多情感因素可能會遮蔽兒童在幼兒園交往中可能遭遇的冷漠、排斥與競爭。與家庭相比,幼兒園的日常生活是一種更社會化的生活,它能給兒童帶來更多社會意義和社會滿足。
(3)實現(xiàn)社會控制
與中小學一樣,幼兒園既是一個教育機構,也是一種社會設置,一種有助于增強社會控制力和團聚力的工具。在幼兒園的角角落落,國家色彩無處不在,大到幼兒園的教育目標,小到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和日?;佣际侨绱?。與軍隊的暴力控制不同,機構化學前教育實現(xiàn)的是一種隱性控制,它控制的是人的思想,通過文化濡化,尤其是課程授受的方式得以實現(xiàn)。說得極端一點,機構化學前教育就是一個再生產過程,再生產既有的國家權力,再生產既有的社會秩序,如顯性的制度秩序和隱性的思想秩序與符號秩序等,最終通過教育再生產出這個社會所需要的“繼承人”和“接班人”?!?1〕
總之,機構化學前教育既具有顯性社會功能,也具有隱性社會功能,而且隱性功能是機構化學前教育社會功能呈現(xiàn)的主要方式,單純以顯性功能來判斷機構化學前教育的社會功能是一種舍本逐末的思維方式。在不久的將來,隨著人們對機構化學前教育認識的加深,學前教育機構,尤其是幼兒園的社會功能會不斷豐富。就如后現(xiàn)代研究者已經提出的那樣,學前教育機構有可能成為一個文明社會的論壇。〔12〕在這個論壇上,兒童與成人共同參與具有社會、文化、經濟、政治意義的活動,機構化學前教育的宏觀社會功能更加彰顯。
參考文獻:
〔1〕〔3〕默頓.論理論社會學〔M〕.何凡興,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154,154.
〔2〕T·胡森,T·N·波斯爾斯維特.教育大百科全書:第3卷〔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695.
〔4〕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M〕.趙月瑟,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155.
〔5〕斯蒂文·小約翰.傳播理論〔M〕.陳德民,葉曉輝,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288.
〔6〕布迪厄.實踐與反思〔M〕.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12.
〔7〕STEVENSON H PARDER.Schooling,environment,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A cross-cultural study〔J〕.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of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1978,43(3):175.
〔8〕吉登斯.社會學〔M〕.趙旭東,等,譯.4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68.
〔9〕艾格·B·S·薩倫森.學校效能〔M〕//哈里楠.教育社會學手冊.傅松濤,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38.
〔10〕瑪麗·杜里·柏拉,阿涅斯·馮·讓丹.學校社會學〔M〕.汪凌,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7.
〔11〕布迪厄.繼承人:大學生與文化〔M〕.邢克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88-99.
〔12〕杜燕紅.學前教育機構性質和功能衍變的價值取向及其意義〔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6,331(5):48-51.
On Social Functions of Institutional Preschool Education
Wang Haiyi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Abstract】The institutional preschool education has the dominant functions of facilitating childrens sub-socialization, liberation of family labors and social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the latent functions of promot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family order, strengthening social cohesion while reinforcing childrens reproduction. The latent funct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preschool education is the main demonstration of its social function, and to evaluate its social functions merely through dominant features is a wrong way of thinking.
【Keywords】institutional preschool education; dominant function; latent 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