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泉
初唐,懾于隋末農(nóng)民起義的巨大威力,尚能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diào)”法,賦稅和徭役也按人按戶征收分攤,因而人民安居樂業(yè),出現(xiàn)盛唐繁榮景象。自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以后,唐王朝便每況愈下,迅速衰落。唐代中葉,弊政已很明顯,藩鎮(zhèn)擁兵割據(jù)、宦官壟斷朝政、皇家貴族窮奢極欲,統(tǒng)治者肆意揮霍和藩鎮(zhèn)肆意壓榨,苛捐雜稅“猛于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而無以為繼。富豪人家為逃避重稅,紛紛買官或在寺院中掛個空名,而將更重的賦稅壓到貧苦農(nóng)民頭上,使他們雪上加霜,大批農(nóng)民不得不賣兒鬻女,背井離鄉(xiāng)。這樣一來,嚴重威脅到皇家稅收。不得已,德宗皇帝才采納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每年分夏、秋兩季征稅。本意在于減輕人民負擔,并詔示大臣,凡擅自增加雜稅者,一律以枉法罪論處。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實行兩稅法,百姓不但沒有減負,反而負擔更重。柳宗元就親眼見到,永州(今湖南零陵縣)地方百姓,在沉重賦稅壓榨下,不是被折磨致死,就是被迫逃亡。其中蔣氏一家三代寧冒生命危險捕毒蛇給官府,也不愿承受沉重賦稅。因而柳宗元寫了一篇《捕蛇者說》,旨在揭露苛捐雜稅比毒蛇還要狠毒。
安史之亂后,餓狼一樣的官僚地主大片大片兼并土地,使長安周邊遍布別莊、別墅、別業(yè)、山池、園林、柴莊、脂粉莊、養(yǎng)馬莊,林林總總。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城東閑游》中慨然道:“借問池臺主,多居要路津,千金買絕境,永日屬閑人。竹徑縈紆入,花林委曲巡。斜陽眾客散,空鎖一園春?!边@些莊園的興建,不僅將農(nóng)民趕到了距城更遠的地方,而且歸農(nóng)民耕種的土地愈來愈少了。當時距長安較遠地方的良田,也都被宦官和宦官控制的皇家禁衛(wèi)軍所霸占。
宦官掌權(quán),是封建社會一大弊端。這些專侍皇帝的奴才們,不顧公議而唯皇意是從。而每當皇帝懦弱,或沉溺于聲色犬馬,往往給宦官造成竊取軍政大權(quán)之機。唐代從玄宗始開宦官頭子高力士參與朝政先例,四方進奏文表,都由高力士先看,如果小事,由他處理了事。連太子李亨都稱他“二兄”,諸王公主則稱之“阿翁”,駙馬輩更得稱之為“爺”。到了肅宗、代宗時的宦官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等,也都掌管軍權(quán),左右朝政。后來皇家禁衛(wèi)軍都為宦官所控制。不僅朝政,連皇帝廢立也由宦官說了算,一不如意,不是廢便是殺,其中的順宗、憲宗、敬宗、文宗,都是因為不合他們意而被殺害。
太子李涌即位(順宗),開始重用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劉禹錫這些有遠見的知識分子。他們掌握了朝政大權(quán)后,迅速采取一系列改革,其中很多措施是針對宦官的。
公元八0五年,改革伊始的二月,“二王劉柳”改革家們,下首令廢止“宮市”。所謂“宮市”,是宦官搶掠百姓財物極端卑劣的罪惡行徑。原來宮廷用品,本有朝廷專門機構(gòu)去各地采購。到德宗貞元(785——805年)末年,就全改由宦官承辦了。這些不陰不陽的奴才依仗皇威,任意壓價,并安排數(shù)百名不拿憑證的所謂官人,專門守望繁華鬧市,見所需物品,喊一聲“宮市”,奪手而獲, 不付分文。有時即便給錢,也是象征性蠅頭小錢兒,用百錢買千錢貨,還要“進奉門戶并腳價錢”。白居易《賣炭翁》描述道:“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比藗儼鸦鹿倏醋骱樗瞳F,以致“每中官出,沽漿賣餅之家,皆撤市塞門”,只得以罷市對付宮市。
當時,還有專為供皇帝游獵設(shè)置的“五坊”:雕坊、鶻坊、鷹坊、鷂坊、狗坊。管理“五坊”的官員叫“五坊小兒”。他們常在居民街巷張網(wǎng)撲鳥,有的還專在人家井上張網(wǎng),打水者一靠近,他們便以驚跑鳥雀為由痛加毆打,直至拿錢換命才了事。“五坊小兒”還經(jīng)常賴在飯館白吃白喝,酒足飯飽,拍屁股走人,店家剛露點討酒飯錢的意思,馬上便遭毒打或辱罵。更惡劣的是,“五坊小兒”有時故意將一袋活蛇留店中,聲言此為皇帝捕鳥所用,要好生侍候著,嚇得店家忙奉上銀子才了事。
在順宗宣布取締“宮市”、“五坊小兒”胡作非為、橫行不法特權(quán)時,“人情大悅”,歡聲載道。
三月,順宗又命令放出三百宮女,接著又放出教坊女樂妓六百人。這一時期,還公布了其他一些重要改革措施。一是嚴禁地方官吏魚肉百姓,在國家賦稅之外,禁止各種雜稅。并宣布免除百姓所欠各種苛厲租賦錢帛。二是啟用一批由于觸犯權(quán)貴而被貶外地的官吏。對于劣吏,則視情節(jié)給以制裁。三是任命老將范希朝為神策軍統(tǒng)帥,并任命革新集團韓泰為行軍司馬。這無疑會置宦官集團于死地。
由于王叔文等立足未穩(wěn),又沒有自己可調(diào)動的武裝,因而宦官俱文珍一個拒絕聽從范希朝密令,便將改革集團拉下馬。同年八月,順宗便在俱文珍等人操縱下,不得不讓出皇位,當了個太上皇。這是唐代在位時間最短的一個皇帝。順宗一下臺,王叔文等人就失去了靠山,“二王劉柳”苦心經(jīng)營的“改革”,僅半年多時間便傾刻間化為泡影。
憲宗上臺第二天,王叔文就被貶為渝州司馬戶,翌年被害。王伾被貶為開州司馬,不久病死。柳宗元、劉禹錫、韓泰等人也都被貶為邊遠州郡司馬。第二年(806年)正月,憲宗宣布的全國大赦并不包括遭貶的八司馬。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等人雖升為剌史,卻離長安更加遙遠,他們失落苦悶的心境誰能給予慰籍呢?這年任柳州(今廣西柳州)敕史的柳宗元,在寫給當年幾個盟友的詩中悲憤地吟道:
城上高樓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
猶自音書滯一鄉(xiāng)。
這首詩充分表現(xiàn)出詩人對這場改革斗爭尖銳性的反思與疼痛。
今天回頭看,即使宮廷內(nèi)修改條款規(guī)約式的改革,如果沒有穩(wěn)健的軍權(quán)做保障,也不易成功。從歷史上歷次改革失敗的原因看,都是在皇權(quán)制度下的所謂改革,所以無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