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梅
2007年4月,已過任職年齡的李肇星離開外交部部長的崗位。他的家庭生活才為人所知,人們開始知道李肇星有個神童兒子李禾禾。禾禾不僅考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xué),而且還被哈佛大學(xué)工商管理學(xué)院錄取為碩士研究生。雖然有個高官父親。但李禾禾在美國一直靠貸款、打工掙學(xué)費,生活很低調(diào)。為此,李肇星的解釋是:“我和兒子有君子協(xié)議……”
愛子不縱,高官“哭窮”
由于常年擔(dān)任駐外使節(jié),李肇星夫婦倆很晚才生下兒子李禾禾。為了幫助兒子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穩(wěn),他們達成一致意見:培養(yǎng)兒子優(yōu)秀的品質(zhì)比什么都重要。
李肇星夫婦生活儉樸,在父母的影響下,禾禾從小在吃穿上從不與人攀比。
有一次學(xué)校組織春游,禾禾悄悄地問秦小梅:“媽媽,春游的時候,我們班同學(xué)都帶飲料,我?guī)裁?”以前外出,禾禾從來都是很自然地把水壺裝上白開水帶上。等兒子睡著以后,李肇星和夫人緊急商量,最后的結(jié)論是: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不能滋長孩子的攀比心理,更不能縱容孩子從小就追求生活享受。
第二天一早,李肇星對兒子說:“不是我們不想給你買可樂,之所以不買有幾點原因:一、春游時天熱,喝白開水比喝甜水解渴;二、吃喝穿戴只是外在的東西,沒出息的人才會追求漂亮的外殼?!惫郧傻暮毯搪犨M了爸爸的話,從那以后不再提待遇問題了。
父子“不認(rèn)”,各行其路
禾禾進入高中后,說話做事越來越獨立。像所有青春期的孩子一樣,他開始掙脫父母的懷抱。
李肇星夫婦一度希望禾禾子承父業(yè)。可是說了幾次都被兒子一句“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決定”頂了回來。
經(jīng)過冷靜思考,李肇星召開了一次家庭會議,宣布:父母將充分尊重禾禾的個人空間和選擇的權(quán)利,他學(xué)習(xí)什么,將來去哪里深造,都由他自己決定。但他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fù)責(zé),獨立面對生活的各種困難,不能利用父母的資源為自己創(chuàng)造條件。禾禾一聽,滿口答應(yīng)。
李肇星夫婦對禾禾盡量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對于禾禾的東西,他和妻子從不亂動,哪怕是看見他房間雜亂,也只是提醒他適當(dāng)收拾屋子,絕不越權(quán)幫忙。
轉(zhuǎn)眼,禾禾高中畢業(yè)了,填報志愿是人生大事,李肇星想來想去,還是忍不住推薦兒子報考自己的母?!贝?。誰料,禾禾卻輕描淡寫地說:“我想考清華?!崩钫匦侵缓米髁T。高考成績出來后,禾禾被清華大學(xué)錄取了。
可沒等李肇星松口氣,突然有一天,禾禾說:“爸爸,我不上清華了。”李肇星大吃一驚,不知道他葫蘆里賣的什么藥。直到有一天,禾禾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xué)的錄取通知書放到李肇星面前,李肇星這才真正領(lǐng)略到兒子的大膽和獨立,他事先竟然一點兒口風(fēng)都不漏,一個人埋頭完成了從申請、考試到被錄取的整個過程。
雛鷹終于要展翅飛翔了,李肇星嘆了一口氣,欣慰自豪的同時,心中竟有一絲失落,一方面盼望孩子獨立,另一方面當(dāng)孩子真的單飛時,又有些依依不舍,牽腸掛肚。
父愛博大,雛鷹翱翔
1999年,李肇星擔(dān)任中國駐美大使。他到美國后,禾禾有時也出入使館,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李肇星的兒子,他每次只是來看看父親就走。2001年,禾禾以年級第一的成績從賓夕法尼亞大學(xué)畢業(yè)。兩個月后,被美國戴爾計算機公司聘用。
看著兒子青春而自信的臉,李肇星非常欣慰,他感覺到父子倆的心貼得更近了。他和兒子擊掌盟誓:他們要互相比拼,看誰能做出更大的成就。
工作了一段時間后,心高志遠(yuǎn)的他又報考了哈佛大學(xué)并被工商管理學(xué)院錄取為碩士研究生。這次禾禾又“故伎重演”,好幾個月后,李肇星才知道兒子又讀書去了。哈佛大學(xué)有多難考啊,可以想象兒子一邊工作一邊備考的緊張和辛苦。禾禾沒有向父母提學(xué)費的事,他說學(xué)費和生活費由自己的儲蓄和銀行貸款支付就足夠了。
2003年,李肇星就任中國外交部部長。重視“外交為民”的李肇星主張讓民眾走進外交部,實地了解中國外交。漸漸地,在美國也有些人知道李禾禾是李肇星的兒子。有人提出資助李禾禾在美國的學(xué)費和生活費;很多外國大公司都想爭取禾禾到他們公司工作。李禾禾一概拒絕。一方面他不愿意利用父親的關(guān)系得到任何不屬于他的東西,另一方面,他也不能讓別人利用他損害父親和祖國的利益。
2007年4月,已過任職年齡的李肇星離開外交部部長的崗位。此時,禾禾也將從哈佛大學(xué)畢業(yè)。父親已退休,他不再擔(dān)心生活在父親的光環(huán)下,他決定回國效力。知道兒子的想法后,李肇星非常高興,這樣父子倆就可以生活在一起了。到那時,他就會滿面春風(fēng)地說:多年父子成兄弟,踏平坎坷成大道!
(楊興文摘自《中國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