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興武
初到倫敦,因為語言問題,兒子、媳婦上班后,我們從不外出。三天后,兒子教會我們一些簡單的問候語,以便我們出進時碰上鄰居問好能簡單地回應(yīng)。
我跟老伴也不愿整天呆在家里,于是一起漫步街頭或去教堂附近散步。
我們居住的地方離圣保羅大教堂不遠。我們每天都過泰晤士河上的新千年橋,它是一座步行橋。我們要通過它,去不受汽車和城市噪聲干擾的圣保羅大教堂附近漫步。有時,過橋后我們并不急于去圣保羅大教堂,而是沿橋旁的石板階梯而下,走在鵝卵石的街道上,看看兩邊那些巴洛克式和哥特式的建筑,聞聞酒吧飄出來的啤酒花的香味。漫步時,偶爾會傳來幾聲教堂里的鐘聲,又不斷有老式出租車從身邊駛過,我們恍恍然地感覺像是走進了19世紀的英國倫敦,那意境,很美。第一次在街上看到圣保羅大教堂的圓形屋頂時,老伴語出驚人:老頭子,你看看那頂“大氈帽”!圣保羅大教堂本來以其壯觀的圓形屋頂而聞名,在老伴的眼里,竟然成了頗具中國古老特色的“大氈帽”。我笑得彎下了腰。也就在我彎腰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地上的鵝卵石上有一枚硬幣。那是一枚2便士的硬幣,背面圖案是威爾士王子勛章,三根鴕鳥羽毛插在冠狀頭飾上。老伴接過硬幣童心大發(fā):“老頭子,說不定倫敦遍地是硬幣呢!我們不抬頭看‘氈帽了,還是低頭拾硬幣吧!”這天,我們還真的拾到了23便士呢!
晚上,我們跟兒子和洋媳婦說起我們的趣事,洋媳婦好奇地睜大眼睛看著我們。兒子笑著說:“你們要真拾硬幣,每天都能拾到的。但一般的英國成年人都不拾路上的硬幣,哪怕是5便士的硬幣……”老伴打斷兒子的話說:“他們怎么能這么糟蹋錢呢?”兒子笑著說:“媽,聽我說完后您也不會拾的。因為倫敦也有非常貧窮的人,特別是貧窮人的孩子走失的時候,他們就靠這些硬幣吃一個面包什么的。這些硬幣其實是一些有善心的人有意無意丟在路上的……”
后來,我跟老伴再也不“低頭拾硬幣”了,還經(jīng)常有意無意地把身上的硬幣丟落在那些鵝卵石的路上。每一次聽到丟落的硬幣跟鵝卵石相碰的聲音,我倆都感覺特別清脆、優(yōu)美。
(肖薇摘自《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