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庚
在安徽合肥包拯的故里,包姓人家對嫂子極為尊重。這是因為民間傳說青天大老爺包拯是被其嫂子救護并一手撫養(yǎng)成人的,沒有嫂子就沒有后來舉世推崇的包青天。其實,不是包拯被其嫂子救護收養(yǎng),而是包拯的幼子包綖是由其長媳崔氏撫養(yǎng)成人的。
包公與元配夫人董氏生有二女一子。兩個女兒分別嫁給硤石縣主簿王向、國子監(jiān)主簿文效,長子包繶卻在二十來歲時就病故,留下妻子崔氏和一幼子。時年包拯五十五歲。不久,包公孫子又遭夭折。
包拯和董氏夫人,在痛失了唯一的兒子之后不久,又失去唯一的孫子,心如刀絞。但他們畢竟比較開明,不希望兒媳崔氏在包家守節(jié),勸她趁年輕改嫁,重建一個家庭。
包公長媳崔氏,跟與“包公同朝的駙馬陳世美”皆為湖廣荊州人氏,其外公是當過三朝宰相的呂蒙正,有部叫《狀元媒》的京戲,說呂蒙正為楊六郎(楊延昭)與柴郡主喜結連理充當月下老人。由此可見當時呂氏門閥之顯赫。
崔氏想到公婆失去愛子寵孫,已經(jīng)夠悲傷了,若她再離開豈不叫二老更添一層痛苦?便說:“公爹乃天下聞人,我能代替丈夫終身侍奉公婆已心滿意足了?!睕Q意不去。正是這個崔氏,為包公的傳宗接代立下了不朽之功。
崔氏不僅賢慧,而且善解人意。她發(fā)現(xiàn)年近花甲的公爹常為膝下無子嗣而長吁短嘆,非常著急,便說服婆婆,請婆婆為公公納妾。然而包拯執(zhí)意不納。崔氏只得暗示、啟發(fā)董氏夫人身邊的一個姓孫的大丫環(huán),安排她近身侍候包拯飲食起居。孫姓丫環(huán)心領神會。
一日,崔氏發(fā)現(xiàn)已懷有身孕的孫姓丫環(huán)被并不知情的婆婆董氏打發(fā)回家了。崔氏安慰了這個丫環(huán)一番,叫她放心,一切由她作主。以后崔氏便背著公婆,暗里不斷派人去向?qū)O丫環(huán)噓寒問暖、送錢送物。天遂人愿,后來孫丫環(huán)生下的竟是一個男孩,于是崔氏就偷偷地把孩子抱養(yǎng)在自己的房里。一年后適逢包拯六十華誕,崔氏把孩子抱到壽堂,獻于公公面前,說:“這娃娃是公爹的幼子啊!”包拯大吃一驚,待問清原委,從來面冷如鐵、不茍言笑的包拯也不禁開懷大笑,董氏夫人也樂得合不攏嘴。包拯當即給孩子取名包綖。這包綖就是包公唯一生存下來的骨肉。
包拯生于公元999年,卒于1062年。包拯去世時,包綖年僅5歲。崔氏陪著婆婆,抱著5歲的小叔子,護送包拯的靈柩由開封回到廬州(今合肥)安葬。剛將包拯的喪事辦完,崔氏之母呂氏便從荊州趕到廬州,要崔氏隨她一道回荊州再嫁。崔氏堅決不從,她說:“我已守節(jié)十年,如果想改嫁就不會等到今天了?!眳问蟿t好言開導:“前朝公主尚可改嫁,本朝雖倡導女子在家從父,出門從夫,夫死從子,可如今你夫死子亡,你獨立寒窗空守寡,老了依靠何人,這還有什么節(jié)可守的呢?”
崔氏說:“母親此言差矣,本朝不也有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道理嗎?我從前沒有離開包家,主要是為了公婆?,F(xiàn)在公公雖去,但他老人家留下的骨血——小叔子年幼,包家的門戶全靠我來撐持,我怎能在包家最困難的時候離去呢?”
時任廬州知府的張?zhí)锫勚钍芨袆?親自寫了一篇《節(jié)婦傳》呈報朝延?;噬洗鬄轶@異,傳旨封崔氏為壽安縣君。
包綖7歲時,崔氏為他延請啟蒙塾師,教他讀書識字,并把包綖的乳名改為包綬。
包綬9歲時,董氏一病不起。崔氏熬湯煎藥,終日不離床頭。董氏去世后,崔氏又一手張羅后事,修建墓廬,刻寫墓志,把董氏妥善安葬在包公墓地。從此包家的門戶便由崔氏一手掌管。這也就是民間戲劇與傳說中誤以為包公由嫂嫂撫養(yǎng)成人的緣故。
崔氏含辛茹苦將包綬撫養(yǎng)成人,又由她作主,給包綬娶了廬州知府張?zhí)锏呐畠簽槠?。張氏不幸早?崔氏再次主婚,讓包綬與當朝宰相文綖博的小女兒文氏結為秦晉。崔氏將這一切都辦妥當,就派人到開封一帶去尋找包綬的生身母親孫氏的下落,最后將孫氏接到廬州,讓包綬母子骨肉團聚。
崔氏于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仙逝,享年62歲。生前,包綬像待母親一樣孝順她。她去世時,包綬正在都城汴京皇家最高學府擔任國子監(jiān)丞,聞訊連夜奔喪回廬州,披麻戴孝,為崔氏辦了喪事。
包綬一生清苦守節(jié),48歲時前往譚州任通判,在途中病故。
崔氏在廬州包氏家族和當時社會上都享有極高的聲譽,“長嫂當母”這句民諺便由此得來??梢赃@樣認為,沒有包門節(jié)婦崔氏,便不會有子孫繁衍分布天下的包拯后裔。
讀者諸君,你別以為以上文字是筆者胡編亂造的傳奇故事,筆者負責任地說,這絕非杜撰,而是見諸于歷史文獻的。它們來自于《宋史·烈女傳》、《宋史·包拯傳》、宋張?zhí)镒端喂视揽稻蛉硕夏怪俱憽返?。另?近年來出土的包拯《墓志銘》說得明明白白,包公有過三個女人,元配張氏、續(xù)妻董氏,還有“媵孫氏”?!半簟?就是“陪送出嫁之人”,當然也可以泛指“身邊的女傭”。這包綬就是包拯年近六十時與媵孫氏媾合而生的孩子。包家的“香火”借以延續(xù)至今,靠的全是包拯次子包綬這棵獨根獨苗??梢赃@么說,包拯的所有子子孫孫,包括認包公為先祖的當代已故香港船王包玉剛等等,都是包綬傳人。
包拯后裔總以為他們的老祖宗包拯與侍女媾合生子是件不光彩的事,于是為“尊者諱”,一直諱莫如深。筆者以為,這大可不必。在封建社會,有錢有勢的人不但妻妾成群,而且還狎妓宿娼,包公僅僅與自己身邊的侍女媾合,這絲毫無損于包青天正氣凜然的形象。
(責編 要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