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兩名人大博士生致信馮小剛,稱“名人代言虛假食品廣告,須承擔連帶責任”的條款只在2月26日《食品安全法》(草案)修訂過程中提出,而在2月28日正式頒布的《食品安全法》全文中并未提及,多日來的各界爭論只是糾結于沒有任何法律效力的草案討論稿。
這兩名博士頗有點娛樂精神,差不多是拿馮導當傻子哄。查一下正式頒布的法律,這一句改成了“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個人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食品,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與食品生產(chǎn)經(jīng)營者承擔連帶責任”。這個法律的出臺,增加了“個人”這一項主體,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不過,我很懷疑它是否會嚴格執(zhí)行,感覺進步得有點讓我跟不上趟了。
按照我過去的認識,產(chǎn)品出了問題,代言明星肯定脫不了干系。兩個品牌捆到一起來忽悠消費者,贏了雙贏,輸了當然是雙輸。明星輸在哪里?首先是形象受損。假如他們自己并沒有欺騙誰,反倒是被質檢部門騙了,那么為了自己的形象,應該找質檢部門打官司去。在這種情況中,我覺得他們對遇人不淑而招致的公眾譴責或誤解,都只好認了,而且應該出來為產(chǎn)品的受害者道歉。
不過目前明星代言的另外一種情況也相當普遍,那就是明星除了被質檢部門蒙騙外,自己也主動參與了撒謊。明星在廣告中,你并沒有第二個身份,消費者會認為那就是你本人,是你本人的看法、你本人的推薦。這是一種公然的欺騙,不管產(chǎn)品有沒有毒,消費者都可以把明星告上法庭,因為這種做法本身就有害。
(摘自《天天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