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超 曹永輝
摘要單位受賄罪是單位犯罪,但并不是所有的單位都能成為本罪的犯罪主體,只有特定的單位——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才能成為本罪的主體。
關鍵詞刑法 單位 受賄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387-01
單位受賄罪是我國刑法所規(guī)定的三種受賄罪之一。刑法在第387條兩款明文規(guī)定了本罪,但作為受賄犯罪的一種,無論理論界還是司法實踐中對于本罪都少有涉及。因此,我們更應該加強對其立法本意和構成要件的思考研究。本文從分析單位受賄罪的刑法條文入手,界定了本罪的概念,強調概念中一般受賄與經濟受賄這兩個必不可少的內容,分析了本罪在主體及行為條件方面的特殊性,并對本罪的罪名、主體范圍等作了進一步探討。
一、單位受賄罪的概念
刑法第387條用兩款敘明罪狀的形式規(guī)定了本罪,根據刑法條文,構成單位受賄罪應為:第一,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情節(jié)嚴重;第二,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在經濟往來中,在帳外暗中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xù)費。
二、單位受賄罪的特殊性
(一)主體的特殊性
我國刑法根據主體的不同,把受賄犯罪分為公司、企業(yè)人員受賄罪、受賄罪、單位受賄罪,那么單位受賄罪的特殊性首先表現在具有特殊的主體。單位受賄罪是單位犯罪,但并不是所有的單位都能成為本罪的犯罪主體,只有特定的單位——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才能成為本罪的主體。由此可以看出本罪的主體都是國有單位,而集體經濟組織、中外合資企業(yè)、中外合作企業(yè)、外商獨資企業(yè)和私營企業(yè)、一般社會團體等都不能成為本罪的主體。這是因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由于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yè)等的性質和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中的特殊地位,決定了這些單位違背自己的職責,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財物,或者帳外暗中收受回扣、手續(xù)費,并利用國家給予的權力為他人謀取利益,就會嚴重損害國家法律的尊嚴,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并使國家機關正常的職能活動受到嚴重侵犯,敗壞了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yè)等的聲譽,并會給國家利益造成嚴重損失,因此,必須追究其刑事責任。
(二)特殊的行為條件
單位受賄罪與另外兩個受賄罪在法定行為條件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具有其特殊性。
首先,單位受賄罪沒有將索取與非法收受區(qū)別開來,這一點同公司、企業(yè)人員受賄罪是一致的,但受賄罪是嚴格區(qū)分索取與非法收受行為的。國家工作人員只要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的,不需要具備其他條件即可構成犯罪,是典型的行為犯,并且從重處罰。理由是索賄主觀惡性更嚴重,情節(jié)更惡劣,社會危害性更為嚴重。而非法收受他人財物構成受賄罪還需“為他人謀取利益”這一條件。單位受賄罪在立法中沒有將索取行為與非法收受行為區(qū)別開來,把這兩種行為看成是并列的,不分其性質與主觀惡性,相比之下,單位受賄罪的索取或者非法收受行為要比受賄罪簡單一些,一般都是直接的索取或者收受。
其次,單位受賄罪的成罪條件有其特殊性。第一,公司、企業(yè)人員受賄罪中的索賄、受賄需要具備“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數額較大”三個條件同時具備方能成罪。受賄罪中索賄需具備“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才能成罪;非法收受他人財物需具備“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兩個條件同時具備才能成罪。而單位受賄罪需“為他人謀取利益”、“情節(jié)嚴重”這兩個條件同時具備才能成罪,是典型的情節(jié)犯,是以情節(jié)嚴重作為構成犯罪必備要件的犯罪形態(tài),當然這里主要考慮的情節(jié)是數額及其他情節(jié)。第二,單位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xù)費,即使是不合理的或者說是非法的,但不構成犯罪,只有單位“帳外”且“暗中”收受回扣、手續(xù)費方構成單位受賄罪。所以,立法上特別強調了“在帳外暗中收受”的行為特征。而公司、企業(yè)人員受賄罪和受賄罪的回扣與手續(xù)費,立法則強調了“違反國家規(guī)定”和“歸個人所有”的行為特征。公司、企業(yè)中的非國家工作人員和國家工作人員在經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guī)定,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xù)費,歸個人所有的分別構成公司、企業(yè)人員受賄罪和受賄罪
三、對單位受賄罪立法的理性思考
(一)關于本罪的罪名
罪名的確定必須鮮明地反映具體犯罪的性質與基本特征,反映出此罪與彼罪的區(qū)別。單位受賄罪之罪名的確定反映了其受賄犯罪的本質特征,但“單位”作為限定詞,筆者認為有些不妥?!皢挝皇苜V罪”本身是典型的“單位犯罪”,但兩“單位”的范圍卻是不同的,單位受賄罪之“單位”如上文所述,是典型的國有性質,并不是所有的單位均能構成受賄罪,成罪的畢竟是一小部分。單位受賄犯罪是利用單位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利,從得利人那里索取或非法收受財物的行為。這種擁有職權的單位方能構成本罪,數量上畢竟是少量的,冠以單位這個大概念,易生誤解。筆者認為,對“單位受賄罪”這一罪名改為“國有單位受賄罪”似乎更為確切一些。
(二)關于本罪之“情節(jié)嚴重”
根據刑法第387條的規(guī)定,國有單位受賄行為,必須是“情節(jié)嚴重”才構成本罪,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所謂“情節(jié)嚴重”,立法上沒有明文規(guī)定,沒有立法解釋,也沒有專門的司法解釋,在司法實踐中不具有可操作性,說明了我國刑法立法上的某些模糊性。
對此,只有根據我國對于貪污賄賂罪的立法原意去理解,所謂“情節(jié)嚴重”,主要指受賄的數額較大,也包括受賄的其他惡劣情節(jié)。具體數額及其他情節(jié)可以從1999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檢察發(fā)布的《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立案標準的決定(試行)》中獲知最高人民檢察院的立案標準:1.單位受賄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應予立案;2.單位受賄數額不滿10萬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1)故意刁難、要挾有關單位、個人,造成惡劣影響的;(2)強行索取財物的;(3)致使國家或者社會遭受重大損失的。這是人民檢察院的立案標準,但人民法院的定罪判刑的標準尚不可知,應是立法上的疏漏。
從司法實務上看,判處單位受賄罪的案例很少。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是將單位違法所得收繳后上交國庫,而對單位有關責任人員則網開一面,造成這一事實有諸多復雜因素,筆者不再一一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