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穎
一次朋友聚會,酒足飯飽K完歌之后各自散去,我走在最后,撿到一個小本,估計是誰剛才在吧臺上打電話時遺忘在那兒的。
隨手翻開,想找找有關(guān)小本主人的線索。小本是一個通訊錄,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電話、QQ、MSN和電子郵箱。比較有趣的是,在各種號碼的備注欄都寫著主人對這個朋友的價值判斷,大致可分為:資源、潛在、常用、無用。
出于“三八”的心態(tài),我在小本上找了幾個熟人的名字,想印證那幾種模式究竟是對電話號碼還是對人的評判。
一個當局長的朋友,名字后面赫然寫著的是“資源”;當總經(jīng)理或法官的朋友,也享受同等待遇。我特意找了自己的名字,在“潛在”的序列中,這讓我莫名地有些臉紅,因為被人當成了物,而且是可能用得著的“物”,而感到有些羞愧。
常用的,是些親友、麻友、送水電話、單位同事或孩子老師的電話,至此,我已大致知道了電話本的主人是誰,但我仍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想看看他本上標明“無用”的人是誰。
本上“無用”的人并不多,顯然是有所選擇的結(jié)果。只有兩個人的名字后面加了這樣的注釋,一個我不認識,另一個則是他高中的同學,此人一直把小本的主人當成最好的哥們兒,前兩年下崗了,現(xiàn)在在外地打工。還好,撿到本子的不是他。
說真的,我不明白,小本的主人何以要在本子上這么顯性地標注上那些字樣。但他的許多舉動,是超乎常人的,包括他那超常規(guī)發(fā)展的生意和家業(yè),以及日常的為人處世的方式,有很多都是我所不理解的。當然,我不懂也很正常,要是我懂了,豈不也和他一樣成了成功人士?
事實上,在這個越來越現(xiàn)實的社會,許多人甚至連一句好話和一絲微笑也不愿白給別人,許多交往,都充滿了功利、交易與算計。人們利用各種各樣的關(guān)系在相互權(quán)衡著彼此的價值,“不交無用的朋友”已成了一句勵志名言,而“朋友就是泡泡糖,用過之后就吐掉”之類的潛名言,也悄然風行于一些人的心中。大多數(shù)人雖然包里沒有一本寫著“有用”標記的賬,但誰能說得清他們的腦中有沒有這樣的賬本?
但仿佛是為了給我一個正確的答案,此后的故事變得有些戲劇性,本文的主人公——那位本子的主人,在發(fā)生地震時,因返回房里拿遺忘的錢袋子,被砸在樓下。他那位“無用”的朋友聽到信息后,從打工的地方趕來,徒步走了幾十里山路,在眾人都覺得無望的時候,用手將他刨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