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燭
自從紫禁城改稱為故宮的那一天起,它就是一座屬于亡靈的城池。在此居住過的明清兩代24個皇帝,僅僅是虛擬的主人,陳列于歷史的花名冊上;而那一代又一代的嬪妃、太監(jiān)乃至頂禮朝拜的文武百官,都已陸續(xù)化作了風中的幻影,甚至連一根羽毛都未留下。好大的一陣風,刮過紅墻、琉璃瓦、有石獸守望的翹檐,刮過無知的樹木和泛黃的紙張,把記憶里的龍飛鳳舞、鶯歌燕語席卷而去。每當夜幕低垂,這偌大的城池便形同曲終人散的露天劇場,顯得格外幽靜。時光啊時光,“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我們所能觸摸到的,不過是一具空洞的蟬殼。
擅長以小說描繪迷宮的博爾赫斯,寫過一篇《皇宮的寓言》:“……皇帝帶著詩人參觀宮殿。他們一路走去,先經(jīng)過西南一大片臺階,臺階像一個幾近無邊的露天劇場的梯級,向下通往一個樂園或者花園,園中的金屬鏡子和錯綜復雜的刺柏圍籬顯現(xiàn)出迷宮的跡像……現(xiàn)實和幻想交織在一起,或者,更確切地說,現(xiàn)實是幻想的表像之一。好像世上除了花園、流水、亭臺樓閣和光輝燦爛的形態(tài),便沒有別的可能了……”
我猜測博爾赫斯對迷宮(一個仿佛被施了魔法的地方)的想象可能是受了紫禁城的啟發(fā)——雖然他遠在拉丁美洲。可以肯定,他描寫的是一位中國的皇帝。因為文中除了提及天井、沙漏、寶塔之外,還有這樣的語句:“每一件精美的瓷器和瓷器上的每一個圖案,每一個暮色和晨曦,以及遠古以來在里面居住的各色凡人、神靈和真龍的每一個光輝時代的每一個禍福時刻?!?/p>
在那篇小說里,皇帝消失得無影無蹤,皇帝對詩人怒吼:你搶走了我的宮殿!在現(xiàn)實中恰恰相反:消失了的是皇帝本人,只留下了空洞的殿堂,就像被施了魔法。皇帝并沒有被搶走,而是被趕走的。
在太和殿前的寬闊露臺,擺放著一架大理石日晷,一只大理石嘉量以及一對銅鑄的鶴與龜,這些古老的仙鳥神獸,象征著長命百歲,也足以證明皇帝對星辰、日照、時間乃至生死的興趣。
皇帝根據(jù)星相營造了自己的家、自己的莊園和迷宮。而他本人也先于其他事物在其中迷失。太陽的比喻帶有欺騙性。再顯赫的皇帝,終究不過是一顆流星。
每次我跨進故宮的門檻,頓時被華貴的氣象和繁復的色彩刺激得微微瞇縫起眼睛。紅墻內(nèi)的一切,都仿佛是發(fā)光體,屈尊降臨在人間。
每次參觀紫禁城,我都神情恍惚,像一個姍姍來遲的夢游者。夢游者是不帶地圖的。
三大殿門前,皆擺設(shè)有一對半人多高的鎏金銅缸。第一次看見,我便下意識地猜測其用處:是純粹作為裝飾,還是飼養(yǎng)金魚或蓮花之類?再這么聯(lián)想下去就沒邊了。我甚至將其想像成浴缸——但自己立刻就否定了:皇帝與后妃再無所顧忌,也不至于在露天的庭院里洗澡呀!畢竟,這鎏金鍍銀的大銅缸稱不上溫泉水滑的華清池。
后來向行家打聽,才了解到這是預(yù)備救火之用——相當于現(xiàn)代的消防水龍頭。稱作吉祥缸,又叫“門?!?即“門前有?!敝?。儲水防火,一旦冬天氣溫過低,還加設(shè)缸蓋,蓋中有燒炭的夾層(鐵抽屜),以貯火融冰??紤]得可真周到!整個紫禁城共有吉祥缸308口。即使這樣,也防不勝防——先后遭受嚴重火災(zāi)20多次,有的是雷擊電閃造成的,有的則是燈燭香火引起的。看來天堂照樣會失火,天子即使有龍袍加身,也無法避禍。
除了吉祥缸之外,紫禁城可用于滅火的水源還有水井近80口(包括珍妃井),還有御河(金水河),還有護城河,也叫筒子河。護城河為什么名為筒子河?很讓人費解。天子腳下有那么多御用文人,難道就不能為之取一個更高雅點的名字嗎?北京人習慣把那種用于集體宿舍的老式多層樓稱作筒子樓。筒子河使我聯(lián)想到筒子樓。
史料明明白白地記載著:紫禁城歷經(jīng)明清兩代24個皇帝??上н€是忽略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李自成。李自成雖屬草頭王,卻確實在紫禁城里住過——有一種翻身農(nóng)奴當家作主的感覺。明崇禎皇帝的龍床余溫尚存,李闖王就一屁股坐上去,發(fā)號施令,改朝換代。不知陳圓圓是否曾在乾清宮為闖王表演過“霓裳羽衣曲”?據(jù)說,這種曲子屬于一種古老的脫衣舞。草莽英雄登堂入室、坐上金鑾殿的感受,恐怕比皇帝微服私訪去逛民間的窯子還要刺激:這身份怎么一下子就變了?恍若夢境。當然,李自成只在紫禁城里做了42天皇帝,只在龍床上睡了42個夜晚——在這段時間里,敲梆值夜的更夫不再是太監(jiān),而是一群揭竿而起的青年農(nóng)民(陳勝、吳廣的后裔)。
可見紫禁城的主人,并不僅是24位。李自成——一顆從紫禁城上空劃過的流星。他曾經(jīng)在皇帝的莊園里跑馬圈地改元大順稱帝而治。他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也可以說,大明王朝自永樂十八年,也就是1420年,構(gòu)筑了紫禁城,等于是提前修建好了自己的墳?zāi)埂K有一天,它會葬送在一位扛慣了鋤頭的農(nóng)民手里。正是在那一天(1644年3月19日,闖王進京的日子),草鞋戰(zhàn)勝了龍靴,鋤頭戰(zhàn)勝了王杖。這是紫禁城歷史里不應(yīng)該被忽略的一頁。
撫摸紫禁城,等于是在撫摸歷史。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紫禁城——皇帝們的營盤。如今已是一座最著名的空城。每逢夜暮四合,它便孤獨地咀嚼著往事——以影子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