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宇
1978年5月,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在上海聯(lián)合招生。那時22歲的徐小平從泰興家鄉(xiāng)到上海趕考。他在一個親戚家里安頓好了之后,便隨著滾滾的人流,參加了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和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考試。
不久,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復試榜張貼出來了,徐小平榜上無名。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復試榜還得過些天才能公布,為了節(jié)省費用,他決定先返回泰興老家。臨走之前,他告訴親戚:到了發(fā)榜那一天,別忘了到上海音樂學院去看看。如果榜上有他的名字,就趕緊給他拍個電報,以便趕來復試。
囑托了親戚之后,徐小平總感覺還不夠放心。可上海就這么一位親戚,還能拜托誰呢?想來想去,他突然想到了在考場上剛剛認識兩天的考友——已經(jīng)29歲的杭州大齡考生王次炤。于是,他在匆匆離開上海之時,把事情又托付給了王次炤。
那年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在全國只招十個學生,考生之間競爭之慘烈不言而喻。實際上,比徐小平年長7歲的王次炤的心理壓力更大,渴望獲得復試機會的心情也更迫切。他們不只是剛認識的考友,而且也是競爭激烈的對手。對于后者,徐小平似乎根本沒有想到,只是懷著對王次炤的充分信賴離開了上海。
盼到復試發(fā)榜的那一天,徐小平早晨起來就開始等電報,等命運的宣判,等到中午,電報還是沒有來。到了下午4點多鐘的時候,電報最終盼來了。
可當時從泰興到上海的班車已經(jīng)沒有了,唯一能在第二天早晨8點前趕到上海參加復試的辦法是走水路。他總算趕上了最后一班渡輪,登上了駛往上海的客輪。
那天深夜,另外一份通知復試的電報也送到了徐小平的家里。父母接到這份電報卻出了一身冷汗,心想:如果只委托給一個人,而這個人恰恰是發(fā)送這份深夜來電的主兒,小平的前途可就毀了!后怕之余,感到慶幸——幸虧有第一份電報!但慶幸之后,又納悶:上海到泰興的電報,從發(fā)送到收到大概需要4個小時。半夜收到的電報,應該是晚上七八點發(fā)送的了。是誰選擇這么晚的時間才發(fā)電報呢?
一般人都會這樣猜測 :發(fā)第二封電報的不可能是那位親戚,一定是那位受托的考生。很明顯,故意晚發(fā)電報,就等于消除了一個競爭對手。
然而,恰恰是在考場上萍水相逢的考友王次熠,在第一時間發(fā)出了讓徐小平參加復試的喜訊。
后來那位親戚如實地說,因為覺得小平根本沒戲,所以起初就沒去看榜。等到了傍晚信步走到了發(fā)榜處時,“居然”看到了他的名字,于是才匆匆地發(fā)出了電報,但為時已晚!
最近,徐小平在回憶這段往事時.充滿了對王次熠的感激。他說:“我說不清楚,次熠兄后來擔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之要職,領導著這個世界一流的藝術學府,和他當年給我發(fā)電報之間有什么因果關系,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好人有好報!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為和自己毫無關系、甚至還有利益沖突的陌生人做好事?!比绻偁幊晒κ菫榱藟旱箤κ?那就很難得到人們的欽佩與祝福;如果競爭成功是為了共贏發(fā)展,那就一定會得到人們的敬重與擁戴。
摘自《做人與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