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杰
摘 要:金融自由化是經濟自由主義思想在金融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從本質上講,我認為金融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對金融領域不同程度的開放也逐漸成為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的政策選擇。金融自由化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但它在發(fā)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具有消極的影響。發(fā)展中國家在推進金融自由化進程時,應走漸進式道路,同時要加強金融監(jiān)管,以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關鍵詞:金融自由化 看法
中圖分類號:F830.5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6-0143-02
1 金融自由化的產生
在一般意義上,金融自由化也稱金融規(guī)則的放松(financial deregulation),指的是用市場機制來取代政府對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直接干預和管制的過程。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部分發(fā)展中國家實行的是金融抑制——“當政府對國內資本市場征稅或在其他方面扭曲國內資本市場時,該國經濟即可說成是在金融上‘受抑制的”。金融抑制的手段主要有人為的低利率政策、證券市場管制、金融機構投資的數(shù)量限制、金融機構業(yè)務范圍的管制及所有權交叉滲透的管制,對外國金融機構準入的限制、國際資本流動和外匯交易的控制等。產生這些抑制政策的根源也是比較復雜的,“有些國家似乎是無意卷入的” ;有些“好像是有意這樣選擇的” , 他們對市場的作用產生懷疑,寧愿相信行政機構的干預能力;有些“也許是殖民時期這種或那種經歷的反映”;“社會各階層的利也影響著發(fā)展戰(zhàn)略的選擇”。
但不管怎樣,選擇金融抑制戰(zhàn)略是一種缺乏遠見的行為。發(fā)展中國家的金融抑制,一方面,造成資金形成困難和使用低效率,阻礙經發(fā)展;另一方面,缺乏生機的經濟又反過來抑制了資本形成和對國內金融服務的需求,形成金融與經濟發(fā)展相掣肘的惡性循環(huán)。為此,愛德華?肖指出,金融抑制是阻礙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發(fā)展的主要原因。不管由于什么樣的良好動機,“在最好的情況下,它頂多是一個拙劣的戰(zhàn)略,而在一般情況下,它是一個自我打擊的戰(zhàn)略”金融抑制的負效應明顯表現(xiàn)在:
(1)投資質量低下。
“在落后經濟中,政府當局決定了有組織市場上的帳面貸款利率,利率依貸款期限、借款者的信譽、貸款者的地位及貸款規(guī)模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貸款的過度需求是通過配給制來解決的,信貸配給制是根據(jù)經濟計劃、借款者以前的情況,或政治上的交往程度,甚至借款者支付回扣的多少來決定的”。強制的低利率政策一方面抑制了儲蓄的增長,另一方面卻鼓勵了對資金的超額需求,政府通過信貸配給來干預分配有限的儲蓄,儲蓄就不能通過競爭流向收益率最高的投資項目,導致投資質量低劣。
(2)限制了資本的形成。
由于私營部門和傳統(tǒng)部門被排除在正式的金融市場之外,它們只能以很高的代價在非公開的“地下資金場”或依靠自身的內源融資來滿足資金需求,可見金融抑制增強了對場外市場的資金需求,但另一方面卻又減了場外市場的資金供應量,兩方面作用的結果,必然是提高了場外市場的利率水平?!皩δ切┛梢酝ㄟ^受抑制中介機構滿足一部分資金需求,而在儲蓄者和經紀人都必須躲避高利貸限制的場外市”。
2 金融自由化及其利弊紛爭
“金融自由化”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R.J.Mckinnon)和愛德華?肖(E.S.Show)在20世紀70年代針對當時發(fā)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場不完全、資本市場嚴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對金融的“干預綜合癥”等影響經濟發(fā)展的狀況首次提出的。麥金農和肖認為,“金融自由化”就是通過改革金融制度,改變政府對金融的過度干預,放松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限制,增強國內的籌資功能以改變對外資的過分依賴,放松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使之市場化,從而使利率反映資金供求,使匯率反映外匯供求,促進國內儲蓄率的提高,減少對外資的依賴,最終達到充分動員金融資源,推進經濟增長的目的(Mckinnon,Shaw,973)。1998年威廉姆森(Williamson)將金融自由化擴展為放松利率管制,消除貸款控制,金融服務業(yè)的自由進入,尊重金融機構自主權,銀行私有化及國際資本流動的自由化六個方面。20世紀80年代金融自由化重點是推行國內的利率自由化。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迅速壯大以及國際經貿一體化進程的推進,金融自由化的內涵進一步擴展了。按照世界銀行和IMF的一些經濟學家的看法,完全的金融自由化包括:對公共金融機構的私有化;允許外資銀行進入;促進金融市場的發(fā)展,加強市場競爭;減少存款準備金要求;取消指導性貸款;利率市場化和開放資本市場等。
3 金融自由化對經濟的影響
(1)有助于增加儲蓄。金融自由化使得實際利率為正,金融資產的多樣化,使儲蓄者有可能分散國內資產的結構;金融機構的實際增長,增加了投資者獲取借款的途徑,這也會刺激他們進行儲蓄;儲蓄者的視野會變得更加開闊,現(xiàn)時消費的吸引力會隨實際利率的上升而下降。這一切都表明“金融自由化有助于提高國內私人儲蓄對收入的比率”。在金融抑制下,政府的儲蓄一般很少,政府可以依賴通貨膨脹稅的征收而增強財力,而同時,政府企業(yè)的利潤對通貨膨脹是缺乏彈性的,這也會減少政府的儲蓄。金融自由化使得這一切發(fā)生了變化,“將使政府部門的儲蓄趨于增長”。金融自由化能使被扭曲的價格(如利率、匯率等)得以糾正,本國金融機構進入國外資本市場就比較容易,金融抑制下的資本逆向流動也將得到扭轉。因此,“金融自由化也會影響國外部門的儲蓄”。
(2)提高了發(fā)展中國家資源配置的效率。“在金融自由化經濟中,儲蓄者有較大的資產選擇范圍。他們的儲蓄投放市場擴大了;在更大范圍內選擇金融資產的規(guī)模、期和風險成為可能;比較各種投資選擇的信息也容易獲得”。由于對金融體系的較少管制,能使金融信息更具公開性、客觀性,資金價格的變化(如利率的變化)能更準確、更全面、更及時地反映資金市場的供求狀況,形成了更為有效合理的價格信號體系?!袄蔬@種價格可用來甄別各種投資選擇,擴展的資本市場往往是新投資企業(yè)和技術創(chuàng)新投資項目出現(xiàn)的相應條件。各種投資競相爭奪儲蓄支配權”。資金在產品間、銀行間流動障礙的減少,會使有限的儲蓄資源通過競爭方式流向收益率最高的投資項目或產業(yè)。因此,取消了直接的利率控制和信貸配給,減少了資金相對成本的扭曲,使投資資源配置更為優(yōu)化。
(3)提高了發(fā)展中國家金融部門的經營效益。
首先,以高科技為基礎的金融創(chuàng)新大大減少了金融活動所需的時間和交易成本,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金融自由化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發(fā)展中國家金融部門間的競爭,促使金融機構提高效率,效率低下者被淘汰出局。再次,金融自由化使得銀行業(yè)經營的限制性措施逐步取消,尤其是分業(yè)管理制度逐步解除后,在大部分國家,銀行從服務費和利差中賺得的收入占總資本的比例下降,工資開支占總收入的比重下降,營業(yè)費用占總收入的比重下降。這三個比重降,表明銀行業(yè)的競爭導致經營成本和利差的降低,在銀行傳統(tǒng)的存貸業(yè)務之外,與證券有關的業(yè)務及各種表外業(yè)務得到了迅速發(fā)展。銀行業(yè)的資金來源、規(guī)模、業(yè)務活動范圍更為廣闊,可以采用更為靈活的經營手段,就有可能將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與低風險、低受益的產品合理地搭配起來,為銀行在盈利性與安全性之間的平衡選擇提供了可能。同時,資本帳戶的自由化提供了資產組合國際化的機會。
(4)有利于發(fā)展中國家引進外資。
“落后經濟只有推行國內金融深化和外匯自由化,才能吸引國外儲蓄。如果落后經濟的通貨膨脹率下降并趨于穩(wěn)定,同時外匯市場實行彈性匯率和自由兌換,那末,國外的儲蓄者和投資者可望對落后經濟進行較多的直接或間接投資”。這不僅彌補了發(fā)展中國家的儲蓄缺口與外匯缺口,而且也帶來了人力資源的開發(fā)、技術知識的轉移、市場開發(fā)和外貿的發(fā)展,從而促進了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由資本積累加速而導致的落后經濟的加快發(fā)展,會產生積累效應,使儲蓄者對未來的投資充滿信心”。從理論上講,國際金融自由化在世界范圍內改善了資源配置。
4 結語
(1)金融自由化的推行必須要有穩(wěn)定的宏觀經濟環(huán)境為前提條件。金融自由化廢除了扭曲市場機制的法則,從而提高了金融市場的效率。然而,金融自由化和與其相伴而生的金融創(chuàng)新在促進市場競爭和提高效率的同時,也會使整個金融體系的穩(wěn)定受到威脅。只有在一個穩(wěn)定的宏觀經濟環(huán)境中,在擁有嚴格的財政紀律、健全的國內市場體系、完備的市場設施和規(guī)范的市場管理的背景下推行金融自由化才能獲得成功,才能避免金融體系不穩(wěn)定狀況的出現(xiàn)。(2)金融自由化離不開金融監(jiān)管。不受監(jiān)管的金融自由是一種放任自由,只會增加金融危機發(fā)生的可能性,而一旦發(fā)生這種危機,金融自由化的進程就可能被迫中斷,而重走管制的老路。金融自由化不是要完全取消政府的管理,并不意味著“金融機構的自由經營”,而是要改變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方式——用法律和規(guī)章的約束取代人為的行政干預??梢哉f,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也是金融監(jiān)管的范圍、結構和力度調整的過程。審慎而有效的金融監(jiān)管是金融自由化順利推進的保證。(3)金融自由化必須遵循一定的時序。金融自由化是伴隨整體經濟改革發(fā)展的一個漸進過程,應根據(jù)經濟發(fā)展的成熟程度和經濟運行的內在邏輯做出合理的時序安排。政府不能夠也不應該同時采取全部的自由化措施,相反,經濟自由化有一個“最佳”的順序,由于各個國家最初的國情不同,因此這種順序可能依國家的不同而各異。除非金融穩(wěn)定和國內市場利率已經形成,否則不宜開放資本項目、實行貨幣自由兌換,過早開放資本項目會助長資金的無序流動,擾亂經濟與金融秩序。金融自由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效應,也有負面效應,但不存在金融自由化與金融危機之間的必然邏輯。在現(xiàn)階段,發(fā)展中國家需要走漸進式的金融自由化道路,不能完全放棄政府的監(jiān)管,目的是使金融自由化帶來的良性效應發(fā)揮至極大,而將其弊端降至最小。
參考文獻
[1]@McKinnon, Ronald I.“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Reassessment of Interest-Rate Policies in Asia and Latin America”,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1989..
[2]@[美]愛德華?肖.經濟發(fā)展中的金融深化(中譯本)[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