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少智 鐘蘭生 葉繼章
[摘要] 目的:通過胰腺囊性、囊實性病變的螺旋CT表現(xiàn)與分析,探討螺旋CT對胰腺囊性、囊實性病變的診斷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經(jīng)手術后病理證實或臨床隨訪最后證實的34例胰腺囊性、囊實性病變的臨床資料以及術前螺旋CT平掃及增強掃描的影像學資料。病例均于注藥后28、60 s,分別獲取增強動脈期和門脈期掃描圖像。結果:34例胰腺囊(實)性病變的CT表現(xiàn)如下,①胰腺真性囊腫11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17~79歲。②多囊胰1例,女性,77歲。③胰腺假性囊腫14例,女性6例,男性8例,年齡36~71歲。④非功能性胰島細胞瘤局部囊變1例,男性,63歲。⑤實性-假乳頭狀瘤5例,均為女性,年齡21~34歲。⑥胰腺囊腺癌2例,女性1例,年齡60歲;男性1例,年齡77歲。結論:胰腺囊性、囊實性病變有較為特征性CT影像表現(xiàn),螺旋CT檢查能全部發(fā)現(xiàn)胰腺囊(實)性病灶,作出準確的定位及定量診斷;結合臨床病史及實驗室檢查,可以對大部分病例作出準確的定性診斷。
[關鍵詞] 胰腺;囊(實)性;螺旋CT
[中圖分類號]R445.3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8(c)-067-02
胰腺囊性、囊實性病變包括多種疾病,雖然都以囊性改變?yōu)橹?由于其病理基礎不同,影像學表現(xiàn)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靠這些特征性影像表現(xiàn)可以對大部分病例作出準確診斷,但對少部分缺乏特征性影像學表現(xiàn)的病例仍具有一定的難度。據(jù)此,筆者搜集了經(jīng)手術病理確診及臨床隨訪最后診斷的胰腺囊性、囊實性病變34例,詳細分析其CT特點,總結其影像特征,以提高本病的CT診斷水平。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搜集我院2004年10月~2008年8月CT檢查表現(xiàn)為胰腺囊性、囊實性病變的病例34例:胰腺真性囊腫11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17~79歲,平均48歲,病灶位于胰尾部6例,體部2例,頸部2例,頭部1例;多囊胰1例,女性,77歲,病灶分布整個胰腺;假性囊腫14例,女性6例,男性8例,年齡36~71歲,平均54歲,病灶位于胰尾部5例,體部1例,頭部1例,體尾部6例,頭頸體部1例;非功能性胰島細胞瘤局部囊變1例,男性,63歲,病灶位于胰尾部;實性-假乳頭狀瘤5例,均為女性,年齡21~34歲,平均28歲,病灶位于胰尾部2例,體尾部3例;囊腺癌2例,女性1例,年齡60歲,病灶位于胰頭;男性1例,年齡77歲,病灶位于胰尾部。
1.2 方法
采用 SIEMENS Volume Zoom 4層8排螺旋CT機掃描,自肝頂部至十二指腸水平部,部分病灶過大者至病灶結束,層厚5 mm,增強劑使用非離子型造影劑優(yōu)維顯100 ml,靜脈推注,藥流量3.5 ml/s,動脈期28 s掃描胰腺,層厚5 mm,門脈期60 s,方法同平掃。
2 結果
胰腺真性囊腫11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17~79歲,平均48歲,病灶位于胰尾部6例,體部2例,頸部2例,頭部1例,病灶均為單發(fā),多數(shù)體積較小,其中1例體積較大,約7.2 cm×6.1 cm,病灶CT值一般在0~20 Hu范圍,密度均勻,壁薄光滑,增強動、靜脈期病灶均未見強化表現(xiàn),真性囊腫內(nèi)未見房性分隔,但其中有1例囊內(nèi)見一小囊,小囊附壁。病灶小者患者多無癥狀,較大者可感覺中上腹飽脹不適。其余胰腺實質(zhì)正常。
多囊胰1例,女性,77歲,病灶分布整個胰腺,以胰尾部為主,大小不一,邊界清楚,最大約2.1 cm×1.9 cm,未見強化表現(xiàn)。
假性囊腫14例,女性6例,男性8例,年齡36~71歲,平均54歲,病灶位于胰尾部5例,體部1例,頭部1例,體尾部6例,頭頸體部1例,病灶最大約14 cm×5.6 cm。1例多發(fā)。5例壁較薄,其中,4例內(nèi)壁光滑,1例壁上見一小結節(jié);9例壁較厚,但厚薄較均勻,呈輕-中度強化,1例囊壁局部見斑點狀鈣化影;1例囊內(nèi)見少許細條形分隔,其余13例囊內(nèi)密度均勻。12例患者有急性或慢性胰腺炎病史,2例有過外傷病史。
非功能性胰島細胞瘤囊變1例,男性,63歲,病灶位于胰尾部,病灶邊界清楚,大小約4.7 cm×3.0 cm,病灶以實性為主,內(nèi)見多發(fā)不規(guī)則鈣化,增強后實性部分較明顯強化,小囊性部分強化不明顯。
實性-假乳頭狀瘤5例,均為女性,年齡21~34歲,平均28歲,病灶位于胰尾部2例,體尾部3例,病灶最大約9.4 cm×7.6 cm,2例囊壁不均勻增厚,3例囊壁較均勻增厚;2例病例無鈣化,2例囊壁廣泛蛋殼樣鈣化,且壁內(nèi)見多發(fā)小囊狀影,1例囊壁局部少許斑點狀鈣化;增強動脈期病灶呈輕-中度強化,靜脈期繼續(xù)強化。
囊腺癌2例,女性1例,年齡60歲,病灶位于胰頭,囊實性,邊界不清,實性部分形態(tài)不規(guī)則,病灶侵犯鄰近組織,腹膜后見多發(fā)淋巴結轉移;男性1例,年齡77歲,病灶位于胰尾部,形態(tài)不規(guī)則,灶內(nèi)呈多房性改變,大小不等,間隔厚薄不均,與周圍組織邊界不清,增強后病灶有輕-中度強化,強化低于正常胰腺組織。肝臟、腎臟、脾臟多發(fā)轉移。
3 討論
胰腺囊性、囊實性病變包括多種疾病,由于其病理基礎不同,影像學表現(xiàn)上有其各自的特點。目前胰腺病變檢查方法眾多,而由于螺旋CT對于囊性病灶及鈣化灶非常敏感,且其掃描速度快,能摒除患者呼吸運動所產(chǎn)生偽影的影響,可以檢出全部囊性、囊實性病灶,所以,螺旋CT是目前診斷胰腺囊性、囊實性病變最重要方法之一?,F(xiàn)筆者從臨床資料、病灶部位、數(shù)目、形態(tài)、密度及強化特點等方面來闡述其診斷要點及鑒別診斷。
3.1 臨床資料
胰腺真性囊腫女性多見,本組病例均為女性,多無臨床癥狀,體積大多較小,常是體檢發(fā)現(xiàn)或是其他器官病變來檢查時偶然發(fā)現(xiàn),極少數(shù)病灶較大,患者可有中上腹飽脹感。假性囊腫多有急性或慢性胰腺炎病史或外傷史,以胰腺炎患者多見,患者有胰腺炎相應臨床癥狀,如患者有上述病史,則假性囊腫診斷不難。非功能性胰島細胞瘤囊變因不產(chǎn)生內(nèi)分泌癥狀,臨床發(fā)現(xiàn)一般較晚,故腫瘤體積通常較大。實性-假乳頭狀瘤患者女性多見,本組病例均為女性,年齡20~30歲,多是上腹部隱痛或發(fā)現(xiàn)腹部包塊來診。囊腺癌少見,中老年人好發(fā),文獻報道女性多見,本組病例女性1例,男性1例,這可能與病例數(shù)較少有關,主要癥狀有腹痛、腹脹、腹部包塊。
3.2 CT影像特征
胰腺真性囊腫好發(fā)于胰尾部,大多數(shù)病例單發(fā),極少數(shù)多發(fā)可同時伴有多囊肝、多囊腎,病灶類圓形,壁薄,密度均勻,CT值一般在0~20 Hu范圍,囊內(nèi)無分隔及壁結節(jié),極少數(shù)可見囊內(nèi)有小囊,囊內(nèi)及囊壁均無強化征象,其余胰腺實質(zhì)及胰管正常。假性囊腫好發(fā)于體、尾部,單發(fā)多見,極少數(shù)可多發(fā),囊壁較真性囊腫厚,但厚薄較為均勻,局部囊壁可有少量斑點狀鈣化,假性囊腫表現(xiàn)為單房囊性低密度區(qū),但少數(shù)病例可有少許細條狀分隔,病灶形態(tài)較規(guī)則,囊壁可有輕-中度強化,部分病灶與周圍組織有輕度粘連,主要是胰腺炎性改變。不典型假性囊腫需與囊腺癌鑒別,準確了解臨床病史顯得尤關重要。實性-假乳頭狀瘤患者以年輕女性多見,單發(fā),病灶較大,多分布于體、尾部,病灶形態(tài)規(guī)則,呈圓形或橢圓形,與胰腺正常組織分界清晰,囊壁蛋殼樣鈣化及壁內(nèi)多發(fā)小囊性灶是其較為特征性的表現(xiàn),但部分病例無鈣化或僅局部少量鈣化,壁均勻或不均勻增厚,囊內(nèi)無分隔,增強動脈期病灶呈輕-中度強化,靜脈期繼續(xù)強化;少數(shù)腫瘤內(nèi)有出血、壞死,且壁不均勻明顯增厚,易誤診為囊腺癌,但囊腺癌發(fā)病年齡較大,并容易侵犯鄰近組織及發(fā)生遠處轉移,可作為鑒別點。囊腺癌表現(xiàn)為多房囊性、囊實性腫塊,囊壁厚薄不均勻,常有壁結節(jié)狀或實性腫塊,多房性病灶囊內(nèi)分隔較厚,鈣化少見,增強后病灶不均勻強化,容易侵犯鄰近組織結構并發(fā)生遠處轉移。
依照本組病例數(shù)據(jù),胰腺假性囊腫的發(fā)病率最高(14例),這跟以往文獻報道一致,真性囊腫(11例)及實性-假乳頭狀瘤(5例)分別列第2、3位,以往有文獻報道真性囊腫及實性-假乳頭狀瘤少見,這可能是因為目前螺旋CT廣泛應用及體檢人數(shù)增加,真性囊腫及實性-假乳頭狀瘤的檢出率增加相關。總之,胰腺囊性、囊實性病變準確的CT診斷應根據(jù)臨床資料、實驗室檢查、CT影像表現(xiàn)(病灶部位、數(shù)目、形態(tài)、密度及強化特點等)綜合判斷。
[參考文獻]
[1]周誠,楊正漢,譚曄.胰腺囊性病變的病理學基礎及影像學診斷[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2,8(5):26-28.
[2]Demos TC, Posniak HV, Harmath C,et al. Cystic lesions of the pancreas[J].AJR,2002,179:1375-1388.
[3]趙紅,趙紹宏,蔡劍鳴.胰腺囊實性腫瘤的螺旋CT診斷[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6,14(5):330.
[4]薛洪燕,樓善賢.胰腺囊實性腫瘤臨床病理分析[J].中華腫瘤雜志,2004,26(9):573.
[5]周康榮.腹部CT[M].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3:105-112.
[6]Lundstet C, Dawiskiba S. Serous and mucinous cystadenomas/cystadenocarcinomas of the pancreas[J].Abdom Imaging,2000,25:201-206.
[7]尹建忠,張龍江.體部CT與MRI對照[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8:1017-1029.
[8]Fernandezdel Castillo C, Warshaw AL. Cystic neoplasms of the pancreas[J].Pancreatology,2001,1:641-647.
(收稿日期:200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