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得諾獎的總是華裔?
前后9個諾貝爾獎華人得獎者中,8個是華裔,這是否值得我們深思?
特約撰稿丁果發(fā)自加拿大
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有“光纖之父”之稱的美籍華人高錕,同另外兩名美籍科學家,榮獲這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再次引發(fā)中國人對諾貝爾獎的議論。香港中大舉行慶功會,紛紛贊揚高錕的為人為學,而本身也是諾貝爾獎得主的楊振寧博士又發(fā)出了預測,說高錕這次因為應用物理的發(fā)明而得獎,表明未來20年中國人可以在本土得獎。
其實,每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宣布,表面看是瑞典的大事,實際上是美國的盛事,因為除了有爭議的和平獎和文學獎,其余主要獎項的主要得獎者,大部分都是美國人,或者說是美籍科學家,黃皮膚的中國人近年來也有不少優(yōu)秀科學家得獎,但大都是美籍人士。前后9個諾貝爾獎華人得獎者中,8個是華裔,這說明了什么?是否值得我們深思?
我認為,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美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人才聚居地,好的科學家,包括中國人,還是向往美國。說得更透徹一點,美國是有很多問題,但是其教育立國、科學立國是實在的事情,而非只是忽悠人的口號。
第二,美國有最好的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最雄厚的研究經費。大家可以想一下,為什么美國可以成為諾貝爾獎得主的搖籃,其他國家難以做到?很簡單,美國有最寬松自由的學術研究空間,有不急功近利的學術發(fā)展策略,也有適合科學家長期居住的社區(qū)人文環(huán)境,這些是完全配套的,互相配合的,不是單靠政府支持,單靠政府出獎學金。學校社區(qū)連成一個整體的“軟實力”環(huán)境,這樣才能吸引人才,培養(yǎng)人才,留住人才。
打個不恰當?shù)谋扔?美國用機槍大炮在海外逞威,能收服多少人心?但美國的學校社區(qū)研究機構,不用強迫,就能吸引當代各國的一流人才來歸,而且他們的后代也會在美國得到教育。
對此,中國應該很好的反省。中國人并不笨,也有很優(yōu)秀的天才,我們的基礎教育并不差,但是,年輕人基礎教育完成后,必須要出國,才能得到真正的深造,而要得到諾貝爾獎還是要到美國才行,為什么?
究其原因,即使楊振寧教授不說,也可以隨便列出幾點:中國仍然缺乏寬松自由的學術環(huán)境,這樣就難以出現(xiàn)天馬行空的創(chuàng)意人才;中國缺乏進行高端研究的基礎設施,或者說實驗室,這使優(yōu)秀的科學家,尤其是從事理論研究的華裔科學家,難以下決心回來報效祖國;中國缺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頭腦的人文環(huán)境,缺乏適合全球最優(yōu)秀科學人才長期居住的社區(qū)條件,這就決定了不少優(yōu)秀人才難以帶領全家回來,怕耽擱了下一代的成長。
更不用說,中國在科研創(chuàng)新上的投資嚴重不足,評定科研項目的決策上有太多的人際關系因素甚至腐敗,大學及研究機關有令人難以想象的官僚主義,這絕對是有目共睹的事情,我們看一下長江學者評定的爭議就一目了然。
也因為如此,外邊好的人才,甚至諾獎的得主和未來可能的得主,為了巨額的報酬,為了盛情難卻的邀請,可以到中國走馬觀花作秀,但不會留下來,搞一番事業(yè);而里邊好的人才,則都要往外走,往外突圍,尤其是往美國走。
我們不必有太沉重的諾獎情結,但美籍華人可以得獎,本土中國人得不到獎的事實,也是一個警鐘。楊振寧教授預測多少年之后中國人可以得獎,那還是一種廉價的“心靈雞湯”,如果楊振寧教授能說出“我即使留在中國也能得獎”,那就真的振奮人心了。
大家都說,剛剛患了老年癡呆癥的高錕要是早一年得獎,他會享受這種成功的喜悅,我要說,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科學家、教育家,高錕更想要的是,包括香港在內的中國,能夠成為出諾貝爾獎人才的搖籃。
中國經濟正在趕日超美,但愿在基礎研究和人才吸引上,也能有朝一日超越美國,這才是大國強國的雄心和氣象,才是中國應該對世界做出的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