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淮
上個世紀80年代,濱河路的柳暗花明處曾是夜幕下蘭州人談情說愛的唯一場合。
直到1960年代,蘭州市的大部分地區(qū)還是河岔、灘涂和濕地。僅雁灘一片有名的就有大雁灘、小雁灘、北面灘、南面灘、張?zhí)K灘、宋家灘……大大小小幾十個灘涂。那時,站在皋蘭山頂遙望雁灘,河網(wǎng)與灘涂可謂星羅棋布。后來開始“與河爭地”,河道窄了,水流湍急,就又要修河堤,那河堤主要是沿著黃河的南岸修筑——就有了沿河堤的濱河路。幾十年經(jīng)營下來,如今的濱河路蔚為大觀,成為蘭州一大景觀。
上個世紀80年代,濱河路的柳暗花明處曾是夜幕下蘭州人談情說愛的唯一場合。80年代,濱河路只是以中山橋為中心,向西延伸不超過500米、向東約3到5千米的范疇,號稱“十里濱河路”。后來,蘭州的市政建設迅猛發(fā)展,濱河路首當其沖,向西大舉延拓,又修建了黃河北邊的“北濱河路”,黃河沿岸也建成一系列供人們休閑、觀賞的景觀,如黃河母親雕像、水車園、白塔山纜車站、蘭州港、親水臺、音樂噴泉等等……如今的濱河路,有道是“四十公里黃河風情線”,今非昔比了。
黃河與蘭州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沒有自來水的年代,更早的已無可查,就說民國時期甚至到我小時候的1970年代,蘭州市民們的生活用水主要靠直接從黃河里擔水。黃河水含泥沙多,擔回家的水先要撒些明礬末并攪動出旋渦,眼看那渾濁漸漸清澈,如此之后方能使用。近讀民國時期從內(nèi)地來蘭州的記者寫的西部游記,其中講了當時有專事?lián)S河水賣的“水夫”。我小時候見的“水夫”已不用擔子擔黃河水了,而是用人力車載著汽油桶走街串巷,到居民院落再用擔子、水桶將水送入人家。這種賣水的方式一直延續(xù)到街巷水站供應自來水時期,當然,賣的也是那清澈的從水龍頭流出的水了。
舊時代,從蘭州將貨物及旅客運送到內(nèi)地也有利用黃河漂流的,這就必需要用到一種西部獨有的水上交通工具——羊皮筏子。那時,傳統(tǒng)的水路最遠可到包頭,然后以包頭為集散地,再通過陸路連結內(nèi)地。如此運送客人到北平(今北京)需三十天左右。那些操控羊皮筏子的“老大”蘭州人俗稱“筏客子”,從蘭州順流而下到包頭,要經(jīng)過無數(shù)的激流險灘,即使經(jīng)驗豐富、水性高超的筏客子也常常會船翻人亡。從包頭返回蘭州時,筏客子多數(shù)是將羊皮胎內(nèi)的氣放盡,打疊成包,挑擔沿河步行,有時也會碰巧遇上順路商隊大車,就搭乘一段。如今在蘭州黃河邊的有些地方還住著一些祖輩曾做過筏客子的人家,其中個別人至今也還在吃著黃河里行船這碗飯,只不過服務對象已是那些游客,而年輕的筏客子的后人們手中操縱著的大部分是快艇,個別年紀大一些的筏客子,仍然守著一副羊皮筏子在黃河邊的一些水灣河岔里招攬游客,那羊皮筏子也就得以繼續(xù)流傳下來……
古板木訥的蘭州人除了守住黃河邊的羊皮筏子,卻沒有想過以野性尚存的黃河來慰籍、傳達對祖先亡靈的思念。或許是歷史上的蘭州黃河缺少平緩、清澈的性格吧,也可能因為閉塞而不了解外面的世界。隨著時代的進步,時尚的蘭州人知道了外地有放河燈的習俗,于是就聯(lián)想到身邊的黃河,張羅一番之后,轟轟烈烈地也放了一回河燈,莫問那河燈的來歷,只要好玩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