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國宣
這地方有個規(guī)矩:八月十六,當(dāng)娘的都要給出嫁的閨女送月餅。
早先,王屋山山下有個小村莊,村里有個姓王的老婆婆,大家都叫她王大娘。王大娘的獨生閨女長大嫁到了臨村,家里就剩王大娘一個人了。女婿覺得丈母娘太孤單,就跟媳婦商量,叫媳婦回娘家住,他當(dāng)上門女婿。后來,他們就真的搬回去了,王大娘不孤單了,心里很高興。
這年中秋節(jié)到了,按這里的規(guī)矩,出門在外的人,不論離家多遠(yuǎn),都得趕回家跟家人團(tuán)圓三天。八月十五這天,閨女跟女婿回婆家團(tuán)圓去了,家里就又剩王大娘一個人了,怪冷清的。夜里她躺在床上,瞪著倆眼,到半夜還睡不著。她想起閨女好吃棗饃,就點著燈,到灶房去蒸棗饃,準(zhǔn)備第二天早上帶著棗饃去看閨女。
她和好面,比著月亮搟個圓餅子,在上面擺些棗,在棗上面又摞一層圓餅子。照這樣一層餅子一層棗往上摞,一共摞了八層,越往上餅子越小。第二、四、六層餅子周圍都捏十五個角,放了十五個棗。最上面摞上個小餅子,只捏四個角。棗饃做好,放到籠屜上,蓋上鍋蓋蒸開了。等棗饃蒸熟,天也快亮了。
第二天一早,王大娘挎著棗饃去看閨女。到了閨女家,閨女一見娘的棗饃,傷心得哭開了。為啥哩?因為她見棗饃是八層,二、四、六層周圍都捏十五個角,最上面那個小餅子捏四個角,明白了娘的意思:八層表示八月,十五個角表示十五,四個角表示“思”,合起來就是八月十五思念女兒。女婿見這情景,也直掉淚。因為團(tuán)圓節(jié)還沒過完,閨女不能跟娘回去,吃罷飯,也照樣給娘蒸個棗饃,表示閨女也想娘,叫娘挎著先回去了。
村里的人知道了,都覺得王大娘做棗饃給閨女的事兒挺有意思。第二年八月十五,很多當(dāng)娘的也都學(xué)王大娘蒸棗饃,第二天給出嫁的閨女送去。因為王大娘的棗饃是比著月亮搟的面餅子,人們就把這種饃叫“面月餅”。又因為是八月十六這天給閨女送的,就把這回事叫“送十五”。不過現(xiàn)在送十五不再送面月餅了,送的都是買來的月餅。
(張懷蘭講述,流傳于河南省濟(jì)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