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曙
建國以來,高考的作文題目是大家一個很感興趣的話題??v觀歷屆考試,不論是全國統(tǒng)一命題還是省、市自主命題,都在緊密結(jié)合現(xiàn)實,與時俱進上著眼,題目不斷出新。至于建國之前的情況,現(xiàn)在已經(jīng)鮮為人知了。有一次,我與中學時期語文老師張嘉興先生談起了這個話題。
張老師雖已年屆耄耋,卻精神矍鑠,記憶十分清晰。他回憶了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
1945年秋季招生時,張老師報考了國立師范學院(即今湖南師范大學前身),試卷發(fā)下,只見當時出的作文題共有兩道。其一曰:
《禮記·月令篇》:“物勒工名,以考其成?!痹嚿昶淞x。
第二道作文題是:
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矣。”試申其義。
試卷說明中告訴考生,兩道題目可任選一道。
張老師因此前尚未讀過《禮記》,對第一道命題一時難于理解,他就選作了第二道題目。張老師說,過去這種題目,重在“試申其義”四字,這就要憑考生的感悟能力和文字功底,去盡力發(fā)揮自己的見解,展現(xiàn)自己的學識了。
對第一道題的題意,張老師感到迷惑??纪昊丶乙院?,一直耿耿于懷。一天,恰遇鄉(xiāng)賢賀學海先生,就趁機向賀請教。賀解釋說:“勒,刻寫也?!锢展っ?,就是在其制作的物品上刻上制造工匠的名字,這不僅是留下工匠的署名,而且有彰顯這位工匠的技能和成就的意思。”聽了賀老的講解,方才令人恍然大悟。
賀學海(1875年—1960年),隆回金石橋鎮(zhèn)黃金井人,光緒癸卯(1903年)科舉人。
張老師說,賀學海應舉的那篇文章,當年的命題也是出自一段古代的典故——
夏少康以一成一旅致中興論
賀學海本是吾鄉(xiāng)一位飽學之士,哪樣典故他不是爛熟于心!當年他縱橫捭闔,揮灑自如,把這篇文章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一舉就高中了湖南鄉(xiāng)試第十三名舉人。他是隆回歷史上的最后一名舉人。因為當時新學已經(jīng)興起,清廷迫于形勢,就在兩年以后的1905年,宣布廢除了科舉考試。這樣,賀學海就不能再去京城參加每三年一屆的會試,失去考取進士的機會了。
張老師說,賀學海那篇中舉的硃卷,曾經(jīng)流傳開來,風靡一時,過去隆回好多讀書人都能背誦如流。但年代既經(jīng)久遠,古文不復提倡,現(xiàn)在也就不為人所記憶,業(yè)已湮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