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局內(nèi)人報》11月5日文章,原題:中國正使自己走向交通擁堵 上個月,中國為今年的第1000萬輛汽車下線而歡呼,將其視為獲得工業(yè)化國家地位的標志。中國在機動車產(chǎn)量方面目前位列美日之后。正如中國媒體所說的“沒有比汽車能更好地反映出一個國家的財富和活力了?!?/p>
說得非常對。但是,當瞥一眼北京阻塞的道路時,就不禁會想:如果這個國家不趕緊對汽車踩剎車,那么中國就會快速向前沖,成為一個無路可走的汽車大國。
堵車已成了中國大城市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據(jù)報道,北京的交通速度在高峰時已低到12公里/小時,一些路段甚至慢至7公里/小時——創(chuàng)下全國紀錄。上海的平均速度是14公里/小時,廣州是17公里/小時,甚至像武漢這樣的中部二線城市也以25公里/小時的速度緩慢爬行。
汽車長龍也無助于降低空氣污染。在首都北京,在氣象小組干預下,藍天如魔法般會為重大事件而呈現(xiàn),如奧運會和國慶60周年游行。但根據(jù)美國大使館的記錄,北京的空氣質(zhì)量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通常都處于不健康范圍。
汽車族興旺與全球金融衰退有很大關系。由于急于促進國內(nèi)消費,中國一直積極鼓勵人們買車,推出一系列措施,讓這種四輪工具對普通中國人來說更便宜。小排量車減稅,為清潔汽車技術提供補貼,推出“汽車下鄉(xiāng)”政策……這些措施非常成功。日益富裕的中國中產(chǎn)階級蜂擁而去車展。在北京,每天約有1700輛新車上路。中國的汽車保有量上月達到1.81億,比去年躍升近8%。中國媒體尖銳地指出:“無論是對政府還是個人,車輪上的國家這個概念當然具有吸引力。然而,中國真的準備好了嗎?”
中國一直在超負荷工作以容納日益擴大的汽車人口。對在1988年才修建第一條高速公路的國家來說,中國已擁有世界第二長的高速公路網(wǎng)。但發(fā)達國家的經(jīng)驗已表明,再多的公路也無法滿足不受控制的汽車擴張。
鑒于大城市正在大規(guī)模興建地鐵系統(tǒng),中國或許可以令人信服地變成一個不會陷入交通擁堵的汽車大國。但行動必須要快,否則,對于汽車生產(chǎn)線和車展的歡呼將被每天在公路上爭奪空間和時間的駕駛員和乘客的嘲諷所淹沒。▲(陳一譯)
中國汽車將“無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