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之星簡介]
霍思伊,女,現(xiàn)就讀于北京大學附中高二年級文科班,愛好讀書,先后閱讀大量的文學、歷史名著,特別是近幾年獲茅盾文學獎的優(yōu)秀作品。2008年初,參加第九屆青少年“春蕾杯”作文競賽,獲二等獎。
[寫作盛言]
說來也巧,寫這篇文章的前一段時間,正巧沉迷于余秋雨的《文化若旅》,而不火之后的泰山之行就正巧給我小試身手提借了素材。一直對泰山有著仰暮之情,仿若對著一十博古通今的智者,而當自己身臨其境后,更是為它的文化底蘊所深深地折服。于是便隨著筆尖一瀉千里,造就了這篇《游泰山》。寫作時的激情自是無法言喻,想象著無數(shù)偉人胸懷壯志登臨此山,內(nèi)心竟也平生一股豪情,于是有了文末“大言不慚”,雖然幼稚,但卻真安。
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流向上移動,我抬頭看著面前數(shù)不盡的臺階與身著各式衣服的男女老少,不禁感嘆,泰山的人氣真是盛啊,不愧被稱為“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
記得“五一”放假前,父母問我假期想去哪兒旅游,不經(jīng)意間,“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一千古絕唱便躍然于腦海中,一時便心癢難耐,仿佛迫不及待似的,輕啟微唇,從口中便吐出了“泰山”兩個字,是啊,咱也去看看圣人眼中的岱宗是何模樣!
于是懷著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的期待、好奇、崇敬的心情,我站到了泰山腳下。如果說在泰山之巔俯視大地會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那么站在山腳下向上仰望巍峨壯美又有些煙雨漫溯,似真似幻的泰山,就真的覺得自己是滄海一粟,在這古老而雄厚的泰山面前越發(fā)顯得渺小了。心中有些微微震撼,強迫自己忘掉心頭那異樣的壓迫感,瞇起眼睛望著那蒙眬中突兀而明亮的泰山極頂,不禁心神蕩漾,那云霧繚繞的地方應該離仙宮很近吧,不知道能不能遇到偷下凡間的仙女小七呢?雖然知道不過是幻想,但還是忍不住偷偷地去想,如果我也是仙女該多好啊!終究是凡人,還是想成仙的,想當年那李太自李老頭都已經(jīng)是40多歲的人了,登上泰山的南天門,長喘一口氣,吟道“天門一長嘯,萬里送清風。”萬里清風掃過飄飄然如仙,果然,下幾句詩就是“玉女四五人,飄搖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李白在唐朝的道教、佛教文化里,頗迷道教,總是想學仙,詩歌中的漂亮姑娘們就像仙女一樣,于是他仰頭望天捋捋胡須,再次感嘆到,“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
懷抱小女孩的渴望與幻想,我開始了我的讀書之旅。有人可能會問:不是登山嗎,怎么又扯到讀書上了?沒錯,登泰山確如讀書,讀一本長長的積淀了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宗教的厚重畫卷。踏上泰山的第一個臺階看著滿眼的青山綠水,及隱藏其間不小心讓我看到并為之驚嘆的大大小小的石碑、石刻,一瞬間,我仿佛有種錯覺,恍若穿越了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一幅幅畫面從我腦中閃現(xiàn),定格并沖我微笑,仿若前生無邪的記憶。中國幾千年的積淀,曾經(jīng)的輝煌與美好,屈辱與血淚都是我前世的前世,我的祖先們經(jīng)歷的、創(chuàng)造的、令我驕傲的瑰寶,是泰山讓我更加了解了中國,了解了中華民族,而我又有什么理由不感激祖先們留給我們的物質(zhì)與精神,有什么理由不懷著崇敬感激之心去品讀泰山,探索祖先的足跡呢?
《尚書·舜典》中稱泰山為“岱宗”,岱者,代也,宗者,祖也,意為歷代之祖,也就是說泰山是祖宗之山,是中華民族重要發(fā)祥地之一。1966年新泰發(fā)現(xiàn)的“智人牙齒化石”證明,早在五萬年前,泰山一帶就有人類活動。1959年在大汶口發(fā)現(xiàn)的“大汶口文化遺址”說明,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在這里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還有泰山以北的著名的“龍山文化遺址”,也表明了幾千年前,以泰山為中心的廣大地區(qū)是我國古代文明一個重要的發(fā)源地。而隨后真正使這一文化發(fā)源地發(fā)揚光大,使泰山的意義與文化內(nèi)涵發(fā)展與傳承下去的主要原因是它是一座政治“圣山”。由于中國古代特有的觀念認為“天下”的統(tǒng)治者是上天授權(quán),即所謂的“真命天子”,而泰山,因為其地理位置和地勢的巍峨恢宏就使這些君王們相信,這里離“上天”所居住的地方近。所以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就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同時泰山也留下了多位千古名帝如秦始皇、漢武帝、唐武則天、唐玄宗、清康熙、乾隆的足跡與筆跡,成為供我們參仰古代帝王并了解其歷史的重要史料。正是由于泰山的政治歷史含義,泰山因此也吸引了眾多文人騷客,激發(fā)了歷代文人的想象,使泰山成為中國的文化名山。感受泰山壯美風光的同時,順便欣賞一下石壁上文人們激昂的墨跡,也不失為一種精神文化熏陶。這其中有題名的,有無名的。最熟悉的莫過于孔子、孟子、杜甫、曹植、陸機、謝靈運、李白、蘇軾、蘇轍等古代圣人、詩人。當然還有我們偉大的毛澤東主席,他的代表作《沁園春·雪》和《沁園春·長沙》可是各占了老大一塊石壁,龍飛鳳舞的書法使人贊嘆不已。
到了南天門,向上爬過“快活三里”“十八盤”,再往上爬,沿途兩邊多能遇到好些廟宇。說到廟宇,就不得不提到泰山的宗教。泰山的宗教反映出了中國宗教信仰的基本特點,那就是三教合一,多種宗教和宗教建筑和諧錯落地遍布在群山之中。登泰山的過程,可以說是中國宗教的一次匯總參觀過程,你不僅可以在佛教寶剎里跪拜佛祖,還可以到道觀里參拜太上老君。登到山頂,你還可以在泰山頂上瞻仰孔子廟里的孔夫子。據(jù)說,這座孔子廟是中國唯一的高山孔子廟。說實話,我個人是個非教徒,堅決不信仰任何宗教,我只相信人定勝天,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并不信鬼神之說。直到今天,我親眼看到泰山上的廟宇里香火鼎盛,拜香的人有秩序地排成隊,他們跪在蒲團上,雙手合十,虔誠地閉上雙眼低聲祈禱,形形色色的人都來拜香,有暮年的老人,也有懵懂天真的孩子,也有一臉幸福的情侶,也有穩(wěn)重成熟的中年夫婦,從他們眼中,無一例外我看到的不是赤裸裸的欲望,而是平靜與心靈的神采。我終于了解中國文化在信仰上不是追求超現(xiàn)實的精神而是向超級力量尋求現(xiàn)實的幫助。中國歷史上沒有那種宗教信仰之間互不相融的血淋淋的戰(zhàn)爭。中國的三教合一傳統(tǒng)提供給傳統(tǒng)的中國知識分子多種意識形態(tài)立場,使他們進退有余,內(nèi)心總是平靜。他們進則濟天下,退則修身自我完善。進,就采用儒家立場,天下為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退,就是采用佛家立場或道家立場,退得海闊天空,人生虛無,什么都不考慮。我比較偏向于儒家思想,于是經(jīng)南天門,上了天街,然后在孔廟拜了拜孔老夫子。
最后我終于登上泰山的最高峰“玉皇頂”,終于體會到杜甫當時的心情了:喜悅、自豪、興奮、快樂、感悟、徹悟,望著底下白茫茫一片,感覺著四周繚繞的云霧,一種前所未有的強烈震撼如海浪般波濤洶涌地撞擊著我的心靈。舒適、空曠、海闊天空,恍若走在云端的感覺在我的血液里游走,于是我想起了毛澤東的那句著名詩詞:“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是啊,小女子我雖無毛澤東那深遠偉大的志向,但亦不想一生做平庸之人。我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在泰山的某一塊石壁上留下我的墨跡,不求能寫出杜甫那般的千古絕唱,至少能有資本光明正大地寫下“某年某月某日霍思伊!”我是中華民族的子孫,我深知自己在拜讀前輩祖先大作的同時,有責任也有義務把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與文化、宗教發(fā)揚下去。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思想的源泉,民族文化斷代了,消失了,整個民族就會成為一個沒有靈魂的木偶,任人宰割,所以我們每個中華民族的子孫都應該以發(fā)揚傳承本民族的文化為首要任務,使前輩的精神瑰寶不致淹沒在繁華的都市與喧囂的人群中,我衷心希望幾千年后,泰山依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名山,并且泰山的某塊石壁上能留下我的墨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