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縱觀各類體育運動項目,其發(fā)展的核心歸根結底表現在速度素質上,它是賽場決勝的法寶,對提高運動成績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根據中學生的身心特點,在中學業(yè)余體育運動訓練中應將速度素質訓練作為業(yè)余體育訓練的核心來抓,在訓練過程中側重于力量、短跑素質、心理素質等方面訓練,并采用各種手段來不斷的提高速度素質,進一步體現體育運動中“快”的神髓。
[關鍵詞] 速度素質;力量訓練;動作速度;心理素質
速度素質是指人體進行快速運動的能力。速度在運動中表現一般為三種形式即反應速度、動作速度和周期性運動的位移速度。它是身體各器官系統(tǒng)的運動能力和功能的重要體現。一是反應速度是指人體對刺激發(fā)生反應的快慢,如短跑從發(fā)令到啟動的時間。二是動作速度是指完成單個動作的時間長短,如投擲運動員的器械出手速度。三是位移速度是指在周期性運動中,在單位時間內人體快速位移的能力。如跑速等。
一、結合高中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進行計劃的制定
一是高中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生理和心理迅速發(fā)展和日趨成熟的時期,是一個人由童年向青年和成年過渡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高中生的骨骼堅固性增強,韌性降低肌肉的重量也在不斷增加,神經細胞的物質代謝旺盛,工作能力更強,呼吸系統(tǒng)細血管系統(tǒng)也在逐漸趨于成熟。高中生處在青春發(fā)育期的最后沖刺階段,大腦結構和身體機能得到一定的發(fā)展,腦神經活動機能逐漸趨于分化和完善,興奮和抑制轉換較快但不穩(wěn)定等。一系列的變化奠定了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基礎,為心理成熟提供了生理機制。同時,青少年正處在不成熟向成熟的過渡階段,情緒極易波動。因此在訓練計劃的制定以及訓練內容的確定上就要根據這一特征給予學生進行引導和幫助。
二是運動訓練計劃的制定。高中階段學生的課業(yè)負擔特別重、高考壓力較大、高中生作息時間安排較緊等一些實際情況,筆者認為訓練計劃最好以學期為階段,以月為周期進行具體訓練內容安排。在訓練計劃的制定時,要確定年度訓練任務和要求,明確每階段教學訓練的目標,控制好每一訓練周期的運動強度和各項素質訓練內容的比重關系,突出訓練發(fā)展的重點,運動負荷量的安排上要循序漸進,避免最大重量的負荷練習,幅度與頻率也要有機結合起來,力量訓練不能“偏科”,要重視身體各部位力量的均衡發(fā)展。
二、為發(fā)展速度素質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計劃的實施中,如何發(fā)展速度素質,主要要側重于力量訓練、短跑能力訓練、心理素質訓練三個方面,并通過嘗試各種訓練手段來完成訓練計劃和任務。
一是把發(fā)展肌肉的收縮力量訓練作為基礎。一是合理的負重抗阻練習。計劃中力量訓練時,第一階段第一周期的訓練本人采用了較輕杠鈴負重做快速的縱跳練習、快速的蹬起的半蹲跳練習,在第二、三周期逐漸增加負荷量,但超負荷量及最大負荷亮的負重抗阻練習應少安排。二是克服彈性阻力練習。如在跑的專門性練習時,采用拉橡皮管(自行車內胎或彈性較大的橡膠帶等材料制作)做快速后蹬跑、高抬腿跑的練習,在發(fā)展大腿后群肌肉時采用拉橡皮管進行快速“打腿”練習。利用橡皮管等器材的彈性阻力來發(fā)展肌肉收縮的能力,在第一階段以“量”為主,第二、三階段以增加“強度”練習為主。三是克服外部環(huán)境阻力練習。為全面發(fā)展小腿、上肢及腰腹力量,一般是在沙地或厚海綿墊上結合適量負重做相應的練習,練習中務必要把運動幅度與快速運動有機的結合起來,體現“快”的意識,養(yǎng)成快速運動的習慣。
二是把提升短跑能力的三項訓練作為關鍵。一是反應速度的訓練。主要從運動員的視聽、觸覺反應速度訓練。中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精力難以集中,通過各種口令、聲響、顏色的指令結合30m、70m、120m等短程跑進行練習,來提高運動員的反應速度。二是動作速度的訓練。在訓練過程中可以嘗試結合克服阻力訓練來提高完成動作速度的肌肉進行主動收縮的能力,練習時一定要體現“快”的意識,并卸掉負重后再續(xù)相應動作的練習,利用神經中樞的“剩余興奮”,保持運動指令,使運動員逐漸縮短動作時間。三是位移速度的訓練。位移速度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綜合能力的表現,與力量、柔韌、速度耐力有密切的關系。在實施過程中,主要是發(fā)展學生的速度力量和速度耐力。為保持ATP供能,延長訓練時間,強度一般是75~85%,但每次的訓練時間在80分鐘以內,三個階段的訓練距離不等。
3.把心理素質的訓練作為發(fā)揮速度素質的保障。身體運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由心理特征所決定的,心理素質與運動員的身體運動能力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在計劃的實施中要把心理素質訓練放在重要地位。一是意念訓練,提高運動知覺。如平時短跑訓練中,要努力做到注意力集中、起跑快、加速跑頻率快、途中跑邁腿輕松、沖刺時的最后用力等,對自己怎樣跑完全程要做到心中有數,不要因為緊張或激動而忘記了一切等等,這樣更有利于提高運動知覺以及體能、力量的合理分配,達到提高動作速度的目標。二是比賽訓練,提高調節(jié)能力。從理論上講,運動員在比賽中技術動作的運用及承受的運動強度最大,心理壓力也是最大,也是平時訓練無法達到的。在計劃的制定中,要把比賽訓練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經常進行比賽學會應對各種不同的意外情況,磨練意志,激發(fā)運動員的積極性和熱情,提高心理素質,使之能盡快地完成技術動作。實踐證明,比賽次數越多,心理素質得到有效提高,成績發(fā)揮也更為穩(wěn)定。
在訓練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運動速度上的瓶頸,這一現狀要引起教練員的高度重視,這一瓶頸一旦沒有發(fā)現并及時解決,會對學生運動成績的提高有很大的制約作用,時間一長學生就會形成一種不良的運動習慣。我們在訓練過程中不僅要指導學生完成訓練計劃,同時也要有心的觀察學生的問題所在,然后采用有效的訓練手段進行集中突破。
作者簡介:黃艷武,常青第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