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恩普
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暨國際老年藝術節(jié),前不久,由中國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基金會主辦、北京華美歐國際商務有限公司承辦,組織600多位中老年人,乘著意大利歌詩達“經(jīng)典號”豪華郵輪出游,赴韓國、日本觀摩。我有幸隨團前往。
登上移動的海上小城鎮(zhèn)
代表團在天津港登上白色的“經(jīng)典號”度假郵輪。真是一條見所未見的大船啊!足有十幾層樓高,堪稱龐然大物。船上的設施、服務標準按五星級配置。船上設有酒吧、舞廳、劇場、游泳池、會議室、照相店、商店……好似一座海上游動的小城鎮(zhèn)。
在8層羅馬圓形劇場舉行了國際老年藝術節(jié)開幕盛典。李光羲、杜聲顯、李元華、葉寶根、沈力、陳鐸等老藝術家和新聞工作者以及北京市老年藝術團的9名模特,一一登場演出。意大利歌詩達“經(jīng)典號”船長到會致辭,并攜全體郵輪班子成員一起與大家見面,現(xiàn)場氣氛熱烈。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 臨風站在12層的甲板上吟李白詩,不由生出“相約長空沖巨浪,敢立潮頭唱大風”的壯志豪情。
美麗的韓國濟州島
此行第一站是韓國第一大島濟州島,對許多旅游者來說,是一個富有誘惑力的地方。清晨達到時正下著蒙蒙細雨,熱情的韓國朋友打鼓敲鑼,舉著橫標歡迎。
我們首先參觀了天地淵瀑布和 據(jù)說是亞洲最大“如美地植物園”。由于天降小雨,遺憾的是沒看到漢拿山,而這里海邊上的黑色的火山巖卻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濟州島這個典型的火山島上有幾萬個火山噴發(fā)口,其中“城山日出峰”最為壯觀,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古代的城堡。午飯后,又參觀了“都令寺廟”。
人稱濟州島上有“三多、三寶和三無”,“三多”是風多、石頭多、女人多;“三寶”是海產(chǎn)、植物和方言;“三無”是無乞丐、無小偷和無大門。實地看了,斷定此言不虛。
日本福岡一日
再次登郵輪由濟州島向東北方向,跨越朝鮮海峽,行駛194海里,即到達日本西海岸的交通樞紐城市福岡。福岡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國際型都市,同中國、朝鮮交往密切。
下船后首個目的地“朝日啤酒廠”。這只是一個分廠,總部設在東京。在接待人員的引領下,似乎進入了一家星級賓館,隔著玻璃墻,但見幾個發(fā)酵儲酒罐下幾條流水工作線上,鐵皮罐裝啤酒緩緩地進入裝酒、封口、包裝等程序。全部為無人車間,自動化生產(chǎn)。
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我們饒有興趣地參觀了太宰府天滿宮。殿堂神壇,小橋流水,紅花綠樹,與國內(nèi)的許多城市廟宇古寺大同小異。牌匾、對聯(lián)、碑文,全都是正楷漢字,猛一看,根本分不出國內(nèi)國外。
吃罷燒肉壽司自助午餐,逛過當?shù)氐陌儇浀?下午參觀著名的福岡塔,那是一座銀光閃耀的高大建筑,旁邊不遠處就是日本每日電視臺,此塔既是廣播電視塔,也是海港瞭望燈塔。該塔正面有一個三角形截面,塔身覆蓋著8000塊半反射鏡片,因此有“鏡塔”的稱號。
論高度和氣勢,它比不上北京的央視塔、上海的“東方之珠”,整塔高度才有234米。但它頗有創(chuàng)意,似一座玲瓏剔透、風光別致的水晶樓。我們乘電梯只用了70秒便直達了123米高的瞭望室。在這里,大家俯瞰了“城市功能與自然文化”完美融合的福岡市全景,以及停泊著我們乘坐的“經(jīng)典號”的博多碼頭和郁郁蔥蔥的背振山。
日本長崎掠影
長崎是日本與中國及其他亞洲各國交流往來的窗口城市。這里歷史悠久,上演著許多動人心魂的故事,但讓人記憶最深刻的還是1945年8月9日美國在這里投下了原子彈。
我們登岸參觀的第一目的地是蘇格蘭人建于1863年的“哥拉巴公園”。當時來到長崎的人們對日本新時代的黎明充滿著希望。100多年后,“哥拉巴”們當年的生活情景和熱愛長崎并在長崎生活過的商人們的宅邸一起,仍保存得完好如初。
我們又來到了頗具規(guī)模的“長崎歷史文化博物館”。我們注意到在與中國交流展區(qū),有這樣一段文字介紹:“從戰(zhàn)國時代末期到閉關鎖國之前的一段時期里,來自中國的船只頻繁地進入到長崎,唐人們也自由地漫步在大街小巷。據(jù)說當時生活在長崎的中國人最多時竟有10000之多?!贝藘H為中日交流的開始。這里還展示著航海的保護神——媽祖,唐寺,唐人住宅區(qū)和中國僧侶建造的拱橋……歷史再次印證了,中日兩國人民友好相處,源遠流長。
我們不能不去看一看1949年修建的長崎的“和平公園”——和原子彈爆炸緊密相連的地方。二戰(zhàn)時美軍在長崎投彈,是繼廣島之后對日本的第二顆原子彈,7萬多人被奪去生命。
這是一個沒有圍墻的公園,公園門口的廣場上塑立著一個坐著的勇士,有似古希臘的愛神,目光遠視,神色凝重。
我們在這里看到,有許多國家領導人都在這里贈送了紀念物品,或一起種植了和平之樹。影響比較大的則是1985年矗立在這里的漢白玉《中國和平少女像》。這是1983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訪日時應日方要求贈送的,是我國首座以國家名義豎立在外國的雕塑作品。這座在綠樹掩映、鮮花錦簇下極具震撼力的雕塑代表了中日兩國世代友好的情誼,不少游客爭相在這里拍照留念。
除了遠方的客人之外,一隊隊日本中學生列隊走進公園,他們走在和平雕像下,認真聽取老師和講解員的講解和教導。從他們表情嚴肅的面孔上,看得出來,這種愛國主義教育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海上夕陽別樣紅。返回的路上,觀摩團組織了一次聯(lián)歡會。大家登臺獻藝,盡情歡歌。我想,有朝一日,有更多的中國老年人能登上歌詩達郵輪,享受這別致的海上之旅,該有多好。
(作者系中國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基金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