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豐
弱肉強食,是我們腳下這個世界不變的規(guī)律。
在廣袤、神秘的自然界,生存著千千萬萬種植物。它們千百年來,為世界帶來了無數(shù)的活力,給人類以源源不斷的啟迪,彼此相互依存,為大自然,為人類,構(gòu)筑了一個精妙美倫的世界,使地球上的生態(tài)得以保持著一種平衡。維系著一種神秘的存在。隨著當今全球氣候變暖,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動植物的生命已因無法適應這種變化而銳減,有的數(shù)量和種群大幅度下降,嚴重的甚至絕種;即使現(xiàn)在暫時存活下來的,已奄奄一息,也許不遠的將來,今天隨處可見的許多動植物,都將成為一種遙遠的記憶。
在一種平衡被打破之后,人類開始大規(guī)模地幫助和扶持它,以維持其孱弱的生命。
競爭無處不在。人類是這樣,自然界更是如此。
在遙遠的大洋州,有一種適應能力極強的植物,叫食蟲草。其生活的環(huán)境極為惡劣,大都長在土質(zhì)養(yǎng)份差、水分少的荒漠地帶。許多植物都難以在此存活,它卻與眾不同,有其過人之處。干旱時,別的花草都已枯萎,而它卻依然枝葉茂盛,獨領風騷。雖身處逆境,卻練就了一套獨特的本領。延續(xù)了它們生生不息的生命。在那種艱難的境地里站穩(wěn)了“腳跟”,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生命的奇跡。
食蟲草的生存本領激起了我濃厚的興趣。它是“兩棲植物”(我擅自下的定義),除植物所具有的本領外,還具備了動物的捕捉能力。
有一種食蟲草長著長長的葉片,葉上布滿了長短不一的觸須。平常,像所有的草一樣,在陽光下,隨意伸展著它的葉片,誰也不會想像到它溫柔美麗的外表下,還潛藏著一套殺手般的本領。當那些毛毛蟲、蜜蜂、蒼蠅等昆蟲毫無警惕地飛到它的葉片上時,它會像動物爪子一樣收起,將“獵物”牢牢包裹住。爾后,無數(shù)條細長的須根死死地纏住它。慢慢地將它纏死、壓碎。然后將其“吞食”。待“吃飽喝足之后,又重新張開美麗的葉片,等待下一個毫無防備的冒失鬼再一次“光臨”。
食蟲草在“進食”后幾個小時內(nèi),葉片和枝干會因吸足豐富的營養(yǎng)而變得鮮艷和粗壯。當相鄰的其它草枯萎時,它依然爭奇斗艷,充滿了勃勃生機。是啊,食蟲草就是靠著這種本領存活到了今天。出于好奇,有人將小石子放進它的“嘴里”,看它如何“消化”,可食蟲草不吃這一套,當發(fā)覺不是它所需要的食物時,收攏的葉片會重新伸展開,在微風的吹拂下,通過葉片的擺動,讓小石子自己掉下地,又重新張開美麗的葉片和花朵,重復著上述的一幕。
食蟲草的生存本領就是一則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無言法則。在艱難的條件下,它演繹出了一段生命的傳奇。它不但給大自然,也給人們自身的生存和競爭帶來了新的思考和話題。
適者生存
在傳統(tǒng)的文化里,蛇,總是與無情和狠毒聯(lián)系在一起,小時候,大人們就將這種傳統(tǒng)的觀念色彩涂抹在我們幼小的心靈里。時間一長,這種色調(diào)就很難退去。
“見蛇不打三分罪”是那時我們頭腦中固守的觀念。記得還是上小學的時候,只要外出一見到這家伙,大家都會動手動腳,想盡一切辦法,窮追猛打地將其置于死地。打死后,要么拿去嚇唬女孩,得到一點虛榮的滿足;要么拿到眾人中去炫耀,當然也會得到幾聲廉價的贊揚。伴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才發(fā)現(xiàn)這種觀念的片面性和主觀性。
其實,蛇是一種十分神奇而又有趣的爬行類動物,據(jù)科學家研究的結(jié)論表明,它自白堊紀時代就已活躍在我們這個地球上,距今有1億3千多萬年,可比我們?nèi)祟愒缦葋淼竭@個星球,與它同時代的恐龍,早已作古,即使有證明其存在的證物,也都只是博物館里那些無法動彈和失去了靈性的一具具冰冷的化石。那時的恐龍,是地球上絕對的霸主,曾一度統(tǒng)治這個世界,后來,由于地球、環(huán)境和氣候的變化,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它們,都被時間這只無情的魔手,將它化為點點的煙云,從地球上消失。
在當時看來,蛇,只是一種毫不起眼的爬行動物,無腿、無翅膀。面對周圍一只只強悍、力大無比的各種食肉動物,它的存在,毫不顯眼,實在找不出任何值得炫耀的優(yōu)點。在那時看來,似乎滅絕的應該是蛇,然而,結(jié)果卻出人意料,當古猿從爬行慢慢地丟掉前肢,離開地面,直立行走進化成人類時,蛇,卻反其道而行之,它拋棄了腳,以最低的姿態(tài),完全地貼進大地。在自然的進化過程中,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生存方式。不管大自然如何變化,蛇,終于奇跡般地將自己種族的“香火”從遠古一至延續(xù)到了今日。用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解釋,這就是適者生存。對它的演化過程的贊美,不論堆積多少溢美之詞,我想,都不過分。
與眾多動物相比,它有許多獨特的過人之處,比如,冬眠時的它,最長時,哪怕半年不進食,也不會餓死,這讓很多動物都望塵莫及,對哺乳類動物而言,更是無法想像。漫長的歲月,將蛇演化得如此盡善盡美。這的確是大自然的神奇之作。它沒有腳,卻可“行走”如飛;視力差,卻能在夜間捕食。沒有食肉動物的尖牙利爪,卻能殺死無數(shù)比它大的獵物。就是非州獅,只要被毒蛇咬上一口,或噴射幾滴毒液,不死也得脫層皮。
在南美亞馬遜森林里,有一種莽,叫蚺蛇,它以體形龐大、身體長著稱。最粗之處有人的大腿那么粗,最長的有12米之多,所到之處,都會引起森林里眾多“居民”的陣陣驚慌。只要它一出動,不管水中、樹上、地上或者是天空中的飛禽,都會不顧一切地逃之夭夭,各種動物逃跑時發(fā)出的聲音及它所到之處發(fā)出的“沙沙”聲,匯集起來,霎時,森林里會即刻罩上了一層十分恐懼和陰森的氣氛。它成了這片林中新的超級殺手,就連沼澤中不可一世的鱷魚,都會成為它的口中之物。
捕獲獵物,它有幾個致命武器,一是攻擊速度快,僅有二十五分之一秒。二是它渾身上下都是肌肉,據(jù)科學家說,人只有5條肌肉,而它卻有100多條。森林中的任何一種動物,只要被它纏上,就意味著末日的來臨,很難有能夠逃脫的,它粗壯有力的身軀,會在獵物的脖子周圍死死地纏上無數(shù)圈,并不斷地收縮,嚴重時,會連骨骼都被蛇壓斷,不將你窒息而亡,是絕對不會放松的。最讓人瞠目結(jié)舌的,是吞食獵物時,它嘴張開的弧度可達180度,頭部的骨骼還可上下、左右移動,能將比自已頭大三倍的獵物活活吞下。在動物界,是十分罕見的。造物主將許多特殊的本領集于它一身,這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大杰作,而蚺蛇又將各種捕食絕技展示得淋漓盡致,把人類能夠想象到的種種技能都發(fā)揮到了極致。應該說,人類能夠和蛇共同生活在同一時代,并且能夠捕捉到蛇的種種驚險掠食動作,并從中得到各種啟迪,這不能不說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幸運和福氣。
與恐龍相比,蛇實在沒有值得可炫耀的地方,然而,大自然上億年的變遷,非但沒有將它從殘酷的動物世界中消失,反而使它進化得更加神奇和完美。
我不是動物學家,無法解釋蛇身上的各種秘密,但它表現(xiàn)出來的許多獨到之處,的確深深地吸引了我,無論水中還是陸地,不管森林或是高山,不同的緯度,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它有超強的適應能力和許多捕殺獵物的獨門絕技。蛇和恐龍,是沒有可比性的,上億年前,恐龍是我們這片土地的主宰,是動物世界的“超級大國”,是“武林中的泰斗”。當時所有的動物,都只能看它的眼色行事。是死、是活,都取決于恐龍的心情。然而,誰會料到,不可一世的恐龍也會消逝得無影無蹤,當初的恐龍,預料到今天的結(jié)果嗎?
蛇在與恐龍共處的時代,無論如何,都無法改變它所生存的那個世界,但是,它卻積極地去適應了那個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
在當下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里,作為個體的我們,自然無法改變對自己不利的種種局面,但是,我們何不像象蛇一樣,主動地去適應這個世界。不斷地在自己奮斗的過程中去完善自己,蛻去自身種種不利的“皮”。當你像鳳凰涅槃般地再生時,一個全新的自我,自然就會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責任編輯 楊恩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