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憲標
關鍵詞:北海
騎樓
酒吧
美味炒螺
斑駁的灰白色、拱券式的門和窗、歐式的古典雕花、一些還能辨別出的老牌匾、還有那時對歐洲建筑的幼稚想象在現(xiàn)實中的實現(xiàn)。
珠海路是北海最早的街道之一。1876年清政府和英國簽定了《煙臺條約》后,英國殖民者首先在這里租用民房建立領事館,同年清政府在北海設立海關,使這條街道慢慢發(fā)展起來。
20世紀20年代中期,民國廣東省政府將北海(當時屬廣東管轄)從鄉(xiāng)鎮(zhèn)級升格為市級,為使這條老街適應市級建制和商業(yè)的發(fā)展,把整條大街拓建為9米寬的路面,當時這條路旁的北海外港叫“珠母?!?所以拓建后的大街命名為“珠海路”。
珠海路基本是清一色的騎樓。騎樓是我國南部沿海最富有特點的建筑,它不但是道路向兩側(cè)的擴展,而且是鋪面向外的延伸。在亞熱帶地區(qū),不論是烈日暴曬,還是傾盆大雨,行人都不用擔心,形形色色的商業(yè)活動都在騎樓下進行。
珠海路的騎樓多為二層,中間夾雜有三層,門窗多為拱券結構,鑲有歐式古典浮雕圖案,臨街墻面頂部都裝飾有不同式樣的浮雕,這種建筑裝飾風格主要受19世紀英、法、德等國在北海建造的拱券式領事館的影響。建筑的外墻,全部用紙筋灰披抹,使建筑呈白色,由于歷史久遠的原因墻面有不同程度的剝落,海風、雨水的侵蝕,也使整個老街呈灰白色,遠遠望去猶如巴黎畫派畫家郁特里羅筆下的巴黎街景,顯得滄桑而凝重。騎樓一般都有三進,前面臨街是門面,當中住人或放置貨物,后面也是用于放置貨物或加工貨物,并有后門通向海邊碼頭,方便貨物進出。
聽住在這條街道上的一個姓羅的老人講,過去這里是北海最主要的商業(yè)街,分為珠海東、珠海西和珠海中路三段,每段都有各自的貨物種類。珠海中路商業(yè)最為繁榮,整條街幾乎擺滿了蘇杭的絲綢綾緞,當時被當?shù)厝朔Q為“蘇杭街”。其中孔怡記、廣記、昆倉、東華公司等公司與商號是這條街上的名店。珠海東路以經(jīng)營干制的海產(chǎn)品為主,魷魚、沙蟲、蝦米、紅魚干等海產(chǎn)品應有盡有。不但店鋪里經(jīng)營,馬路兩邊也有很長的攤擋來出售這樣的海產(chǎn)品,老遠就可以聞到海產(chǎn)品的味道。珠海西路因接近外沙和外沙港,都是些經(jīng)營纜繩,網(wǎng)具、船釘魚鉤等捕魚用品的街道,是漁民選購捕魚用具的地方。
我每一次去北海感覺珠海路都有很大的變化,十年左右的時間已經(jīng)從一個幾乎被遺忘和要被拆除的老街變成了一條以酒吧為主的時尚的步行街,成為北海年輕人、藝術家和游客喜歡造訪的地方。能保留下這條保存著北海的記憶和靈魂的街道,是北海市政府的功勞,在全國到處拆舊建新的大形勢下,多少城市的老街都變成了房地產(chǎn)開發(fā)的工地,感謝他們沒有把北海的歷史和文化給拆掉。
傍晚,北海外沙的最后一抹夕陽落下,我走過外沙漁港,穿過摩托車和汽車交融在一起的馬路,搜尋著幾年前的記憶去尋找已經(jīng)成為酒吧街的珠海路。街口上已經(jīng)立上了步行街的大理石牌子,繞過大理石牌子,珠海路的路面被整修得非常平整,發(fā)亮的路面映出遠處酒吧的彩色燈光。老騎樓也被整修過了,基本還保留著原來的樣子,一間間的酒吧照射出誘人的燈光。還有些賣炒螺的店鋪夾雜其中。背包的游客、時尚的北海青年男女出入各式各樣裝修風格的酒吧,直到深夜。
白天這里依舊清靜宜人,老人們在騎樓下打著我看不懂的字牌,商店的老板在自家店鋪門口喝功夫茶,打麻將,偶爾有游客和時尚的北海的年輕人走在街上。昔日的絲綢、干貨以及熱鬧繁榮的景象,只留在騎樓下抽水煙的老人腦海里,過去的故事也只能在那裊裊升起的煙霧中得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