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誰都可以,把城市當作自己家里的玩具
讓城市成為我們的玩具。
讓城市成為我們家里的玩具。
讓我們家成為城市的創(chuàng)意工坊。
“玩具城·裝置的詩意”,一項以家為單位的城市創(chuàng)意運動,開啟每個人身上的藝術潛能,使家庭在城市中的核動力得以逐步釋放。創(chuàng)意人謝湘南聯(lián)動有同樣興趣的藝術家、詩人、設計師、實驗音樂人、攝影師、紀錄片工作者、媒體人分別在各自的家,做了一系列以發(fā)表自己及朋友創(chuàng)意作品的個人主題秀。分六個單元,以私密空間重新建構與定義城市空間的公共性。并賦予各個空間不同的藝術屬性與相同的現(xiàn)實指向。
一群城市青年,自覺地把城市當作了自己家里的玩具。他們行動起來,在私密空間,張揚自己公共的趣味一實驗音樂、創(chuàng)意與插畫、攝影、紀錄片、詩歌手稿、設計……一切藝術形式與創(chuàng)意DIY都成為玩起來的粘合劑,從此城市空間多出一種屬性:玩性。
“玩具城”,非隱喻的現(xiàn)實城市。玩具、道具、面具……城市在市民生活中終于作出劇烈運動。它不再是冰冷的建筑與抽象的圖紙,它是釋放氣息與生產體溫的,它有了柔軟與舒緩的節(jié)拍。
“玩具城”的內核,在于探討市民城市生活的精神歸屬,以及新型的城市家庭如何建立起最小的城市單元的未來,它作為個人生活的核心與城市之間最大融合的可能性的探索。
玩具城市夢想家
已知的未來
未知的過去
世界在我們的發(fā)現(xiàn)中
停留
第一單元
改造我們城市的聲音
這應該算是深圳最小型的一個個人音樂作品發(fā)布會。商報路,一間租住的房子,坐著或站著十幾位聆聽者,沒有燈光,沒有舞臺,甚至找不到一只音箱,但聆聽是專注的。我們聽到公園里休閑與晨練的人的對話與唱歌,聽到華強北“發(fā)票發(fā)票”的叫賣,聽到華聯(lián)大廈的自鳴鐘的鳴響與報時,聽到巴士上的報站聲,這些直接的來自城市的聲音,被深圳實驗音樂人陸正摘取、剪輯,加上一些不確定的游移的電子,演繹出輕快、活潑的節(jié)奏??梢愿惺艿疥懻龑@個城市的聲音,抱著一種樂觀的態(tài)度,他試圖改造這些熟響在我們耳邊的聲音,從而糾正生活的浮躁。從愉悅城市的聽覺出發(fā),陸正一直在嘗試。半小時的演出,是他最新即將推出的一個聲音作品專輯。
第二單元
私人空間的日常美學訓練
深圳寶安西鄉(xiāng)富通城一期繽紛世界F3303,“玩具城”系列活動第二單元,創(chuàng)意及插畫作品展示現(xiàn)場,鯨魚的家。
“從未來過這么多人”,這個不到100平米的房子,一下子裝了17個人。2歲多的小男孩,鯨魚的兒子,一下子見到這么多陌生人,哭著要找爸爸。一個小時后,他不哭了,很開心地在一個粘有貼紙的小黑板上畫畫。而黑板上的“猩猩貼紙”是插畫師A子的一個作品。
半小時之內,客廳的白墻壁上,客廳通往臥室的過道都被風格各異的各類插畫作品占領,濃烈的色彩很是耀眼(還有從北京與上海等地寄過來的作品)。而餐桌與茶幾也被繪有不同圖案的馬克杯、化妝盒、手飾盒:各類徽章、貼紙、手工娃娃、陶瓷娃娃;插畫集、素描本、創(chuàng)作筆記等等各類形態(tài)自得的作品霸占,鯨魚家的桌上可能成為深圳有史以來最小的私人化的展示臺??蛷d里突然響起《命運交響曲》,一群人圍觀一個屈居在廚房門口地板上的小裝置,目前家里難得一見的磁帶被噴成金色,搭建成一個小塔樓,連接磁帶的一臺復讀機同樣被噴成金色,擺放在廢磁帶的中間,構成“巴別塔”的圖案?!睹\》正是從那里發(fā)出。
欣賞作品,交頭接耳,圍繞一本插圖集,談論各自的創(chuàng)作過程,乃至如何印刷得更完美。交流在自然的過程中形成。作者與作品同樣自在,甚至完全不需要知道作者是誰,但已領略了作品的氣息與精到。而作者與作品的在一個客廳里的聚集似乎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完成互為鑒賞的情感轉換。活動從3點持續(xù)到5點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客廳里輕松展示了上百件來自各地的作品,A子帶來的一個公仔身上別滿了徽章,這同樣是對展覽方式的創(chuàng)意,而最后這些徽章被現(xiàn)場人士毫不留情地奪為囊中之物。現(xiàn)場很多展示的作品成為互換的禮物。
第三單元
當下影像生產的個人源流
每一張照片只有2秒鐘的停留,但這2秒鐘再現(xiàn)的瞬間,足以讓人思緒翻飛。
深圳福田區(qū)上梅林中康路8號雕塑家園2103號,影像單元展示了李政德、楊俊坡、羅凱星、楊延康、周云哲、梁榮等六位深圳攝影師的作品。六位作者的作品從不同層面展現(xiàn)了當下影像生產的個人源流。李政德的作品《浮生》可以看作深圳這座城市的小步舞曲,而楊俊坡的作品《擦肩而過》則要凝重一些,六年的時間,他的影像積淀,始終圍繞著深圳的街頭,民生百相通過他的鏡頭,我們觀望到這個城市與時代的漣漪,那些疊加的影像曾經就是我們的生活。羅凱星在攝影師中走的是王維的路線,他的《日暮鄉(xiāng)關》系列,讓我們看到一個用鏡頭寫詩的人。他的畫面滌去了一切雜質,只剩下流動的情緒,他用減法拍出了一個憂郁的,往返與城鄉(xiāng)之間,似乎終無皈依的靈魂。正如楊延康所說的,他們對影像還懷有一種古典情懷。楊延康所放映的一組關于藏傳佛教的圖片,也很是恰當地展現(xiàn)了一個游走在深圳之外的心靈的源流……
第四單元
城市游民多向度表達的可能
某日晚7點,8、9個人在逐漸向深圳市福田區(qū)中心一路發(fā)展興苑11樓集結。這個集結終點就是半個小時后開始的觀映。
那天晚上接連播放了劉高鳴的三個片子,紀錄片《排骨》、小短片《左邊右邊》、劇情片《阿松》。而看完片后關于片子的討論用了與看片幾乎相等的時間。過凌晨1點,被熱情附體了的人才作鳥獸散。
《排骨》與《阿松》可謂城市游民的兩種形態(tài)。它其實也引發(fā)了關于城市游民多向度表達的可能性的思考與探討。如果說阿松是導演本人對自己剛來到深圳時那段青春經歷的眷顧,《排骨》則帶上更多“他者的眼光”,通過一個有些喋喋不休的青年的心理獨自,解剖了從鄉(xiāng)村進入城市的青年人的心理困境與期待。
第五單元
全球變暖的城市叩向
當“全球變暖”不僅是一個環(huán)境問題時,它自然也成了一個藝術問題。成為藝術家、設計師所要命名與關注的素材的一種。近年來社會問題從未從我們的藝術品中消失過,只是有時候讓人感覺藝術家的表達過于圖解、簡單、抑或粗暴。但這也怪不得藝術家,因為這些問題本身就十分粗暴的擱置在我們眼前,占用了我們大腦原本不十分闊綽的庫存,干擾了我們的生活。既然全球變暖,何不拿地球“開涮”?以藝術的方式,以個人化的表達,總比那些污水,那些工業(yè)垃圾將地球毀掉,來得愉悅,來得有美感。
設計師陳紹華就這樣做了,他用一輛輛汽車占有了一個球體的表面,沒有一絲空隙,讓人感覺喘不過氣來。好在這不是真的,他很有趣地將這樣一個畫面放在一個觀望鏡里,似乎是一個玩笑式的警告,瞇著眼睛往里瞧吧,你就看到了地球的墳墓,他的作品取名《墓園》。在香港設計師REX KOO的三幅海報作品中,人的腦袋冒出濃煙,燃燒著,臉要么是被砍伐的樹樁,要么就直接變成了黑色的碳寨。表達如此噩夢的場景,他的作品算是參展作品最具美感的了。相比較而言深圳設計師楊振的兩幅油畫《變暖一號》、《變暖二號》,畫面要殘酷得多,從那些變異的形體,從嬰兒、從胚胎,就擊毀了人繼續(xù)活下去的信心。地球變暖,人的內心則感受到更多冰冷。而藝術呢?僅僅是自我“開涮”的工具?
置身現(xiàn)場的觀眾,誰都不能否認,這是一個十分切題的展覽。變暖、變暖、處處暖?!叭蜃兣?,我則希望我們的內心變熱”參展藝術家曹斐說。你聽到了嗎?鬧熱的商場里閑逛的人們。
第六單元
手寫體的慰藉
“玩具城·裝置的詩意·詩歌手稿展”作為展覽中的展覽,作為詩人對所生活的城市的必要表達,作為私人空間向公共空間的一種善意的改造。展示了沈葦、代薇、盧衛(wèi)平、巫國明、余叢、育邦、安石榴、東蕩子、夢亦非、杜綠綠、谷雪兒、君兒、黃金明、張爾等20多位詩人的數十份手稿,并舉行現(xiàn)場詩歌朗誦。用手寫體與方言向城市表達詩意的珍貴。
第七單元
——對第二屆深圳香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的現(xiàn)場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