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加藤嘉一
“年底了 ,大家聚一聚!”前幾天與北大的同學們相聚,在飯桌上,“買房”成為當晚最火爆的話題。大家的年薪從5萬到50萬不等,在如此大的差距之下,卻清一色地考慮買房問題。
在場唯一從未想過買房的似乎只有筆者一人。在日本,剛畢業(yè)幾年的年輕人一般會先租房子,工作至少十年,有了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才會產(chǎn)生買房意圖。筆者在東京工作的80后同齡人中,沒有人已經(jīng)買到了房子,也從未討論過這個問題。畢業(yè)后,大家毫無疑問地租房,解決溫飽問題。每個人年薪也有所不同,100萬、80萬、50萬……差距沒中國那么大,最高收入者和最低收入者之間的差距大概是2倍到3倍,80%以上的人屬于中間,即中產(chǎn)階級。
筆者突然想到,中國年輕人怎么這么快就要買房子了?這與他們的收入基礎不是很匹配。而且,如果條件允許,中國人通常會盡可能選擇買大房子,比如100平方米、甚至200平方米的房子大有市場。這在東京是難以想象的。在東京市中心23區(qū)內(nèi),絕大部分的房子在70到90平方米之間。
在北京,對部分在外國投資銀行、外資律師事務所等上班的白領來說,100萬或200萬并不是個太大的問題。但對于月薪3000元等一般工作者,在城市買房絕不是個容易的選擇。更何況那些為城市添磚加瓦,卻沒有資格成為城市居民的農(nóng)民工,在城市買房無異于天方夜譚。
從市民的一般收入水平看,現(xiàn)在的房價極為不合理,這是不爭的共識。這一失衡現(xiàn)象不能僅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去解釋,還應從中國人“被”現(xiàn)代化的傳統(tǒng)觀念出發(fā),加以挖掘。
年輕人走進社會,辛苦是自然的,而父母就成了“最佳保姆”,提供買房首付,打理家務,照顧孫子孫女,這似乎是個常態(tài)。此外,一部分有錢人搶奪市中心的大房,收入水平不高的絕大多數(shù)被邊緣化,只能買到離市中心很遠的小房子或破房子。政府推出的“經(jīng)濟適用房”政策似乎也無法滿足低收入群體的生活需求。
收入與房價之間的失衡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更加嚴重而深遠的命題是:中國人“盡早追求大房子”的觀念與一個轉型中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背道而馳,前景極不樂觀。而把房子和車與婚姻掛鉤的觀念更令人難以接受。在日本或歐美,哪有這么荒唐的邏輯思維?日本人結婚時往往委婉地說一句:“你能跟著我辛苦一輩子嗎?”
據(jù)統(tǒng)計,2007年日本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二,是中國的兩倍以上。日本人并沒有因為房子而背上沉重的包袱,這一方面是因為日本房市趨于平穩(wěn),另一方面,日本人的觀念也有可借鑒之處。日本人通常認為,“城市化”歸根結底是把產(chǎn)品、東西、建筑等事物“縮小化”、“輕量化”。 換句話說,“現(xiàn)代化”是從“大”、“多”等“量化”走向“少”、“小”等“質(zhì)化”的過程。真正有錢人是買最小的數(shù)碼相機、最輕的筆記本電腦、最環(huán)保的車子以及利用率最高的房子。因為,那些才是真正的“高級品”。這一邏輯也符合環(huán)境保護、城市建設、科學發(fā)展等價值取向。
相比之下,如今很多中國人依然把“大”、“多”等標準看得過重,比如,奢侈的房子、豐盛的飯局?;蛟S,在改革開放獲得巨大成果的同時,中國人還需要一場“觀念改革”,從有錢、有文化、有條件的人做起,盡可能把“縮小”和“輕量”等真正現(xiàn)代化的習慣視為美德。▲(作者是日本旅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