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慶紅
在非洲加納的苦馬西寄宿學校,有一位老師走進教室,手里拿著一張畫有一個小黑點的白紙。他問學生:“孩子們,你們看到了什么?”學生們齊聲回答:“一個黑點?!边@時,老師說:“難道你們誰也沒有看到這是張白紙嗎?”事例告訴我們:學生與老師之所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是因為他們觀察的角度不同。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家庭教育:家長們總是向老師抱怨孩子的不對,如果我們也能變換一下角度,可能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其實有很多地方在“閃光”。一、用平等的眼光美國作家愛默生說:“教育成功的秘訣在于尊重學生?!庇闷降鹊难酃饪创⒆?,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他們作為一個社會的人所應(yīng)有的權(quán)利、個性特長和思維方式,這是每個家長都應(yīng)該知道的。建立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關(guān)系,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tài)度和情感體驗,使孩子個性得到張揚,興趣得到培養(yǎng),也是每個家長應(yīng)有的理念。交往經(jīng)常用商量、平等的語氣跟孩子說話。如:“雙休日你準備做些什么呢?”“想聽聽媽媽的意見嗎?”“今天我們一起來打掃家里的衛(wèi)生好嗎?”“外婆送給你的禮物跟爸爸媽媽一起分享好嗎?”等,時時處處與孩子保持親密、融洽、平等的親子關(guān)系,拉近跟孩子的距離,使孩子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看法。二、用平視的眼光如果你蹲下來和孩子看風景,就會意外發(fā)現(xiàn),在孩子的視野里,這世界是多么不同!而在中國的家庭中,好多家長都認為自己是至高無上的,孩子只能規(guī)規(guī)矩矩地聽從家長的建議。美國的家長批評孩子方式非常高明,絕不大吼大叫,常常自己先蹲下來,和孩子的眼睛齊高,然后牽起孩子的小手,開始溫柔地說話。這時,孩子對大人的這種姿勢,覺得不可思議而新奇,對于他說話內(nèi)容自然會聽得很清楚。這個方法之所以能發(fā)揮效果,主要是“這一蹲”,不僅使孩子和家長的視線交流處在同一高度,而且孩子會覺得家長是多么得親切可愛,自然而然地把家長的話聽進去了。三、用孩子的眼光記得有一次,我組織孩子春游,天空突然下起了毛毛細雨,孩子們開心極了,在草地上蹦啊、跳啊、笑啊,樂成一團,可老師們卻急壞了,扯著嗓子大聲叫喊,沒一人聽見。我悄悄走到他們中間,“噓!別吵,聽聽是什么聲音?”“是下雨。”一位小朋友大聲地說道?!安粚?,是云娃娃被媽媽罵了一頓,在偷偷地哭呢!”一位小朋友反駁道?!笆谴航憬阍谔治?,聽,還有音樂伴奏呢!”“是春姑娘和雨娃娃在說悄悄話?!薄拔衣牭搅朔N子在彈琵琶?!薄斑@是小蜜蜂和花蝴蝶在談情說愛呢!”“哈哈哈!”孩子們大笑起來,那甜蜜的笑聲在空中回蕩……孩子們詩一般的語言,蜜一樣的聲音,不由得使我想到羅丹的一句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孩子與成人不一樣,在他們的眼里,一切都是美的,我們要了解孩子,就要有一顆童心,會站在他們的角度,用他們的眼光去觀察。四、用發(fā)展的眼光幼兒是正在努力求得自身發(fā)展中的人,犯錯誤在所難免。然而,我們的家長往往容不得孩子犯一點兒錯誤,過分地限制、規(guī)范,一味地指責、懲罰。這樣做,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反而剝奪了他們自我鍛煉、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的機會。對待孩子的過失,千萬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一通,以為只要孩子怕了,就不敢再犯了,其實不然,孩子會在心理上設(shè)置一道防線,產(chǎn)生反抗、對立的情緒。正確的做法是:將孩子在“犯錯誤”中的消極因素轉(zhuǎn)化為積極因素,多給他們“嘗試——錯誤——完善”的機會,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從細微處觀察,因材施教,指引孩子走向適合自己發(fā)展的道路。五、用欣賞的眼光俗話說得好:“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毕胂胛覀冏约?,誰又是十全十美的呢?面對一個在常人眼里似乎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孩子,我們做家長的不妨換個角度去觀察他,去發(fā)現(xiàn)他,肯定能找到孩子的許多優(yōu)點,再用心去關(guān)心他,愛護他,并不斷地鼓勵他,贊賞他,你就會慢慢地發(fā)現(xiàn),孩子正朝著你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孩子有千萬個,個性也有千萬種,教育方法也有千萬種,但我覺得有一點是相同的:尊重、理解孩子,從孩子角度看問題,時常聽聽孩子的心聲,做他們的大朋友。教育孩子就變成一件很簡單的、很快樂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