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寰
在8月中旬的一場出口產品展會上,廣州較大的一家仿真塑膠制品企業(yè)在展出他們的新品:運用南美樹脂生產的仿真食品,其中既有色彩鮮艷的切片魚生,也有惟妙惟肖的燒賣、蛋撻等點心,個個逼真活潑,手感上佳。本來這些產品只被餐飲商店用來作為食品模型陳列,并沒有特別的實用價值,但譚先生想到在不久前的韓國電視連續(xù)劇中,女主角曾使用過惟妙惟肖的巧克力鑰匙鏈,那么,為什么不把這些仿真食品制造成可愛的手機鏈、鑰匙鏈甚至項鏈來兜售呢?很快,第一批點心飾品擺上了譚先生流行前線的柜臺,成為飾品小店的拳頭產品。
貼心交流使得很多有益的點子應運而生。記得“十一”黃金周前,店內來了一位小伙子,說是要給女朋友購買一盒樹脂比利時巧克力,可當譚先生遞給他時,看到栩栩如生的樹脂膠模型,他卻靈機一動,想要和女友開個善意的玩笑,只要了一半模型,回去后打算再用真巧克力填充另外一半,讓女友找出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這一點給了譚先生很大的啟發(fā),他由此制作了搞怪貼士,衍生出許多指導顧客玩浪漫的購物妙想,張貼在小店內,口授給店員,以此吸引年輕顧客。在此基礎上逐步發(fā)揮,譚先生繼續(xù)在包裝上下工夫,嘗試著將真糖果與假糖果混淆搭配包裝,將壽司與生魚片打包成日本便當,用蛋撻、提拉米蘇與蛋卷包裝成意大利點心包,一種產品,別樣生輝。不再局限在鑰匙鏈、手機鏈的狹隘范疇,生意門類一下被放大了許多倍,收入自然也就被放大了很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