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底,在科技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商務部、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等聯(lián)合主辦的第十二屆科博會之中國金融高峰會上,面對世界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和潛在的發(fā)展契機,北京國際金融學院院長王志偉等專家提出:當前金融產業(yè)與金融生態(tài)問題,歸根結底都是金融人才問題。在新形勢下應加快中國金融教育改革,其“改變按金融機構分類設置專業(yè),打破國內金融與國際金融的界限”、“實行終身教授制”等提議語驚四座,在業(yè)界引起巨大反響?!吨袊洕芸酚浾呓站臀覈绾我?guī)范金融教育、加快金融人才培養(yǎng)、推動金融學界發(fā)展等問題,對王志偉教授進行了專訪。
“通才教育”勢在必行
《中國經濟周刊》:針對當前的金融危機,您認為,我們需要的是什么樣的金融人才?應該如何培養(yǎng)?
王志偉:“知識經濟”對從事金融理論研究的人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求必須是具有新型知識結構的、全面發(fā)展的新型人才。我們要改革現(xiàn)有的金融教育體制,重視多學科最新綜合知識的“通才教育”。
“通才”即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是金融學科某一領域的專才,同時又掌握經濟科學領域相關學科以及其它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具有開闊的思路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善于把握和抓住學科建設的前沿,提出有學術價值的獨到見解。
《中國經濟周刊》:要培養(yǎng)出這樣的“通才”,需要在金融教學方面進行哪些具體的改革?
王志偉:針對目前我國金融教育領域里學科和專業(yè)設置比較單一以及專業(yè)知識結構單一的現(xiàn)狀,應當貫徹“通才教育”的方針,改變按金融機構分類設置專業(yè),打破國內金融與國際金融的界限,并對學生盡可能多開發(fā)一些其它學科特別是文理相通的選修課。
要把改變專業(yè)設置和課程開設,培養(yǎng)具備多學科綜合知識和具有最新知識結構作為金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點。通才教育能使學科帶頭人在學生時代就從狹隘的專業(yè)中走出來,從整體上多視角考察學科的發(fā)展趨勢,有助于培養(yǎng)和造就高層次的學術帶頭人。
要給人才提供“公平”和“空間”
《中國經濟周刊》:您認為,要培養(yǎng)大批金融通才、振興中國民族金融事業(yè),最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王志偉:要振興我國的民族金融事業(yè),應該“因教育才”,不僅要全面提高各高校金融專業(yè)教師整體素質,還要加快培養(yǎng)造就一支高層次的學術骨干人才隊伍,這是金融教育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可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較快的推動我國金融教育向更新更高層次發(fā)展。
《中國經濟周刊》:那么,該如何來營造一個有利于學術骨干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和環(huán)境?
王志偉:首先應當優(yōu)化用人機制,不拘一格選用人才,營造能施展才干的好氛圍。杜絕把金融學術學科中的優(yōu)秀中青年人才人為地“擠出”國門,讓他們感到在國內沒有發(fā)展空間和成長機遇。其次要打破平均主義和論資排輩的舊觀念,鼓勵和支持冒尖,政策資源向各學科、專業(yè)的佼佼者和領軍人物傾斜,對那些出類拔萃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學術骨干,要加大資助力度,給予特殊榮譽和獎勵。最后要不斷強化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建立公平競爭、優(yōu)勝劣汰、擇優(yōu)聘用的機制,形成人人不甘落后,奮發(fā)向上的成長局面。
“應實行終身教授制”
《中國經濟周刊》:您認為在金融教育領域的師資隊伍建設上,還應該進行哪些突破性的改革?
王志偉:很多老一輩學科帶頭人學識淵博、業(yè)務精良,實行導師制,由他們中的資深教授擔當導師,充分發(fā)揮他們對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傳幫帶作用。除科研經費、人力、物力等支持外,還應對資深教授實行不占崗位職數(shù)的終身教授制,以使他們能安心從教,潛心治學,帶動中青年學術帶頭人更快成長。
《中國經濟周刊》:當前,金融學界學風浮躁該如何塑造良好的學風?
王志偉:做金融學術研究需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十年磨一劍”的毅力,不畏勞苦,心無旁騖,沉潛學問。當前我國經濟金融學界少數(shù)人中存在急功近利與浮躁學風,因此,必須在中青年學術骨干中大力倡導潛心做學問的精神,鼓勵他們扎扎實實地上下求索、辛勤耕耘。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取得對國家經濟決策和金融學科建設具有重要價值的科研成果,涌現(xiàn)出一批對現(xiàn)代金融學理論有所建樹的真正的精品力作,并孕育出一批卓有成就和享譽海內外金融界的學術大家。
不光“拿來”,還要“輸出”
《中國經濟周刊》:在經濟全球化、金融國際化的大趨勢中,中國的金融學界應該如何與國際互動?
王志偉:我在金融系統(tǒng)擔任過多年領導職務,又長期從事金融理論研究和金融教育教學工作,對民族金融理論體系的形成深感擔憂和責任重大。
我們不能老是停留在“拿來主義”,向外國“拿來”我們需要的現(xiàn)代金融理論知識和教學經驗。西方國家的經濟金融理論是來源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各個國家也有不同的特點。甲國適用的理論和經驗不一定適用于乙國,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只是初步建立,金融市場發(fā)展和監(jiān)管還需進一步完善,西方國家適用的理論和經驗并不都適用于中國國情。我們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爭取使更多的中青年學術學科帶頭人有機會出現(xiàn)在國際金融學術論壇上,通過國際交流提高我國金融學術和教學水平。我國的中青年學者要爭取推出一些能被國外金融界同行認可的優(yōu)秀研究成果,讓國際同行更多地了解中國,也能促進國際金融界的學術繁榮。
《中國經濟周刊》:應該如何推動中國金融學界走向繁榮,從而為中國經濟做出更大貢獻?
王志偉:我認為,一門學科走向繁榮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一系列論著、教材的出版及相應的學術活動的開展。為此要建立各具特色的學術論壇和學術報告制度,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學術研討活動。眾多金融類專業(yè)學術論壇和金融高峰會活動的舉行,有助于中青年學者之間經常接觸和交流,促進金融界學術研究,促使中國“民族金融理論”盡快形成體系。
我相信,憑借中國人的人生智慧,在不遠的將來,由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造的經濟奇跡會書寫成一部烙下中國印的民族金融學理論巨著。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有世界級的經濟學家、金融學家、理論家,有適合中國國情的民族金融理論體系,有無數(shù)我們自己培養(yǎng)的金融分析師、金融工程師和金融理財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