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陌生人漫步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EIBS)典雅優(yōu)美的校園,贊嘆這個走向世界管理學院前列的名校取得的優(yōu)異成績時,絕不會想到,它只有短短十多年的歷史。更不會想到的是,為了取得這一優(yōu)異成績,許多中外熱心人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作為中歐創(chuàng)業(yè)團隊的一員,李月慶的這本《中歐神話》,講述了他心目中的中歐故事,為中歐創(chuàng)業(yè)史補上了一頁。
我要補充的是,CEIBS從一開始就得到了上海有心人的熱情支持。在這批人中間,有上海市的老市長汪道涵,時任副市長的徐匡迪,時任上海交大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后來成為CEIBS首任中方院長的李家鎬,時任上海交大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后來成為CEIBS第三任院長的張國華,時任金橋開發(fā)公司總經理、后來成為CEIBS第三任院長的朱曉明。沒有他們的支持,CEIBS是根本不可能辦起來的。
我和中歐有很深的歷史淵源。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就開始在中歐的前身——國家經貿委和歐共體管理教育基金會于1984年在北京合作開設的中歐管理中心(簡稱CEMI),為學員(主要是國有企業(yè)的管理人員)講授專題課程。后來,CEMI成立學術委員會,我成為其中唯一的一位中方委員。
1984年以后,隨著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CEMI受到愈來愈多的非議,連辦公條件也變得相當惡劣。外方教員強烈提出與中國大學合作,改建為正式的商學院。但是,在北京與幾所大學的談判并不順利,于是有了在上海辦學的念頭。
CEMI的代表剛與上海方面接觸,就得到德高望重的老市長、交通大學的老學長汪道涵的熱情支持。他不但請上海交大管理學院作為CEMI在上海辦學的合作伙伴,還囑托他的老朋友、時任交大管理學院名譽院長的李家鎬總其成。李家鎬是上海市政府的老領導干部,曾任上海市經委主任,和上海各方面的人關系極熟,辦起事來果斷干練,使中歐落腳上海工作的速度加快了許多。特別難能可貴的是,當中歐和交大之間的談判陷于膠著狀態(tài):交大方面希望中歐辦成交大所屬的二級學院而中歐方面要求辦成獨立的商學院時,身為交大管理學院名譽院長的李家鎬,把為中國創(chuàng)建具有國際水平的商學院的目標放在優(yōu)先于本校利益的地位,終于說服了他在交大的同事,確定了中歐辦成獨立商學院的方案。
建立CEIBS的最后一個關口,是通過國家教委的審批。為了爭取上海市領導人運用他們在北京的影響通過國家教委這一關,我在1993年去上海拜見了老市長汪道涵和時任副市長的徐匡迪。他們都非常清楚創(chuàng)辦一個具有國際水平的管理學院對于中國和對于上海的意義,所以聽完我的說明以后,立即表示要全力促成此事。在他們的幫助下,國家教委這一關也順利通過。
我的上海之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副產品”,就是對CEIBS定居金橋起了“觸媒”的作用。事情是這樣的:趁拜訪上海市領導的間隙,我去訪問了浦東的幾個開發(fā)區(qū)。記得那天到金橋開發(fā)區(qū)管委會時,朱曉明總經理抱病從醫(yī)院請假出來接待我。在閑談中,我告訴朱曉明總經理,我這次到上海的任務是與上海領導討論合作辦學的事。沒過兩天,我就從上海市政府教育衛(wèi)生辦公室得到消息,金橋開發(fā)區(qū)正式提出愿意拿出備用地塊供中歐落戶金橋開發(fā)區(qū)。于是,中歐的選址問題迎刃而解。金橋在日后也因此建成一座重量級的商學院,為浦東增添了一份人文的光彩。
當然,與那些世界商學院強手之林中和現代工商業(yè)共生的國際名校相比較,CEIBS只是一個沒有多少學術積淀的新手,在它面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能否實現成為國際名校的夢想,還有待中歐人今后保持從CEMI到CEIBS 20多年鍥而不舍的精神,作堅持不懈的努力。
(作者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寶鋼集團經濟學教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