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每一個成功人士都有自己不同尋常之處。比如賣大米的不少,但有幾個賣出了名堂?而有臺灣“經(jīng)營之神”之稱的“塑膠大王”王永慶,他的第一桶金就是從賣大米開始的。
少年時代的王永慶,家境貧窮,連褲子都買不起,每天都穿著他母親用面口袋給他改的一條褲子,上邊還印有“中美和資”的字樣。家里勉強把他供到小學畢業(yè),15歲時他就被迫到一家米店里做小工??炭嘤眯牡耐跤缿c,在工作之余留心觀察賣大米的訣竅和學問。第二年,他央求父親支持他開一家屬于自己的米店。父親從親戚朋友那里東拼西湊借來200臺幣,不久王永慶的米店就開張了。
由于資金少,王永慶的米店地處偏僻,門面又小,和嘉義縣城的其他30多個米店相比,生意很難做。而離王永慶的米店不遠處就有一家日本人開的米店,既批發(fā)又零售,誰又會到這家少年開的不起眼的小米店來買米呢?坐等不來,那就主動出擊,王永慶背起米袋,走街串巷,一天到晚累得夠嗆,但米店的生意還是不見起色。
一天,王永慶在米店里望著米倉里的米發(fā)呆,突然一拍大腿:“有了!”由于那時碾米技術落后,賣的米中有好多沒有脫干凈,還有不少小石子、小木棒等類的雜質(zhì)。有的米店為了賺錢,故意往米里摻雜物,不僅虛抬了米的重量,而且增加了用戶淘米的麻煩,很讓大家頭疼。王永慶想的辦法就是為客戶著想,把米里的雜質(zhì)清理干凈后再賣給客戶。
他立即喊來兩個弟弟,干到半夜,把第二天要賣的米中的雜質(zhì)一粒一粒地揀出來。結(jié)果,第二天的米生意很快就見到起色。從此以后,買米的大嬸口口相傳,說王永慶賣的米幾乎不用淘洗,由此米店的生意開始紅火起來。這就是王永慶賣米的第一招:從滿足客戶的需求入手經(jīng)營,賣的不僅是產(chǎn)品,而且是服務。
在做生意中,王永慶始終牢記父親經(jīng)常說的那句古訓:“不惜錢者有人愛,不惜力者有人敬?!彼麤]有錢,但有力氣,他相信只要不惜力氣,就會有回報。
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王永慶忙完米店的活剛要上床睡覺,門外響起了敲門聲。王永慶打開門一看,是鐵路對面旅館的廚師,說剛剛來了兩個客人還沒吃飯,恰巧旅館里沒米了,叫王永慶送點米過去。王永慶二話沒說,立即冒雨給那家旅館送去了米。由此他又發(fā)現(xiàn)賣米的第二招:“送米到家?!眲e人送米頂多送到家門口就完事了,王永慶卻不止于此。他到主顧家,發(fā)現(xiàn)還有沒吃完的陳米,就先倒出來,放到一邊,把這家的米缸清洗干凈擦干,倒進新米,找來幾張白紙放在新米上邊,再把陳米倒上。如此主動精細的服務,自然使人有物超所值之感。這些細節(jié)深深打動著每一個主顧,回頭客自然就越來越多了。
做任何事情貴在用心,王永慶賣米還有第三招:“巡視米缸?!彼看嗡屯昝?,都拿小本認真記下這家的人員、吃米的量以及發(fā)薪酬時間等情況,在這家人米即將吃完之時,就主動將米送上門去。遇到家庭拮據(jù)的,也不急著催錢,等有了錢再給。
王永慶想顧客之所想,急顧客之所急,主動滿足顧客的需要,如此做生意,如此去經(jīng)營,事業(yè)的興旺發(fā)達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正是賣米賺來的第一桶金,為王永慶以后建立龐大的企業(yè)王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