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一中的“高材生女排”
包頭,蒙語里叫“包克圖”,意思是“有鹿的地方”,梅花鹿是這座城市的象征,而現(xiàn)在這里又有了新的標志——排球。2010年7月3日,在內蒙古包頭市落幕的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上,代表中國參賽的內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第一中學女排最終以6勝1負的佳績奪得亞軍,創(chuàng)造了中國隊在這項賽事中的最好成績。
內蒙古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體育發(fā)達地區(qū),但是在包頭一中的帶動下,一群在基層隊伍中練習排球的女孩子,她們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女排的未來和希望。
包頭一中能夠取得如此優(yōu)異的成績當然離不開一個好教練,而恰好這個教練名字就姓郝,他叫郝振生。出生于1956年的郝振生絕對不是一個“潮人”,甚至顯得有些“落伍”。在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的賽場上,這位包頭一中主教練穿著件極其普通的暗色T恤衫坐在指揮席上,胸前斜挎著一個小包,跟那些在世界杯上叱咤風云的大牌教練相比顯得有些“土”,甚至當比賽還未結束時一位“不守行規(guī)”的記者把話筒伸到他的嘴邊,他竟然也沒露出慍色。
可是,這個看上去不起眼的瘦弱教頭有著相當了得的成就。應當指出的是,在包頭一中女排今日繁華的背后,凝聚著郝振生和包頭一中長達30年的努力。用郝振生自己的話說,前20年“很苦”。
郝振生年輕時是一名排球運動員,1980年,年僅24歲的體育教師郝振生來到了包頭一中,受命組建包一中女子排球隊,而這一待就是30年。當年,在中國女排精神的激勵下,他曾發(fā)誓:不拿到內蒙古冠軍絕不結婚!從此,排球融入了他的生命,成了他生命中最激蕩的一曲長歌。年輕氣盛的郝振生當教練雖是初出茅廬,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挑起了這副重任。1983年,初試鋒芒的包一中女排在全區(qū)比賽中一舉奪冠。但不久,他就認識到,自己必須要成為一名學習型的、創(chuàng)新型的教練。于是他孜孜不倦地學習排球知識,甚至把準備買家具的錢作為學費,在春節(jié)期間自費參加在福建漳州舉辦的全國大學生排球隊教練員學習班。
30多年來,郝振生敬業(yè)的程度超出了人們的想象。他帶領隊員們早出晚歸,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新婚第二天就和隊員們在訓練場摸爬滾打,大年初一也不耽誤。就是在他的堅持和努力下,2001年包頭“信托杯”中美日韓四國中學生女子排球國際邀請賽在包頭舉行,著名體育播音員宋世雄現(xiàn)場解說,內蒙古衛(wèi)視進行現(xiàn)場直播,包頭一中女排在本次比賽中獲得第二名的好成績。從此,包一中女排步入輝煌,多次在國際、國內大賽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
鮮花、掌聲的背后是流汗流血。對此,這些年郝振生尤其感慨。試問有多少人能像郝振生這樣,沉下心來,拒絕浮躁和功利的誘惑,用30年的時間做一件事呢?“之所以能堅持這么久,是因為我酷愛排球,”郝振生說?!案傻氖亲约合矚g的事,我覺得特快樂?!眻?zhí)著、勤奮、仁義、感恩,是郝振生的座右銘。他說,自己過去是個低水平教練。但是,后來他經常請高水平教練來幫著帶隊訓練,自己從旁邊學習,把人家精華的東西轉化成自己的,終有所成。
經過30多年的辛勤耕耘,時至今日,郝振生可算是功成名就,這個平凡的中學體育教師他培養(yǎng)的球員讓“鐵榔頭”郎平豎起大拇指,他的弟子畢業(yè)后令北大、清華甚至美國的名校青睞有加。
“強將手下無弱兵”,郝振生是包頭一中的金牌教練,他帶出的學生也毫不示弱。相比于驕人戰(zhàn)績,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這支隊伍里的隊員都是“兩條腿走路的巨人”。自1980年組隊以來,包頭一中女排3次代表國家參加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分別取得第五名、第七名和此次的亞軍。與此同時,在享受體育特長生加分的情況下,絕大部分隊員高中畢業(yè)后能夠升入重點院校,其中不乏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內重點大學。最近兩年,隊中還有人通過托福考試拿到獎學金出國深造。
包頭一中的排球訓練館里,“學習最努力、訓練最刻苦、品行最優(yōu)秀”的大橫幅非常醒目。主教練郝振生對隊員的要求是,你可以不是學習最好的,但一定要是學習最努力的。
既要抓訓練、更要重視學習的培養(yǎng)方向。每當球隊遇上大賽集訓的時候,學校就會組織老師利用業(yè)余時間為隊員們強化補課。一旦有隊員成績明顯下滑,教練就會要求隊員暫停訓練先去補課。即使是球隊的絕對主力,升入高三后也基本離隊,把精力全部放在學習上。隊員們也都非常自覺,往往是訓練一結束便開始學習?!皢瓮鹊木奕俗卟贿h,必須靠排球、學習兩條腿走路”,這是郝振生對隊員的告誡,這樣的經歷也讓包頭一中女排的隊員受益終身。包頭一中女排的聲望,也吸引了眾多喜愛排球的孩子加入,形成了良好的梯隊建設。包頭一中的實踐證明,排球、學習兼而取之是有可能實現(xiàn)的。
包頭一中排球隊的時間表是這樣的:每天的訓練時間在下午4點到6點多,一般是兩小時到兩個半小時,訓練結束后,隊員們接著去上晚自習。有人提出異議:時間如此之短,能夠滿足訓練的需要嗎?
包頭一中女排平時訓練中,并不提倡全天候的強度訓練,他們倡導著“重要的不是時間,而是效率”。“有時兩小時比專業(yè)隊三四個小時的量還大,一天練7小時誰也受不了。學生們學習辛苦,訓練實際上是一種調劑。練的時候不用教練說,真正是‘我要練’?!?/p>
這種體育與教育的結合,有力地促進雙方的發(fā)展。包頭一中校長王學東說,將來的去向由孩子們自己選擇,有選擇去高校的,也有身體條件突出的隊員選擇走專業(yè)道路。據(jù)介紹,包頭一中女排曾經為廣州、四川和八一等專業(yè)隊輸送隊員,最著名的是曾經入選國家集訓隊的王琳。
對于包頭一中女排的未來,王學東充滿信心:“包頭一中目前正在申請全國中學生排球訓練基地,希望將來可以面向全國招生,把包頭一中女排打造成全國最頂級球隊,并為中國女排輸送一些優(yōu)秀隊員?!笨吹桨^一中的成功實踐,國家體育總局排球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全強感慨地說:“在中國排球后備人才嚴重匱乏的大背景下,包頭一中女排的發(fā)展方向很值得借鑒,這符合學校體育的發(fā)展方向,而學校是體育發(fā)展的基礎?!?/p>
經過30年的探索,包頭一中女排的“體教結合”初顯成效,同時也為專業(yè)隊逐年萎縮、后備人才嚴重匱乏的中國排球帶來了希望。最近幾年,中國女排成績下滑,后備人才出現(xiàn)滑坡。有一種觀點認為,排球項目相對足球、籃球而言開展難度更大,限制了這個項目的發(fā)展。對此,郝振生說,他曾到美國芝加哥參加交流比賽,看到光是芝加哥和附近一些地區(qū)的18歲年齡組隊伍就有60多支,水平很高,而整個中國U18年齡組的比賽只有七八支參賽隊伍。
排球項目在內蒙古的學校開展得很好。內蒙古中學生排球比賽有男、女隊約40支隊伍參加。不過,我們也必須客觀地承認,包頭一中女排的成功不太容易復制。由于內蒙古沒有三大球的專業(yè)隊伍,所以包頭一中女排得到了自治區(qū)、包頭市等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支持。隊伍每年出去比賽一次,各種花銷在30萬元人民幣左右,這些費用主要由學校和政府來承擔。在那些體育發(fā)達的省份和地區(qū),普通中學的排球隊很難享受這樣的待遇。
一個體育項目要在校園里落地生根,必須調動政府、學校和社會多方面的積極性,整合優(yōu)勢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講,包頭一中女排為“體教結合”提供了一個樣本,而整個內蒙古校園排球活動則對于促進學校體育的開展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
對于地處祖國北疆的內蒙古自治區(qū)能有這樣一支高水平的中學生排球隊員,真是讓人深感欣慰。然而喜悅之余,我們必須看到同美國等國家相比,中國目前校園排球普及工作還遠遠不夠。中國排球事業(yè)要想良性發(fā)展,從校園中培養(yǎng)排球人才十分重要。在美國有著豐富執(zhí)教經歷的中國女排傳奇人物“鐵榔頭”郎平曾表示,她非常清楚中美兩國排球培養(yǎng)體系的差異,“比如說在加州,從12歲到17歲的六個年齡段比賽他們都有,而且每一個年齡段都有好幾百支球隊,可以說非常普及。”郎平說。
在中國排球專業(yè)隊萎縮、后備人才拉響警報的今天,中國排球運動在校園里的發(fā)展,更是任重而道遠。如果校園里能夠培養(yǎng)更多的排球苗子,相信我國的排球水平將得到進一步提升。中國女排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期盼在中學和大學能廣泛的成立校園排球隊伍,讓校園排球運動熠熠生輝,讓國人心中再次升騰起希望。
包頭一中女排歷年主要成績:
1997年,該隊應邀參加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第13屆世界青少年“超霸杯”女子排球賽,獲C組第一名;
2000年,該隊受邀參加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全美青少年排球賽,獲得青年組第三名;
2002年,該隊在全國第8屆中學生運動會排球賽中奪冠,填補了自治區(qū)三大球項目在全國比賽中無金牌的空白;
2008年,在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中,包頭一中女排獲得第五名。
2010年,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包頭一中女排斬獲亞軍獎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