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為民 殷錫香
1.山東省萊蕪市中醫(yī)醫(yī)院,271100 2.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qū)人民醫(yī)院
潰瘍性結腸炎(U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病因未明、可能與免疫損傷有關的腸道炎癥性疾病。我們運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36例,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期間住院資料完整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36例,其中男 22例,女14例;年齡21~62歲,平均 38.5±5.9歲;病程最短者3個月,最長者12年,平均3.6年。病變程度:輕度14例,中度20例,重度2例;內鏡下病變范圍:直腸、乙狀結腸11例,右半結腸20例,全結腸5例;表現(xiàn)為腸黏膜充血水腫,血管紋理模糊、糜爛、潰瘍、出血、結腸息肉等。
西藥:柳氮磺胺吡啶(SASP)1.0,每日3~4次;甲硝唑0.4,每日3次。
中藥口服:以溫中導滯、散寒止痛、疏肝理氣、生肌斂瘡為治則。組方:制附子10g,干姜10g,黃連10g,陳皮10g,半夏 12g,防風 6g,白術 30g,木香 12g,肉桂 6g,黨參30g,烏賊骨30g,柴胡 30g,郁金 20g,炙甘草 10g。服用方法:水煎飯后服,連服5劑后,隔日1劑;第3~4周,每周2劑。2個月后,每周1劑。輕中度患者,連服3個月以上,重度患者服半年以上。
中藥保留灌腸:中藥組成:黃連10g,黃柏20g,苦參 15g,三七粉 4g,白及粉 20g。水煎濃縮至100ml左右,充分搖勻,患者睡前取左側臥位,墊高臀部,與床面呈15°~20°,用小導尿管盡可能徐徐插入直腸,充分搖勻后用輸液器緩緩灌入中藥,患者休息片刻后,緩緩轉向平臥位及右側臥位,盡可能長時間保留藥液。
療效標準:近期治愈:臨床癥狀消失,大便外觀及常規(guī)檢查正常,腸鏡檢查黏膜無缺損。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大便次數(shù)減少,腸鏡下炎癥病變范圍局限,炎癥反應減輕;無效:臨床癥狀無好轉,腸鏡下炎癥病變范圍及炎癥程度無明顯改變。
大多數(shù)患者在用藥1周內腹痛腹瀉及黏液膿血便明顯減輕,2周左右癥狀基本緩解,36例患者治療6~8周復查電子結腸鏡,近期治愈15例(41.7%),有效16例(44.4%),總有效率86.1%。
UC是一種自直腸向上逐漸發(fā)展甚至可累及整個結腸的慢性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其發(fā)病機制仍未闡明,多數(shù)學者認為與免疫調節(jié)紊亂、遺傳、感染、環(huán)境因素有關,腸道細菌感染是一種重要的誘發(fā)因素,異常的免疫反應在發(fā)病機制中起至關重要作用。
口服中藥中,附子、干姜、肉桂溫中散寒、振奮脾陽以治本;黨參、白術、甘草健脾益氣,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陳皮、半夏、柴胡、郁金消痰化瘀;木香、防風行氣導滯;烏賊骨生肌斂瘡。組方健脾消導化濁,可改善組織血液循環(huán),利于潰瘍組織炎癥吸收,有明顯止血作用。灌腸方中黃連、黃柏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斂腸止瀉功效,有抑制殺滅各種細菌、真菌、病毒,并具有抗炎、抗氧化、止瀉作用,能增強血管的張力,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使炎性滲出物減少,從而抑制腸壁的炎癥反應,使結腸的基底膜再生并使腸道結締組織基質恢復正常??鄥⒂星鍩嵩餄?、止痢斂腸功效,具有免疫抑制、抗過敏、抗菌作用。諸藥合用,發(fā)揮多藥的協(xié)同作用,使病變部位達到較高的藥物濃度,通過腸黏膜局部吸收,在局部產生較強的抗炎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治療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