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琴, 吳佐玉, 殷建亭, 李冬梅
(河北省遷安市中醫(yī)醫(yī)院內科,河北遷安 064400)
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是膽囊切除術后原有的癥狀沒有消失,或在此基礎上有新的癥狀發(fā)生,是一組癥狀組合。以腹痛、腹脹、消化不良、膽道感染或膽道梗阻等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據(jù)文獻報道大約有25%~30%的患者出現(xiàn)一過性癥狀,很快消失。但仍有約2% ~8%可因癥狀持續(xù),需要積極治療[1]。目前西藥尚無特效藥物,再手術的危險要明顯高于首次手術。我們研究的對象為不需要再次手術的保守治療患者,對于此病中醫(yī)治療有其明顯優(yōu)勢,且療效比較可靠。我們自1996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自制香草利膽丸治療本病31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將臨床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本組病例均為我院病人,符合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診斷,且無中途中止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24例,最小年齡25歲,最大年齡70歲,40歲以下9例,40~60歲20例,60歲以上2例。
臨床表現(xiàn)具有發(fā)熱、寒顫者2例,右上腹脹痛30例,放射痛20例,惡心嘔吐15例,厭油口苦12例,食欲不振21例,腹脹便秘3例,鞏膜黃染3例。
本組患者均行單純膽囊切除術,手術1次者30例,手術2次者1例。按第1次手術后出現(xiàn)的癥狀時間計算病史1月~10年,不足1年14例,1~3年13例,4~7年2例,8~10年2例。
本組病例均檢查血十八項,其中白細胞增高者5例;查肝功能,谷丙轉氨酶大于40單位6例,r-谷氨酰轉肽酶大于40單位8例,黃疸指數(shù)大于17 μmol/L8例;查肝胰脾B超,肝膽管結石2例,膽總管增粗8例。
2.1 基礎治療 詳細解釋病情,了解既往史,使患者建立信心。合理的生活規(guī)律,按時作息,飲食以低脂清淡易于消化為主,忌食高脂肪、海鮮、油炸、干煎、干果、冰鎮(zhèn)、冷硬等食品,避免精神刺激,防止過度疲勞。
2.2 藥物治療 本組病例均給予香草利膽丸(組方為柴胡、金錢草、郁金、黃芩、木香、蒲公英、白芍、赤芍、枳殼、海金沙、山楂、白術等組成,由本院制劑室按照中成藥質量標準制備工藝程序的具體要求制作,每丸約相當于生藥含量9 g(批號冀藥制字Z 20050998)每次1丸,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醫(yī)診療常規(guī)》判定,顯效、好轉、無效[2]。本組病例治療時間最長90 d,最短15 d,平均45 d。
治療結果:顯效22例(癥狀消除或顯著改善,所有理化檢查恢復正常,隨診3年以上未復發(fā)者);好轉8例(癥狀改善,理化檢查明顯好轉,隨診1年未復發(fā)者);無效1例(治療前后無變化,因左肝葉肝內膽管結石1.3 cm,再次手術治療),顯效率70.9%,總有效率96.7%。
膽囊是人體內膽汁的儲存床,有調節(jié)膽道內壓力的功能,膽囊的積極吸收液體和減少膽汁容量的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維持膽道內壓力的平衡。而切除膽囊后,膽總管代償性增粗,使膽汁分泌壓降低,流速緩慢及奧狄氏括約肌狹窄,膽管狹窄,將削弱這一平衡,從而引發(fā)本病。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屬“脅痛”、“黃疸”范疇。主要由肝郁氣滯,溫熱蘊結所致。香草利膽丸具有疏肝解郁,清熱利濕,化瘀散結,利膽排石之功;方中柴胡、郁金疏肝行氣解郁,木香行氣止痛,枳殼理氣寬中,行滯消脹,化痰散痞,與木香為伍則功效益增,赤芍、白芍涼血祛瘀,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白術健脾燥濕,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意。山楂消內食積滯之要藥,與木香相和更增芳香健胃,消脹止痛之功,蒲公英清熱解毒利濕,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配柴胡更增利膽之功[3],金錢草、海金沙清濕熱化結石,全方共奏疏肝解郁清熱利濕化瘀散結利膽排石之功?,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柴胡黃芩有保肝降酶,利膽促進膽汁排出之功[3],木香有利膽作用,與枳殼共有對抗乙酰膽堿興奮腸平滑肌作用,能降低十二指腸張力,拮抗乙酰膽堿引起的收縮能力[3]。白芍保肝降酶,解痙抗炎,鎮(zhèn)靜鎮(zhèn)痛[3],金錢草有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能使已形成的膽管泥沙狀結石易于排出[4]。諸藥配合達到減低oddi氏括約肌張力,使膽汁流量增加,較順暢的排入十二指腸,大大緩解了膽道內膽汁的滯留淤積,明顯降低了膽道內壓力,減輕了膽總管因膽囊切除后,暫時代替膽囊儲存膽汁,淤膽代償性擴張。從而改善了膽囊切除后病人的不適癥狀。
[1]黃志強.膽道外科手術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8:287.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3]侯寶玉.中藥藥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32,43,123,119,227.
[4]全國中等衛(wèi)生學校試用教材《中藥學》編寫組編.中藥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