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英春
(沈陽大學生物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遼寧沈陽 110044)
“孩子去年10月份開學,今年元月中旬就到了家,實際在校時間三個月(還不算雙休日和元旦放假),開學時交了6000多元書費、學費和生活費,將近70元一天的大學生活,孩子到底從中學到了些啥?”這是學生家長的一段話。
“當就業(yè)變成一種壓力,當就業(yè)之季變成‘就業(yè)之秋’、‘就業(yè)寒冬’,即使天將炎夏,我心依然冷嗖嗖的,我害怕到了30歲還要‘啃老’,我不敢想,我怕接到家里的電話?!边@是應屆畢業(yè)生劉翊找工作時在自己博客上寫的一段文字。[1]
在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大環(huán)境下,我國2009年近千萬學生需求就業(yè)與就業(yè)崗位萎縮的形勢已是困擾學校、家長和學生的最大因素。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張小建:“十二五”期間,我們每年城鎮(zhèn)勞動力供給將達到2500萬人,而我們每年創(chuàng)造的就業(yè)崗位是900萬,另有自然減員300萬,因此每年的供求缺口將達到1300萬。而高校畢業(yè)生數(shù)量,預計2011年將達到 643萬,2013年667 萬,2015年為691萬,青年就業(yè)的比例將越來越大。[2]因此出現(xiàn)“五高”:即教育投入高,用人條件高,擇業(yè)難度高,考研比例高,學生、家長期望值高(包括投資回報率,孩子的做人,做事、求學等綜合能力)。作為高等學校教師要拿出畢生沉淀的知識、水平和能力,來爭奪生源,贏得3尺講臺,贏得學生和社會的認可,真是高處不勝寒。
文前的引言是天下父母最平常的反映,是對投入能否如期回報的一種憂慮。換位思考,作為家長、母親、教師和兼職班主任,我知道,學生和家長心目中的教師形象應該是道德高尚、知識豐富,富有創(chuàng)新教育觀念,能夠用教師的人格影響和帶動學生。而我們的困惑是:傳統(tǒng)的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觀念與行動的差距,用有限的時間去面對無限教育的差距。為此,教育者應該在苦惱、彷徨、掙扎、反思之際,轉變觀念,合理定位,重朔自我。
演好在教書中育人的角色,有所為(圍繞目標、突出特色),有所不為(不搞花架子),有所多為(對有潛力學生),有所少為(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不能不為(教師自身綜合素質)。
在教學中視學生為己出。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融入課堂,通過學生的目光,反饋自己所教是否是學生所要,自己所想是否是學生所需。充分認識知識的發(fā)展是無限的,而自己掌握的知識則是有限的。努力提高個人素質,在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中滲透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以完備的知識結構贏得尊重,用科學的教態(tài)引導、用幽默凝練的教學語言吸引、用整齊的板書牽動學生,以適當?shù)恼Z速引領思路,深入淺出,保證教學質量。
45分鐘的一節(jié)課到底應怎樣把握才能對得起學生?或者說每天一名學生以平均6節(jié)課計算,每天70元,每節(jié)課11.6元能買回多少所需?我認為引導學生會學習、會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比一堂課教會他(她)幾個知識點更重要。所以要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方式,注重闡述問題的觀點,分析問題的思路,不用固定的思維鎖住學生,不為“學”、“考”、“教”而教,帶著學習者的“疑問”、“思考”而傳道,師生互動,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需求。
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與學生交談,了解其所思、所想、所慮,從根本上解決“厭學”、“作弊”這一普遍行為背后存在的問題。提高服務意識,樹立“尊重不等于遵從”的理念,注意尊重學生,以德服人。
“教學的勇氣在于教師有勇氣保持自我心靈的開放,即使力不從心仍然能夠堅持”,因為“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而是來自于教師的自我認同與自身完整”,而且“志同道合的共同體在教育改革中是至關重要的”。[3]
理工科學生實驗、實習是教學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結合課程建設,開展針對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教學科研,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追求教學與教研的和諧。結合教改內容,在研究中應用。開放實驗室,學生隨時學、隨時看;有條件時,可自擬題目做實驗;考試也放在實驗室。學生說:“老師,實驗課的每一分,我們得到都很艱難,但我們學到了東西,心里踏實?!?/p>
利用野外實習,接觸自然,在領悟生物與環(huán)境多樣性的同時,讓學生完成書上沒有的內容和實驗課上不能做的題目。通過實習增進感情和凝聚力。讓學生做自己感興趣的小課題。調研、實踐、以報告形式提交、鍛煉學生的文字總結、材料歸納、計算機處理、外文應用、課件制作的能力,有的放矢地發(fā)展個性。
曾湘泉教授說,知識是學習,能力靠訓練和實踐。對大學生未來成功影響很大的個人素質都可以在大學課程中得到訓練。[3]結合教師科研課題帶領學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配藥、工具準備、材料收集、野外采樣、鑒定、標本的鑒別、計算機數(shù)據(jù)整理等,不但深入并充實了教學,豐富了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和科研意識,而且鍛煉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了獨立工作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高校畢業(yè)人數(shù)今年達630萬,三招提升就業(yè)率[N]. 光明日報,2010-07-17.
[2]大學生就業(yè)難在哪里?[N]. 光明日報,2010-06-21.
[3]田莉審.審視教師“自我認同”的力量[N]. 中國教育報,2008-1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