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剛 Amanda
作為一家電玩界的新銳企業(yè),XPEC Entertainment的北京辦公室,就像一場新鮮有趣的游戲。
富有解構意味的墻面自門口延伸進接待區(qū),接待臺的折線造型是對立面與頂面“立體切割”的呼應。一道斑斑銹跡的鋼板滑門上有醒目的“X”字母,像是由某種神秘力量沖擊出的痕跡。設計之初的概念,是力圖再觀猶如電游般匪夷所思的超現(xiàn)實意境。
訪客經(jīng)由“X之門”,首先進入一個橢圓形的休閑空間,玩游戲,下棋、閑聊、看雜志、喝咖啡,甚至煲湯或者坐在窗邊的吧凳上望著草坪發(fā)呆……所有這些活動即便是在工作時間也絕不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yè)”,實際上這是最受歡迎的“brainstorming”場所。正如這里的員工開玩笑說:“如果我們自己不會玩兒,還怎么給別人設計游戲。”在入口與體鬧區(qū)的天花部分,鐵絲網(wǎng)和石膏板形體構成強烈的虛實對比,各種燈具透過鐵網(wǎng)照射的效果既能弱化不舒服的眩光,又產(chǎn)生一種另類的審美情趣。
穿過休閑區(qū)歪斜的門洞,便是開放式的工作區(qū)。形似蜂巢的排布呈現(xiàn)出一種類似自然生長的態(tài)勢。暗紅色的涂料統(tǒng)一頂部的視覺,建筑的構造暴露無余,仿佛機械觸角一般的金屬理線套管,更為室內增添了一絲未來科技氛圍。成本低廉的水泥板在空間中多處運用,安靜肉斂的視覺印象用以中和色彩與形式上的“放縱”。
工作區(qū)周圍的房間是一些造型各異的“盒子”,有的圓潤整體,有的則如刀削斧鑿,充滿動感。整體色彩也經(jīng)過了細心的推敲與規(guī)劃,淺灰和深灰做為底色,襯托著幾種有層次的暗紅、深棕、橙紅與橙黃,配以略帶冷感的芥末黃色,突出創(chuàng)意工作背后的激情與樂趣?!斑@就是我們想要的,在這里工作非常自在。”XPEC北京公司的經(jīng)理Angeline如是描繪自己的感受。
在中國,設計!
黃夢斯
在2009年和2010年這個異常寒冷的跨年之交,一個具有熱度和持續(xù)影響力的文化事件成為了這新與舊在某種意義上的一個“聯(lián)系”和“傳遞”——把設計本身和社會因素相聯(lián)系,把中國設計漸露姿態(tài)的趨勢傳遞到嶄新的下一年。
在北京今日美術館中,這個名為“在中國設計”的展覽集結了一批年輕的設計師和卓有見地的文化人,透過“設計”這種方式來探討精神品質和生活意義。參展的十一位中國設計師/團隊有:又一山人,呂永中、謝東、葉宇軒、王楊、石川、劉峰、賈立、毛娜、oho-oho,多相建筑等,設計師將一對一地和來自文化界各個領域的、如梁文道、洪晃、梁冬、王小慧、孫甘露,胡恩威,高艷津子、沈黎暉等進行關于生活和設計的深度對話。
展覽方的態(tài)度清晰且高調:“在中國設計”與“中國設計”,僅一字之差,卻隱含著不同的意義——在中國設計,不是一個定義,它代表的僅是一種狀態(tài)。這便與從民族主義出發(fā)的“中國設計”劃清了界限。它不會被任何東西所框定,但它不激進,它尊重一切已經(jīng)存在的現(xiàn)實與傳統(tǒng)。今天的中國是一個試驗場,正在經(jīng)歷經(jīng)濟的飛躍,商業(yè)社會的形成,社會體制的轉型……而當代設計,就是在這樣復雜的社會運動中展開的。因此,所謂的中國設計,從來就不是自律的行為,它已經(jīng)被卷入了中國現(xiàn)代比的速度中,不斷地與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各種藤蔓的生長纏繞在一起。我們更應該踏踏實實地關往“在中國設計”的狀態(tài),探索它可能指向的各種未來。
在今日美術館里,這些設計作品在現(xiàn)場擺放和處理的時候,都更像是藝術品,但和藝術品所不同的是,它們跟我們的生活更接近,所以在這里,它們是可以被體驗和被闡釋的。并且,“在中國設計”展覽也是中國當代設計師在美術館的首次集體亮相,這或許是設計走人中國藝術史和藝術收藏的一個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