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鑒洲 李世文
作為土生土長的廣東人,筆者自小對香港都充滿憧憬和向往,特別是孩童時期,有親戚從香港回來探親所帶來的衣服、玩具、糖果,香港親戚的衣著,出手的慷慨,家鄉(xiāng)人的羨慕等等的情景還經常在腦海浮現(xiàn),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想,如果能去香港,那該有多好?。∩蠈W后,由于廣東的地緣關系,使我們更快地受到了香港音樂、影視等經典作品的影響,幾乎是如癡如醉不能自拔,現(xiàn)在還能如數(shù)家珍,香港在我們的心目中都是引領潮流、巨商巨星輩出的地方,真不愧是“東方之珠”。但近來,“東方之珠”的光芒逐漸暗淡,感覺就像在你身邊一直樂觀向上、激情澎湃、很受尊敬的朋友逐漸變得頹廢悲觀、不思進取一樣的痛心。筆者趁去香港工作生活一年的時間,通過多方面觀察、接觸各色各樣的人和物后認為:在英國殖民統(tǒng)治100多年的奴化教育后,很多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對香港的前世今生了解欠缺,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了解較少,而歸根到底使香港得以騰飛的香港精神未有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fā)揚。本文試圖從香港的歷史、騰飛的原因分析香港的前世今生以及從香港社會三個層面對正在失去的香港精神進行分析。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香港隸屬南??しh,由此開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漢朝香港隸屬南??げ┝_縣。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隋朝時香港隸屬廣州府南??毎部h。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南遷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發(fā)展。明朝萬歷元年(1573年),香港隸屬新安縣。香港自古以來都屬于中國是無可爭議的,香港人都是中國人的后代,身上流淌的都是中國人的血液,沒有“大陸仔”、“北佬”哪有你還經常標榜“香港人”的香港人?
1816年,英國政府派特使阿美士德來華,向清政府提出割讓島嶼的要求,并趁機調查了香港的情況,回國后向英國政府報告說:香港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良港,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英國駐華商務監(jiān)督律勞卑等人又叫囂要占領這個“良港”,作為商業(yè)據點和軍事基地。由此可見,英國覬覦香港由來已久。正如林則徐所指出:英夷船只久欲倚為巢穴。終于不惜以鴉片戰(zhàn)爭來從滿清政府手上奪得此地以便發(fā)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yè),從而展開了從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長達150多年對香港殖民統(tǒng)治的罪惡歷史。
英國在全球曾經有廣大的殖民地,但在大部分地區(qū)都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包括香港。二戰(zhàn)后,英國衰落,各殖民地都掀起民族獨立運動,或武力或和平,趕走英國殖民者。惟獨香港,對被英國殖民統(tǒng)治甘之如飴,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幾乎很少想過要趕走英國人,也許中國人“奴性”真的深入骨髓。事實上,香港的確沒有過大規(guī)模的反英運動。英國二戰(zhàn)后的衰弱不堪,隨便踢他一腳就可以要他滾蛋了,連非洲野人也輕易趕走了英國人。但在香港,英國人卻從未受到真正的壓力,得意洋洋地一直接受港人的頂禮膜拜。奇怪,香港人不僅沒有反抗英國殖民者的英勇,反而把香港近30年來的經濟騰飛全部歸功于英人。
而實際上,在《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后的一百多年間,香港一直是英國對中國以至東南亞進行侵略的大本營。英國通過這條吸血管,每年從中國掠奪去難以計數(shù)的物質財富和勞力資源。香港由于地位重要、交通方便、港口設施不斷加強,又被英國政府宣布為自由港,因此,各國商人云集,很快就由原來只有兩千漁民的荒島,發(fā)展成為到十九世紀末已擁有幾十萬人口的東南亞重要商港,獲得了“東方巴黎”的稱號。當時英國社會上曾流行過“香港是英皇皇冠上的寶石”的說法,甚至認為“香港一旦喪失,倫敦必定破產”。事實上,香港的建設和繁榮,是占當?shù)厝丝诎俜种攀说木痈廴A人在英國殖民主義者壓迫下,鑿山填溝,餐風宿露,付出了辛勤勞動和無限血汗所取得的成果,這顆“皇冠上的寶石”是建筑在成千上萬中國勞苦人民的血肉和尸骨上的。
幾十年來的閉關自守政策和外國的禁運與制裁,令一個只有一千平方公里的小小香港,竟然控制了內地大部份貨物的中轉事業(yè)。有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怎可能不會創(chuàng)造經濟起飛的奇跡?試想如果沒有往返內地的貨物,單靠英國人,香港的經濟可以搞出什么花樣??箲?zhàn)之前,別說上海,香港連廣州都比不上!到了內地改革開放,又再一次為香港帶來機會了!中央政府率先容許香港廠家到內地發(fā)展,利用內地當時那超低的生產成本,為香港廠家?guī)碡S厚利潤和無比的競爭力。當時外國的廠家眼都紅了,可是苦無進入中國內地的辦法,于是投香港廠家,為香港帶來了不絕的外來投資。香港人再一次利用這個不平等的機遇,令自己無需努力就可以輕易賺到滾滾財源。
香港,這顆富饒的東方之珠,被英國統(tǒng)治了一百五十多年,作為香港人的太上皇,英國人騎在香港華人頭上作威作福了一百五十多年,香港那么富裕,英國人就好比老鼠掉進米缸里,不掠奪的壇滿缽滿才怪。那么,這一百五十多年里,英國人究竟從香港掠奪了多少財富呢?網絡上說起碼掠奪了兩香港的財富,有的糞青說得更離譜,說是掠奪了香港現(xiàn)有財富的十倍!港督麥理浩曾于1979年港府例會上重提一句流行的舊話:實際統(tǒng)治香港的是馬會、怡和、匯豐和港督府,排名分先后。這并非笑談。
知道回歸前的港英政府做了些什么嗎?帶不走的資源消耗掉、拿不走的錢花掉,啟動的包括新機場工程在內的橫跨97的幾大工程使得香港的經濟儲備消耗殆盡還負債累累。將要失去的殖民地翻風弄雨,以保障自己在撤退之后在當?shù)氐睦?。其手段層出不窮,與匯豐銀行一樣充滿“地方智慧”,分化當?shù)鼐㈦A層、挑釁種族矛盾、培植親英勢力,無所不用其極。面對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若非時任副總理的朱镕基下令中央財政動用外匯儲備緊急給特區(qū)政府下?lián)?540億元應急資金,從而支持時任特區(qū)政府財政司長的曾蔭權成功抵御國際炒家的沖擊,知道那場經濟危機給整個亞洲帶來什么嗎?沒有中央政府的支持,那場危機足以把香港打入上世紀80年代初的水平;知道什么是CEPA嗎?知道放開內地20多個城市赴港自由行旅游的意義嗎?知道有多少港人在內地工作嗎?知道被港人喻為生命線的“三趟快車”物質貨運專列跑了多少年嗎?知道文革和自然災害期間周恩來是如何確保快車的正常營運的嗎?
香港精神是一種刻苦耐勞、勤奮拼搏、開拓進取、靈活應變、自強不息的精神;是香港長盛不衰的力量之源,也是香港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多少老一代的香港人身無分文,白手起家,發(fā)揮聰明才智,歷經千辛萬苦,才創(chuàng)造了香港的輝煌業(yè)績。今天的香港,面臨新的創(chuàng)業(yè)挑戰(zhàn),正需要這種香港精神。但很可惜的是,筆者所觀察到的可以面對任何困難、最具有競爭力的這種精神正在逝去,這也是香港最讓人擔憂的地方。筆者通過當今香港社會的三個層面逐一分析,探求香港精神正在逝去的原因。
1.港府開拓應變精神較差。2008年10月31日溫家寶總理一方面呼吁港人要有信心面對金融海嘯,并提出將用五招協(xié)助香港;同時,他嚴厲批評港府,在金融危機中暴露出的金融監(jiān)管及經濟結構上存在的問題,需總結經驗,加以改善。
香港目前仍還以為單靠金融的發(fā)展就可以養(yǎng)活七百萬人,經濟比例失調。世界各國/地區(qū)的農業(yè)、工業(yè)(制造業(yè))和服務業(yè)的比重不同,服務業(yè)比重越大,經濟越發(fā)達,但也有所調配,不能畸重畸輕。香港自制造業(yè)北移后,偏重于金融業(yè)和物流業(yè)等服務業(yè)的發(fā)展,服務業(yè)的比重越來越高,已經超過九成。但服務業(yè)并不能吸納所有的就業(yè)人口。一旦服務業(yè)出問題,就業(yè)問題非常突出。
香港《東方日報》近日以措辭尖銳的社評批評稱,金融機構涌現(xiàn)裁員潮,除了反映金融海嘯破壞力驚人,亦證明港府過去賴以自夸的金融業(yè)根本不堪一擊。社評說,香港過去幾年的“金融好景”,只是“虛火一陣”,但港府卻將鏡花水月視作繁華實景,未為金融業(yè)長遠發(fā)展推出具體措施。雷曼迷你債券銷售手法的爭議,已反映港府在金融監(jiān)管方面巨大漏洞。而此次銀行裁員潮,更證明香港金融業(yè)發(fā)展至今尚未具備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堅實基礎。
特首曾蔭權早在《二〇〇七年至二〇〇八年施政報告:香港新方向》中,提到香港與內地融合問題,認為香港要有效應對全球化、必須在國家發(fā)展中找到合適的角色定位,香港在經濟上與內地融合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只是,港府似乎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行事卻永遠慢三拍。例如2008年宣布斥資2500億元的十大基建,至今也只落實了寥寥幾項而已。
香港貨運物流業(yè)協(xié)會副主席黃明同直言,珠三角的高速經濟發(fā)展早成定局,但香港政府卻一直沒有動作,坐以待斃。筆者認為香港未來必須緊緊依賴內地,此乃大勢所趨,但港府在主動配合內地、引導企業(yè)和市民、加強行政主導、決策遠慮等方面確實是不盡如人意。
2.港企后繼乏人展業(yè)艱難。香江資本故事主角中的“老富”變成了來自內地企業(yè)的“新貴”。內地資本力量所進軍的香港產業(yè)橫跨金融、傳媒、娛樂、消費等諸多領域。不少伴隨著香港市場走過動蕩、走過成長、走過繁榮與磨難、歷經數(shù)十年風雨與傳奇的家族企業(yè),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向市場告別。
家族企業(yè)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時的競爭力特別強,但發(fā)展到一定規(guī)模時,就會暴露出很多弱點,制約企業(yè)成長發(fā)展。其癥狀通常是管理層墨守成規(guī),繼承人缺少才能和動力,家族內部在公司利益上長期爭執(zhí),繼承危機亦是很多家族企業(yè)命運輪回中難以回避的章節(jié)。筆者所見所聞的更多是:哪個闊少或千金有哪些桃色新聞,在哪些地方尋歡作樂,又購置了哪些奢侈品。卻極少聽聞長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藍勝于藍的新香江故事。
港資企業(yè)有一個共同點——短線操作,小規(guī)模經營,做一年算一年,賺一筆是一筆,他們沒有給自己的企業(yè)和企業(yè)的員工做一個長久的規(guī)劃,管理理念落后,員工沒有歸宿感,也學不到太多的東西,員工把這種工作當做職業(yè)生涯的短暫過渡。且港資企業(yè)絕大部分是勞力密集型的,耗能大,依靠勞工的低薪水和長時間加班來獲得利潤,過于依靠傳統(tǒng)行業(yè)。鮮有涉足在知識型行業(yè)。
香港企業(yè)憑借其活力、資訊和地緣等優(yōu)勢按理應該走在新經濟的前列,但卻表現(xiàn)失望??磕7缕鸺业闹袊鴰状箝T戶網站:搜狐、網易、QQ、新浪均與香港企業(yè)毫不沾邊,難道香港連模仿的能力都沒有嗎?大家樂快餐早在珠海就有分店了,又為何遠遠未能與后來居上的真功夫比?更不用說與開創(chuàng)B2B的阿里巴巴、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服裝品牌連鎖的ITAT沾上邊了。究其原因,就是站不高,看不遠。
3.港人未能與時俱進。香港人以自己是香港人為豪,那無可厚非,但如果覺得自己僅僅是“香港人”,那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祖國大陸快速崛起、強調區(qū)域融合的歷史潮流面前,無疑是自困孤島和固步自封。恒隆集團主席陳啟宗提醒香港人,應更自強與“好自為之”,香港應盡快完成服務業(yè)形象和心態(tài)的轉換?!耙酝鶐资?,不會說英語吃很大虧;將來不會說普通話很難搞”。由于語言不通等因素而未能融入大中華文化的后果已經逐步顯現(xiàn)。
臺灣少女組合S.H.E的一首《中國話》形象地唱出了國語的重要性與日趨強大的影響力,港人大部分仍以英語和粵語為重,對主動學習國語和了解內地時政卻是仍放不下自詡的高貴身段,仍以為還能一招半式闖江湖。港人對CEPA、東盟、中國十大產業(yè)振興計劃等等了解多少呢?說近一點的,可能對香港自身的屈辱歷史也是模模糊糊。香港亞太研究所調查結果顯示:竟有55.9%的市民不知道《珠江三角洲地區(qū)改革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英國撤退前的其中一個定時炸彈就是擴大市民的民粹期望。所謂民粹期望就是在政治上提出拔苗助長、不切實際、不顧條件的民主訴求;在經濟上培育指望政府打救的伸手文化;在社會上形成反回歸建制的輿論。一旦經濟不景氣,上述輿論、文化和訴求就會越來越多,進而泛濫。長期在這種民粹期望氛圍底下成長的港人,私利壓倒一切,全局觀念較差,且喜歡跟風和隨波逐流,未能客觀剖析自己的優(yōu)缺點。
香港一學校在《認識自己——香港人的特征》有了很好的概括,老一輩港人的勤奮上進造就了香港的繁榮進步,但現(xiàn)港人的普遍心理是先敬羅衣后敬人,貪逸樂,好炫耀且重視身份象征,樂于尋找官能刺激及無聊消遣,物質欲望強烈,機會主義、夢想暴富,不愛看書等特征。香港亞太研究所調查發(fā)現(xiàn),面對金融海嘯,表示“積極面對”的受訪者僅有31.8%,市民的負面情緒再次浮現(xiàn),更多市民感到的是無奈卻又怨天尤人。
香港回歸之后,中國以前所未有的動力傾身投入全球化浪潮和市場化浪潮,并且在全球化的市場體系中贏得越來越多的話語權。在此進程中,回歸之前就已經是世界金融重鎮(zhèn)和內地對外開放最大中間站的香港,沒有任何理由在這樣一個十年衰敗和沉沒。無論是金融風暴、非典禽流感、還是本次的金融危機,香港都在祖國的關愛下挺過來了,但能否取得新的發(fā)展,關鍵還在于港人能否傳承和發(fā)揚光大刻苦耐勞、勤奮拼搏、開拓進取、靈活應變、自強不息的香港精神。應全球化的趨勢,香港一方面需要進一步與內地合作,在國家的支持和鼓勵下,繼續(xù)發(fā)揮“一國兩制”和“背靠祖國”的優(yōu)勢,為國家作出貢獻,為香港的進一步發(fā)展奠下更穩(wěn)固的基礎。另一方面,香港需要進一步開展與國際社會的聯(lián)系和交流,保持國際視野和國際都會的特色,努力建構一個既現(xiàn)代,又和諧繁榮的世界級國際都會??蓯鄣南愀郏覀兤谕皷|方之珠”再次耀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