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宏 齊大路 林 輝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體育部,福建福州350108)
太極柔力球運動是一改傳統(tǒng)硬性擊球方式,以弧形引化過程接觸球體并順勢將球拋出為主要技術特征,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新興體育運動項目。由于太極柔力球運動具有深厚文化內涵和哲理,融傳統(tǒng)(太極)運動方式與現代競技雙重特征于一體,集健身性、娛樂性、趣味性、競技性、表演性、適應性和活動方式多樣性于一身,深受大學生喜愛。本文對研究對象進行生理學指標的測試分析,通過問卷調查了解練習者對太極柔力球運動的看法,在此基礎上探討該項運動的發(fā)展?jié)摿?,以便進一步普及推廣此項運動。
隨機選取我校2008級太極柔力球選項班60名大學生組成實驗組。另有同年級公共體育課普通班的學生60名,他們選修內容不限,組成對照組。實驗組與對照組均為女生且身體健康,平均年齡20.5歲。
1.2.1 問卷調查法
對實驗組的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共發(fā)放問卷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100%,剔除無效問卷2份,實得有效問卷 58份,回收問卷有效率96.7%。該問卷的效度和信度得到專家學者的認可,符合統(tǒng)計學要求。
1.2.2 體育測量法
1)實驗程序及控制:對實驗組各項指標進行統(tǒng)一測試,然后進行18周的太極柔力球練習,每次練習60~80min,心率控制在120~140次/min,每周練習4次,在每天下午課外活動時間進行,并嚴格要求不得進行其它任何劇烈體育活動;2)測試指標:對實驗組18周前后及對照組實驗后的身高、體重、肺活量、臺階指數、握力、立定跳遠等指標進行測定。測試過程中全部使用由教育部權威部門認定的電子測試儀器。
實驗前,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各項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指標進行了測試,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身高、體重、肺活量、臺階試驗指數、握力及立定跳遠等項目上均無顯著差異 (P>0.05),說明這兩組學生在實驗前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處于同一層次,并無差異。
但是從表1中卻可以看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身高、體重、肺活量、臺階試驗指數、握力及立定跳遠等項目上出現了顯著差異 (P<0.05)。說明通過18周的體育鍛煉確實能提高學生的身體機能與身體素質,但因為采用了不同的鍛煉手段和運動項目,得出的教學效果也不相同,實驗組學生各項指標提高的程度大于對照組學生。這也正面說明了太極柔力球獨特的運動形式有著獨特的鍛煉效果。
表1 實驗后對照組與實驗組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的比較 (n=60)
表2顯示:實驗組在實驗后的指標測試數據均高于實驗前 (體重相反),且具有顯著差異,這再次證明了:通過18周的太極柔力球練習,學生的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指標均有大幅提高。
表2 實驗前后實驗組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的比較 (n=60)
大學女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及學業(yè)壓力的增大,靜的多動的少,體重因體脂的增加而逐漸增加,使體型發(fā)生變化。太極柔力球運動是一項全身運動,經常參加這項運動會感到出汗很快,很順暢,但并不感到疲勞。而且完成 “迎”、“引”、“拋” 的三個技術環(huán)節(jié)要求從入球到擊球的整個過程連貫、自然、流暢,宛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所以太極柔力球幾乎所有的動作都是在轉圓、走弧、旋圓中完成的,并利用慣性離心力將球順勢拋出,這樣加快了血液的流動和排汗過程,俗稱 “運動型桑拿浴”。
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肺活量和臺階指數顯著高于對照組及實驗前。太極柔力球運動可以加快運動后心率的恢復,反映了心臟對運動負荷的承受能力增強。另外,肺活量顯著上升,主要是在練習太極柔力球時,動作輕松自然,呼吸勻細、深長,肺換氣充分,呼吸肌運動柔和,使膈肌和其它呼吸肌得到了充分鍛煉,使呼吸器官得到充分的血液供應,增強了人體的血氧飽和度,增加了參加工作的肺泡數量,改善了肺的通氣功能,從而使呼吸系統(tǒng)的生理功能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和提高。
大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結締組織和脂肪增多,這些變化會導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表現為肌肉收縮速度變慢,肌肉收縮力量下降。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握力和立定跳遠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及實驗前。太極柔力球主要是上肢動作多,手部動作的細微變化豐富,拋接、旋轉、內旋、外旋動作是太極柔力球的主要特點。大量的手指部位靜力性力量練習,促使大學生手部屈肌力量明顯增加,尤其是女生平時鍛煉很少,手臂就此可以得到有效的鍛煉和加強。
另外,由于練習太極柔力球過程中,習練者雙腿經常處于彎曲緊張狀態(tài)和伸直放松狀態(tài)相互交替之中,致使大量股后肌群參與活動,小腿后側小肌肉群也協(xié)同參加,如弓腿動作,使肌肉收縮與放松交替進行,始終都能保持周身活動狀態(tài)和對肌肉的合理刺激及鍛煉,這樣增加了腿部肌肉力量。
從調查問卷結果來看,89.7%的大學生表示練習太極柔力球不僅能夠緩解自己的心理壓力,而且能產生愉快的心理感受,且有86.2%的大學生認為練習太極柔力球能夠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學生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和學業(yè)壓力越來越大,心理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而太極柔力球一改傳統(tǒng)硬性擊球方式,強調運動中的“反關節(jié)性”、“非自然性”、“非本能性”,恰恰能夠提高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的逆向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對培養(yǎng)現代創(chuàng)新型人才有著良好的推進作用[1]。
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有94.8~98.3%的大學生被太極柔力球運動獨特的方式所吸引,而且有88.8%的大學生表示喜歡該項運動。
分析原因:首先,太極柔力球運動摒棄了傳統(tǒng)硬性擊球方式,以 “弧形引化過程”觸接球并順勢將球拋出為主要技術特征,積極借鑒、汲取太極拳運動和武術運動中 “以柔克剛,剛柔相濟”的拳理拳技,以祖國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遺產為底蘊,奠定其自身的 “先引后發(fā)、引進合出、借力打力”的基本運動思想,太極柔力球的技術特點是從入球到擊球的整個過程連貫、自然、流暢,宛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其獨特的運動方式深深吸引著學生的興趣。
其次,我校為中醫(yī)藥院校的典型特點能夠吸引更多學生習練太極柔力球。因為中醫(yī)理論與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同理,中醫(yī)學是通過醫(yī)療手段調節(jié)機體內環(huán)境,達到防病治病,改善和提高人們健康水平的目的;而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是通過身體運動和調身、調息、調心,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提高機體適應環(huán)境、抵御疾病能力的目的。而且目前傳統(tǒng)保健體育的諸多內容已成為醫(yī)療體育、康復醫(yī)學的一項重要手段,兩者相互融合、異曲同工[2]。
太極柔力球運動既有套路表演、也有競技對抗,套路表演中又分為單人自選、雙人花樣、三人及多人自選、集體規(guī)定套路等;競技對抗中又分為單人、雙人、團體對抗以及同組游戲等形式,且各種形式均有全國統(tǒng)一的競賽規(guī)則[3]。學生既可以單人或多人隨著音樂手持球拍翩翩起舞,也可以三五成群自由娛樂,而且運動量完全由學生自己掌握,所以能極大滿足學生對練習方法的選擇,能夠適應不同類型、不同體質的學生有針對性地選擇練習方法。學習過音樂、舞蹈、武術等的學生可隨意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創(chuàng)造性編排柔力球套路動作;身體靈巧性較差的學生進行太極柔力球練習,可以提高身體的協(xié)調性和靈敏性使身體得到協(xié)調發(fā)展;體質較差的學生練習太極柔力球,使用特制的柔力球拍可引入手部穴位的按摩和磁療,在打球的同時起到保健的作用,對促進身體健康有獨到的功效。
[1]黃興平,等.在高校開設太極柔力球課程教學效果的實驗性研究 [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1):348~349
[2]翟立武.高等中醫(yī)藥院校傳統(tǒng)保健體育教學改革特色 [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30(3):93~94
[3]白榕.太極柔力球 [M].山西:山西農業(yè)大學期刊社,200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