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國
(甘肅省農(nóng)墾農(nóng)業(yè)研究院,甘肅 武威 733006)
目前國內(nèi)特用玉米發(fā)展迅速,需求也進一步增長。武威地區(qū)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光熱資源豐富,發(fā)展特用玉米已成必然,特用玉米在武威地區(qū)種植雖然只有十來年的歷史,但是發(fā)展迅速,上規(guī)模,已形成產(chǎn)供銷一條龍,其產(chǎn)品已銷往全國各地,特別是在甜玉米、糯玉米、鮮食玉米和加工型玉米方面發(fā)展迅速;但隨著年限和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加,各種病蟲害也隨之而來,如大斑病的流行年份,可因病減產(chǎn)15%~30%,重病田減產(chǎn)50%以上;玉米螟的危害,通常使玉米減產(chǎn)10%左右,嚴重年份減產(chǎn)30%左右。危害玉米的病蟲害種類很多,主要病害有銹病、黑粉病、絲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和病毒病等;主要蟲害有玉米螟、蚜蟲、蠐螬、地老虎、黏蟲、紅蜘蛛等。對于特用玉米來說,特別是鮮食品種,病蟲害直接影響著其品質和口感,同時在防治上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既要不影響品質,又要控制病蟲的為害。為此我們對武威地區(qū)特用玉米的主要病蟲害發(fā)生及防治進行歸納。
癥狀:病害可以發(fā)生在玉米植株地上部的任何部位,以葉片發(fā)病最為嚴重。初期在葉片上出現(xiàn)黃色至橙黃色突起的小膿包狀病斑,后期瘡斑表皮破裂,散出黃色至黃褐色粉狀物即是孢子堆,嚴重時瘡斑遍布全葉,散發(fā)銹色粉狀物,至葉子生長受阻。植株生長后期,在病斑上逐漸形成黑色突起,破裂后散出黑色粉狀物,為病菌的冬孢子。在武威地區(qū)近年來玉米銹病發(fā)生較為嚴重,幾乎所有種植區(qū)和品種上都發(fā)生,一般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平川井泉灌區(qū)玉米制種田首先發(fā)生,迅速蔓延后于6月下旬進入盛發(fā)期;平川井灌區(qū)大田玉米發(fā)病依品種抗性不同分別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始發(fā),8月上、中旬達到盛發(fā)。沿山冷涼灌區(qū)發(fā)生較遲,普遍在7 月下旬始發(fā),病情發(fā)展較慢,基本不造成損失。病害嚴重時,葉片上因布滿銹色病斑而影響植株光合作用及代謝,導致減產(chǎn)10%~30%。
防治:可在發(fā)病初期選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硫磺懸浮劑300倍,也可用12.5%禾果利可濕粉1000倍液進行防治。
玉米黑粉病屬擔子菌亞門,玉蜀黍黑粉菌。其傳播是孢子借風雨及昆蟲傳播,高溫干旱或氮肥過多易發(fā)病。
癥狀:又稱玉米瘤黑病,各個生長期均可發(fā)生,尤其以抽穗期表現(xiàn)明顯,被害的部位生出大小不一的瘤狀物,初期病瘤外包一層白色薄膜,后變灰色,瘤內(nèi)含水豐富,干裂后散發(fā)出黑色的粉狀物,即病原菌孢子,葉子上易產(chǎn)生豆粒大小的瘤狀物。雄穗上產(chǎn)生囊狀物癭瘤,其它部位則形成大型瘤狀物。
防治:重病田實行2~3年的輪作。田間出現(xiàn)病瘤后,及時摘除清理深埋,適時深耕以減少病源。藥劑可選用25%施保克乳油53~66.7ml/667m2(有效成分13.25~16.7g) 1500倍噴霧,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70%納斯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0倍噴霧。
玉米絲黑病是苗期從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統(tǒng)性侵染病害,一旦發(fā)病通常全株絕收。因此,該病的危害相當嚴重。俗稱“烏米”或“灰包”。
癥狀:主要表現(xiàn)在抽雄后。危害玉米的雄穗和雌穗。受害株有的矮化、有的多蘗、有的簇生。雄穗花器全部或局部變形,形成病瘤,外被白膜,里面是結塊的黑粉,即厚垣孢子。除苞葉外,雌穗全部變成一團黑粉,內(nèi)有很多亂絲狀的殘留寄生組織。一株發(fā)病,全部果穗均感病。一年只有一次侵染,無再侵染產(chǎn)生。一般土壤溫度較低并且比較干燥時,玉米出苗遲緩,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機會,發(fā)病率高,有利于絲黑穗病的流行。因此,在冷涼地區(qū),絲黑穗病發(fā)生就重。
防治:一是主要進行種子消毒處理,2.5%或10%適樂時懸浮種衣劑(有效成分:氟咯菌腈) 1000倍拌種,25%的粉銹寧或羥銹寧,按0.3%劑量拌種,也可用25%施??巳橛?500倍浸種。二是選用抗病品種。三是輪作倒茬。
癥狀:玉米大斑病的典型證狀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擴展成為長棱形大斑,嚴重的長達10~30cm以上,有時幾個病斑連在一起,形成不規(guī)則形大斑。病斑最初水浸狀,很快變?yōu)榍嗫萆?,最后變?yōu)楹谏範钗?,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玉米小斑病的癥狀特點是病斑小,一般長不超過1cm,寬只限在兩個葉脈之間,近橢圓形,病斑邊緣色澤較深,為赤褐色。此外,病斑的數(shù)量一般比較多。一般情況下小斑病在夏玉米種植區(qū)較嚴重,而大斑病則在春玉米區(qū)較嚴重。降雨量大、濕度高,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防治:選用40%克瘟散乳劑8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000~1500倍液進行葉面噴霧。視情況間隔7~10d再次噴藥防治。
玉米青枯病屬鞭毛菌亞門真菌,玉米腐霉病菌。主要發(fā)生在灌漿末期,是一種暴發(fā)性的、毀滅性的病害,易造成嚴重的產(chǎn)量損失。
癥狀:玉米灌漿末期常表現(xiàn)為突然青枯萎蔫,整株葉片呈水燙狀青枯;果穗下垂,苞葉枯死;莖基部初為水浸狀,后逐漸變?yōu)榈稚?,手捏有空心感,常遇風倒伏。剖開莖基部,可見髓部變褐色,發(fā)病后期有鐮刀菌伴生。灌漿至乳熟期的大雨,對病害的發(fā)生有重要影響,土壤中的含水量高是青枯病發(fā)生的重要條件。
防治:53%金雷多米爾1000倍液灌根。 栽培措施上應注意排水。
玉米病毒病主要有玉米矮花葉病和玉米粗縮病。
癥狀:玉米矮花葉病又稱花葉條紋病,在整個玉米生育期都能感病。苗期先自心葉基部出現(xiàn)退綠條點狀花葉,逐漸擴展到全葉,葉脈保持綠色而葉肉組織失綠變黃,形成明顯的黃綠相間條紋癥狀。重病株不能抽雄結穗或提前枯死。玉米粗縮病的典型癥狀是植株矮化,被侵染的玉米呈暗綠色,葉肉粗厚僵直,有時心葉卷在一起,由于基部繼續(xù)生長而呈弓狀彎曲。葉背面、葉鞘和苞葉的葉脈上發(fā)生隆起的短條紋,起初呈灰綠色,后期呈灰褐色,病株高度往往不到健株的一半,不能抽雄結穗。
防治:由于玉米病毒病主要是通過傳毒昆蟲傳播的,玉米矮花葉病可以汁液摩擦接種,主要由蚜蟲傳播;玉米粗縮病毒主要由灰飛虱傳播。所以防治上除選用抗、耐病品種外,主要是通過防蟲來控制病害的傳播,把蚜蟲和灰飛虱消滅在遷飛至玉米田之前。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20g對水50~75kg噴霧,也可用菊酯類的殺蟲劑交替使用。
玉米螟又名玉米鉆心蟲,是世界性玉米害蟲。玉米螟是雜食性害蟲,寄主范圍廣,主要危害的作物是玉米、高粱、粟等。是玉米田的主要害蟲,常在幼嫩莖葉處鉆入咬食,破壞莖葉組織,使養(yǎng)分和水分不能輸送,影響玉米生長,抽穗后鉆進雌穗為害。
癥狀:玉米螟幼蟲是鉆蛀性害蟲,造成的典型癥狀是心葉被蛀穿后,展開的玉米葉出現(xiàn)整齊的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蟲就鉆入雄花危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斷。雌穗出現(xiàn)以后,幼蟲即轉移到雌穗取食花絲和嫩苞葉,蛀入穗軸或食害幼嫩的籽粒。幼蟲有時也由莖稈和葉鞘間蛀入莖部,使莖稈易折。受害植株籽粒不飽滿,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無籽粒,造成嚴重減產(chǎn)。玉米螟適于高溫高濕條件下生長發(fā)育,主要發(fā)生在6~9月。
防治:一是心葉期防治,通常在大嗽口期進行防治。在心葉末期被玉米螟蛀食的花葉率達10%,或夏秋玉米的吐絲期,蟲穗率達5%時,應進行防治。防治方法有顆粒劑和藥液灌注。用3%辛硫磷顆粒劑、3%呋喃丹顆粒劑2kg/667m2對5倍細砂,制成毒砂,撒在玉米心葉。藥液灌注法可用80%敵敵畏乳油,稀釋成2500~3000倍液,每株玉米灌10~15ml,防治效果可達85%以上,同時對玉米薊馬有兼治效果。二是生物防治,玉米螟的天敵種類很多,對玉米螟抑制作用較大的是赤眼蜂。赤眼蜂在消滅玉米螟方面有很顯著的作用。在玉米螟產(chǎn)卵的始期、盛期、末期分別放蜂,每667m2放蜂2萬只左右。另外利用微生物農(nóng)藥殺螟桿菌、白僵菌等。三是越冬期防治,玉米螟幼蟲絕大多數(shù)在玉米稈和穗軸中越冬,翌春在其中化蛹。4月底以前應把玉米稈、穗軸作為燃料燒完,可減少越冬蟲口基數(shù)。
癥狀:蚜蟲以成蟲在葉背和嫩莖上吸取汁液,受害植株葉片卷縮、萎蔫,甚至枯死。蚜蟲的繁殖與一般害蟲不同,具有孤雌生殖和兩性生殖交替繁殖的特性,所以它的生活史比較復雜,世代重疊現(xiàn)象比較普遍,蟲口密度大,危害時間又長,對玉米造成的損失也較為嚴重。
防治:一是化學藥劑,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20g對水50~75kg噴霧,10%撲虱靈乳油1000倍液,20%吡蟲啉乳油2000倍液進行葉面噴霧。二是利用天敵,玉米蚜蟲的天敵主要有蚜繭蜂。
癥狀:蠐螬是金龜子的幼蟲,主要在苗期為害,食性雜,咬斷植物幼苗、根莖,使幼苗枯黃而死。成蟲為雜食性害蟲,主要在中后期咬食雌穗,食量大,為害重。
防治:主要進行土壤處理,用20%辛硫磷乳油、抖克(10%氟鈴·毒死蜱)2000倍或敵百蟲800倍灌根。對成蟲的防治比較困難,可人工捕殺。
地老虎又叫切根蟲。它的種類較多,常發(fā)生危害的有小地老虎和黃地老虎。
癥狀:地老虎一般以第一代幼蟲危害嚴重,各齡幼蟲的生活和危害習性不同。一、二齡幼蟲晝夜活動,啃食嫩葉或根莖;三齡后白天躲在土壤中,夜出活動危害,咬斷幼苗基部嫩莖,造成缺苗;四齡后幼蟲抗藥性大大增強,因此,藥劑防治應把幼蟲消滅在三齡以前。秋季多雨有利于兩種地老虎的發(fā)生。
防治:地老虎的防治,必須采取誘蛾、除草、藥劑、人工防治相結合的措施。一是誘殺成蟲,利用黑光燈和糖醋液誘殺成蟲,可大量減少第一代幼蟲的數(shù)量。二是清除雜草,清除雜草可有效地壓低蟲口基數(shù)。雜草是成蟲產(chǎn)卵的主要場所,也是幼蟲轉移到玉米幼苗上的重要途徑。在玉米出苗前徹底鏟除雜草,并及時移出田外。三是藥劑防治,出苗后經(jīng)定點調(diào)查,平均每平方米有蟲口密度達到0.5頭時進行防治。選用包衣種或用藥劑拌種,可用呋喃丹種衣劑拌種,按玉米種子重量1%拌種。也可用50%辛硫磷乳劑按種子量的0.1%進行拌種。還可施毒土,用3%呋喃丹顆粒劑用量1.5kg/667m2撒施。還可用毒餌誘殺,對4齡以上幼蟲用毒餌誘殺效果較好。將90%敵百蟲500g用熱水化開,加清水5kg左右,噴在炒香的油渣上攪拌均勻即成。用毒餌4~5kg/667m2,于傍晚撒施。
黏蟲是一種暴發(fā)性的害蟲。俗稱行軍蟲、夜盜蟲。
癥狀:幼蟲食葉,大發(fā)生可將作物葉片食光,幼蟲有群聚性、雜食性、暴食性,成蟲有遷飛性、。低齡幼蟲多隱藏在作物心葉或葉鞘中晝夜取食,食量小,啃食葉肉殘留表皮,造成半透明的小天窗。五、六齡幼蟲為暴食階段、蠶食葉片,啃食穗軸。成蟲潛伏在草叢和田間,夜里活動產(chǎn)卵,孵化后幼蟲多聚集在玉米心葉、葉背等,幼蟲受驚即吐絲下垂或卷縮落地假死。對農(nóng)藥的抵抗力隨蟲齡的增加而增加。
防治:一是誘殺成蟲,可用糖、醋、酒+敵百蟲盆誘殺成蟲,或草把引誘成蟲來產(chǎn)卵,或用黑光燈誘殺成蟲。二是化學防治,玉米地苗期百株蟲口密度20~30頭,生長中后期百株蟲口50~100頭,可進行藥劑防治。10%抖克1000倍液、千蟲克(0.1%阿維·100億蘇云金桿菌活芽孢/)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20%速滅殺丁乳油1000倍液防治。三是利用天敵進行生物控制,天敵對黏蟲發(fā)生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黏蟲的主要天敵有:寄生蠅、寄生蜂、線蟲、螞蟻、步行甲、紅蜘蛛、花蜘蛛及一些菌類。
癥狀:紅蜘蛛一般在抽穗之后開始危害玉米,發(fā)生早的年份,在玉米6片葉時即開始危害。紅蜘蛛刺吸作物葉片組織養(yǎng)分,使被害葉片呈現(xiàn)密集細小的黃白色斑點,以后逐漸退綠變黃,最后干枯死亡。被害玉米籽粒秕瘦,造成減產(chǎn)。
防治:一是消滅越冬成蟲,早春和秋后灌水,可以消滅大量的越冬紅蜘蛛。減少來年蟲口基數(shù)。二是藥劑防治,用40%樂果乳劑和20%三氯殺螨醇混合液(1∶1)1000~1500倍,效果較好。三是利用天敵:玉米紅蜘蛛的天敵有深點食螨瓢蟲、食螨薊馬、草蛉等。
總之在特用玉米的病蟲害防治上要遵循“綜合防治,預防為主”的植保方針。一是要實行輪作倒茬,避免連作。清潔田園,減少初侵染源。二是要選用抗逆性強的品種。三是廣泛采用種子包衣技術。四是合理利用生物防治。五是農(nóng)業(yè)防治,不要偏施氮肥,而要增施磷、鉀肥,結合玉米增產(chǎn)技術措施,培育壯苗,提高植株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