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近三十年來張元濟研究述評

      2010-04-03 09:50:51喻永慶
      關鍵詞:張元濟商務印書館思想

      喻永慶

      (華中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武漢 430079)

      近三十年來張元濟研究述評

      喻永慶

      (華中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武漢 430079)

      1980年以來,隨著張元濟個人著述及研究資料的整理和出版,學術界興起了張元濟研究的熱潮,這些研究涉及張元濟與同時代人物的比較、張元濟與古籍的保存和整理、張元濟與早期政治活動、張元濟與近代教育、張元濟與近代出版、張元濟與近代文化等方面。當前的張元濟研究雖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有繼續(xù)深入的空間,如:加強張元濟資料的搜集、整理和出版;深化張元濟與其他人物的比較或聯(lián)合研究;重視以張元濟為中心的近代出版人群體研究;發(fā)掘張元濟與近代報刊雜志發(fā)展的研究。

      近三十年來;張元濟;研究述評

      張元濟(1867~1959)是中國近代文化教育出版領域舉足輕重的人物,他不僅是一位出版業(yè)巨擘,同時也是著名的文獻學家和教育家,他對近代中國的出版、文化、教育、圖書館事業(yè)均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張元濟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可以說是起步較晚,但近三十年來,許多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剖析他的思想及行為,對其實踐活動和歷史功績予以評說,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認真梳理并客觀分析近三十年來張元濟研究的成果,對于推動張元濟研究走向深入無疑具有積極意義。本文擬對張元濟研究的有關成果作一扼要回顧與評述,并提出展望以期促進這一研究的深入。

      一、有關張元濟的資料整理與研究著作

      1.張元濟研究的資料整理

      資料整理是張元濟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張氏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詩文、日記、書札等各類著述,這是研究張元濟本人的思想和中國近代出版、文化、教育等方面極有參考價值的文獻。盡管張元濟在世時,就已刊行了部分著述,但大規(guī)模的資料整理與出版還是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兩本張元濟的資料,一本是張人鳳編的《張元濟日記》,此書河北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重印;一本是商務印書館編的《張元濟書札》,1997年出版了增訂本。隨后,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張元濟傅增湘論書尺牘》(1983)、《張元濟詩文》(1986)、《張元濟年譜》(1991)、《張元濟古籍書目序跋匯編》(2002)。此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張樹年編《張元濟友朋書禮》、香港商務印書館1992年出版張樹年、張人鳳編《張元濟蔡元培來往書信集》、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出版張人鳳編著《張菊生先生年譜》。在前一階段資料整理的基礎上,商務印書館于2007年對張元濟的詩文、日記、書札進行了增補,將陸續(xù)出版《張元濟全集》(10卷)。《張元濟全集》主要由張人鳳收集、整理,并按體裁分類編輯,從目前已經(jīng)收集到的稿件實際情況看,有書信、日記、詩、文四類,現(xiàn)已出版書信3卷。[1]

      2.有關張元濟研究的著作和紀念文集

      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張元濟個人資料的整理與出版,學術界對其關注日益增多,一批有關張元濟研究的專著應運而生,這標志著張元濟研究邁入到一個新的階段。這些著作中,既有對張元濟進行整體評述的傳記,如汪家熔著《大變動時代的建設者——張元濟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王英編著《一代名人張元濟》(濟南出版社1992年版)、吳方著《仁智的山水——張元濟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臺灣業(yè)強出版社1995年版)、陳建明著《智民之夢——張元濟傳》(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柳和城著《張元濟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張榮華著《張元濟評傳》(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張樹年著《我的父親張元濟》(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張人鳳著《智民之師——張元濟》(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李西寧著《人淡如菊——張元濟》(山東畫報出版社1998年版、香港中華書局1999年版)、周武著《張元濟:書卷人生》(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汪凌著《張元濟——書卷中歲月悠長》(河南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又有突出張元濟出版家身份的研究著作,如王紹曾著《近代出版家張元濟》(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1995年增補本)、(新西蘭)葉宋曼瑛著英文版《The life and time of Zhang Yuanji,1867~1959:from Qing reformer to twentiethcentury publisher》(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香港商務印書館1992年出版中文版)、董進泉與陳夢熊著《現(xiàn)代出版楷模張元濟》(時代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張學繼著《出版巨擘——張元濟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另有一些關于張元濟的紀念和研究文集,如浙江省海鹽縣政協(xié)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的《張元濟軼事專輯》(共 2冊,分別出版于1990年和1992年)、《紀念出版家張元濟先生誕辰130周年文集》(1998)、海鹽縣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與張元濟圖書館編的《出版大家張元濟——張元濟研究論文集》(學林出版社2006版)以及張人鳳著《張元濟研究文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版)。

      二、張元濟研究的主要論題及觀點

      通過前面簡單的勾勒,我們大致可看出近三十年來張元濟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本文擇其重要論題,分類評述如下。

      1.張元濟與同時代人物的比較研究

      商務印書館能在近代發(fā)揮重要的影響力,得益于群才的協(xié)助。張元濟在主持商務印書館的過程中,不僅同出版界同仁保持良好的關系,而且也與眾多文化界人士有著很深的交往。在有關張元濟的研究論著中,人物的比較研究占有較大的比例。

      (1)張元濟與出版界同仁

      近年來,學者關注較多的是他與王云五的比較研究。二人都是中國近代著名出版家,且先后任商務印書館總經(jīng)理的職位。作為商務印書館兩代“船長”,由于歷史和意識形態(tài)的原因,二人關系一直被人們忽視,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才引起學界的關注。王建輝在其專著中,用一個章節(jié)的篇幅,著重分析王云五和張元濟的交誼、二人在為人處事等方面的相同點以及抗戰(zhàn)后分道揚鑣的原因,從政治態(tài)度、文化精神、出版理念和方針、經(jīng)營策略四個方面探討二者的“和而不同”。[2]郭太風以戰(zhàn)后張元濟和王云五的函電為主要線索,以翔實的史料,對二者關系破裂的原因和經(jīng)過進行了探討,認為“在如何規(guī)復商務事業(yè),尤其在人事安排上,兩人發(fā)生了矛盾,最后因選擇不同政治道路而分道揚鑣”。[3]

      張元濟和陸費逵分別是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的掌門人,畢生都致力于文化出版業(yè),使得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成為近代中國兩大出版巨擘,為中國近代出版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趙天才從“傳統(tǒng)知識分子在現(xiàn)代境域”這一視角,概述了二人在亂世中人生道路選擇,分析他們相同的教育、文化救國的出版理念,認為“他們在20世紀上半葉的出版活動,蘊涵著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縮影。”[4]此外,一些學者對張元濟與鄒韜奮、鄭振鐸等人也有研究。(1)

      (2)張元濟與友朋

      張元濟一生與眾多的文壇大師、學術巨子有著很深的交往。這些人中,首先應該提到的是蔡元培,兩人同為清末進士,年齡相仿,經(jīng)歷相似。高平叔撰文探討了張元濟和蔡元培長達五十多年的真摯友情,并通過二人的書信分析他們在中國近代教育和文化方面的親密合作與貢獻。[5]陳原通過對二人在傳播西學的宗旨、核心、原則等方面進行的比較分析,認為“張元濟和蔡元培一樣,是清末民初傳播西學的樞紐人物”。[6]此外,王素潔對二人的關系也有文論述。[7]

      胡適是又一位為中國的文化、教育和出版作出了不朽貢獻的文化名人。柳和城從張、胡二人來往的書札探討了他們早期在教育救國思想上相得益彰、學術研究相互砥礪,生活上相互關照的亦師亦友的關系,認為“張元濟是胡適老輩朋友里重要的一位,胡適則是張元濟所敬重的晚輩學者之一”。[8]謝慧從知識結構、處世觀念、文化理念三個方面分析了張元濟和胡適都是完全不同的兩代人,但是兩人作為新舊兩代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從學術取向、品格修養(yǎng)到政治理念方面又有許多相近之處。認為胡適與張元濟之間的關系“反映了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社會的巨大變化中的契合和銜接,也是中國士人精神延續(xù)和傳遞的例證。”[9]

      對張元濟與嚴復的比較研究,學界也多有關注。張榮華從《外交報》上二人交鋒的文章入手,分析他們在教育宗旨、語言文字和中西文化關系諸方面的分歧,較為客觀的評價了二者的觀點,認為他們的“這些分歧典型地反映了近代兩種類型的知識分子的思想差異,昭示出中國近代文化發(fā)展進程中兩種不同的精神方向”。[10]另外,有關張元濟與羅家倫、傅斯年等的研究也都各有創(chuàng)獲。(2)

      2.張元濟與早期政治運動

      維新變法至辛亥革命時期,張元濟的人生軌跡發(fā)生了重大轉(zhuǎn)折。首先是他以積極與務實的態(tài)度投身維新變法運動,戊戌政變后被逐出政治舞臺。盡管此時他對政治已經(jīng)是心灰意冷,但他并沒有走傳統(tǒng)士大夫“窮則獨善其身”的道路,而是以現(xiàn)代士紳的身份參與政治和社會的改革。

      對于張元濟與維新變法,研究者主要通過他上書光緒皇帝的兩份奏折,探討他此時的思想變化和對以后從事出版的影響。賈平安分析維新變法時期張元濟上書光緒皇帝的奏折,探討張元濟在政治制度思想、經(jīng)濟思想、教育思想和人事改革思想,認為“張元濟以極大的愛國熱情投身于戊戌變法運動,形成了戊戌變法維新思想,雖然他的思想是初步的、一般的,但閃光的思想火花已彪炳史冊,并對他以后從事的文化教育出版事業(yè)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盵11]趙春祥則從張元濟的《上光緒奏折》考察他早期的民主思想,分析張元濟早期民主思想的形成、特色和裂變,探討張氏如何完成了“宜傳西學,啟迪民智”民主思想的轉(zhuǎn)變過程。[12]但文章階級分析色彩過濃,對張元濟的一些評價有失偏頗。

      承載和王恩重對張元濟在清末立憲運動中的有關活動進行研究,探討了張元濟的思想淵源及其局限性,認為“他以挽救國運為前提,要求改變腐敗的政治,建立強盛的國家,培養(yǎng)合格的國民這些都是完全正確的。但他寄希望于封建政府的自我調(diào)整,以期社會按部就班地循著這種調(diào)整而發(fā)展,以此抵消暴力革命,這又使他在推翻滿清統(tǒng)治的時代潮流中不得不處于一種兩難的境地?!盵13]王逍對張元濟在清末新政時期鐵路商辦的活動進行考察,認為張元濟不僅順乎時代潮流力促商辦浙江鐵路公司之誕生,而且在“拒外債、保商辦”的浙路風潮中充當了急流勇士,在浙路商辦實踐中亦功不可沒。[14]

      張元濟經(jīng)歷這幾次政治運動后,思想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正如張人鳳所述:這一時期他的人生軌跡形成了三條不同的曲線。一條是他的政治熱情逐漸消退,直到絕跡仕途,遠離政治活動;一條是開創(chuàng)出了商務印書館蓬勃發(fā)展的局面;一條是發(fā)展教育,啟迪民智,進而提高國民素質(zhì),最終完成強國富民的愿望。“這三條交織著的曲線,勾勒出張元濟在清末十余年間,由官到民,從儒到商,走知識與市場經(jīng)濟相結合道路的人生大轉(zhuǎn)折過程?!盵15]

      3.張元濟與古籍整理和保存

      張元濟不僅是有遠見、有魄力的出版家,同時又是著名的文獻學家。從張元濟主持商務編輯工作之日起,他就十分重視古籍的搜購、整理和出版。他說:“自咸同以來,神州幾經(jīng)多故,舊籍日就淪亡,蓋求書之難,國學之微,未有甚于此者”。[16]正是這種對“國學”衰微和舊籍淪亡的危機感迫使他孜孜不倦地從事古籍搜集、整理和出版。張舜徽在《中國文獻學》第十編《近代學者整理文獻最有貢獻的人》中曾將張元濟與羅振玉并列為近代整理文獻最有貢獻的兩位學者。并對張元濟收集、整理、影印文獻和校史的貢獻作了評述,認為張元濟的一生“是為文化事業(yè)奮斗的一生,是勤勤懇懇盡忠于整理古籍,至老忘疲的一生”,他“對于發(fā)揚我國文化,展開研究風氣,貢獻至為巨大,影響至為深遠”。[17]

      在張元濟的古籍整理業(yè)績中,《百衲本二十四史》和《寶禮堂宋本書錄》得到了學者的較多關注。王紹曾認為“《衲史??庇洝肥且徊扛哔|(zhì)量的全史校勘記,是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以后惟一的校勘全史的巨著。由于張元濟先生見到的宋元舊本,遠比王、錢為多,而且是以本校本的完整記錄,較偏重理校的王、錢有著更高的版本價值和校勘價值”。[18]同時,一些學者對張元濟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提出了批評,認為“《百衲本二十四史》的佞宋毛病之深”的弊端,[19]王紹曾撰文予以回應,并從自己整理《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記》的過程中,探討張元濟在對不同版本定異文是非的標準,認為張元濟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是“集宋元舊本與武英殿本及其他參校本之長于一身的整理本,自成系統(tǒng),既保留了宋元明舊本的原貌,又有別于原有宋元明舊本,這是名副其實的百衲本”,是“??睂W史上的創(chuàng)舉,是版本史上的重大貢獻?!盵20]

      在《寶禮堂宋本書錄》的作者歸屬上,學界一直存在爭論。杜澤遜在論文中探討他與潘宗周的關系,并通過鄭振鐸與《張元濟年譜》的記載考證《書錄》從撰寫到出版均由張元濟一手承辦,最后對《書錄》在版本目錄學的地位予以評價,認為“無論就體例,還是就考訂來衡量,《書錄》都是堪稱善本的書目,足以反映張氏在版本目錄學上的地位”。[21]陳廣勝則從《書錄》中有關藏書的序錄寫作口吻著手,探討《書錄》的真正歸屬,認為《書錄》的作者不是張元濟,而是潘宗周。[22]柳和城對此給予了回應,他從張元濟該時期日記中的記載、致粵友汪兆鏞的書信和《書錄》中的內(nèi)容三個方面探討了《書錄》的作者,認為只能出于張元濟之手。[23]

      此外,在張元濟與藏書研究方面,張喜梅主要研究張元濟對地方志的收藏,分析了張元濟的求書四法,即“求之坊肆、丐之藏家、近走兩京、遠馳域外”,并總結了張元濟在地方志的收集和保存上所做的貢獻。[24]劉應梅也對張元濟的搜集、整理、編輯出版地方文獻工作給予了關注,并對其在鄉(xiāng)邑文獻、家譜等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給予了評說。[25]

      4.張元濟與近代教育

      張元濟昌明教育的一生,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為維新變法和南洋公學時期,其興學的重心是辦學堂,育人才,在此階段,他的教育思想得以形成;后期為商務印書館時期,其重心是傳播新學,浚淪民智。賈平安對張元濟在維新時期創(chuàng)辦的通藝學堂進行了研究,考察學堂的辦學宗旨、辦學模式、辦學特色、學生出路等方面,探討他與維新派在教育方面的不同之處以及所辦學堂的歷史功績。[26]鄒振環(huán)對張元濟在興辦通藝學堂時期的人才思想進行考察,探討了張元濟在維新運動時期的“人才救國論”思想,進而認為“在維新變法中,張元濟是一個溫和派,他堅信改革應該從育才興學入手,認為只有培養(yǎng)出一批具有近代西方新思想和專業(yè)知識的人才,才能比較穩(wěn)固地推動中國漸進的制度改革和政治革新”。[27]仲玉英主要對張元濟在商務印書館編輯新式教科書、編訂教學工具書以及廣泛印行西方學術著作等教育活動進行了研究,探討張元濟從“英才教育”到“國民教育”轉(zhuǎn)變過程。并高度評價張元濟在這一時期對教育界的貢獻,認為“他從事的是推動人的近代化的事業(yè)”。[28]此外,賈平安、王素潔、仲玉英都對張元濟的教育救國思想進行了研究。(3)肖永壽、張石紅對張元濟創(chuàng)辦的商務印書館函授學校進行考察。(4)張樹年、劉文榮對張元濟關心家鄉(xiāng)教育的一些活動進行了研究。(5)

      5.張元濟與近代出版

      張元濟自1902年加入商務印書館起,在出版領域勤勤懇懇工作幾十年,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奉獻給了我國的出版事業(yè),為商務印書館的發(fā)展乃至中國近代的出版事業(yè)作出巨大的貢獻,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出版家。這方面,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張元濟的出版人才觀、經(jīng)營管理觀、編輯思想等方面。

      王蕾和陳江都對張元濟出版人才思想進行了探討,王蕾從張元濟慧眼識人、善于用人、致力出人三個方面入手,解讀了張元濟在用人上有魄力、有遠見,唯才是舉,只求于公司發(fā)展有利,不為人言所動的用人思想。[29]鄭學益對張元濟“以扶助教育為己任”經(jīng)營方針下的一些具體的經(jīng)營管理措施進行了研究,概括了他的出版經(jīng)營宗旨:“強調(diào)出版物的社會效益,反對出版經(jīng)營者的商人化和出版物的完全商品化”。[30]對于張元濟的編輯思想,榮遠研究張元濟“適應變化、不斷創(chuàng)新;悉心研究、遵循規(guī)律;網(wǎng)羅人才、集思廣益;兼容并蓄、啟迪民智”的新式教科書編輯思想。[31]此外,李艷、孫魯燕也撰文對張元濟的編輯思想進行了研究。(6)

      6.張元濟與近代文化

      張元濟與中國近代文化,本文已有所介紹,下面只就張元濟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作一些探討。張元濟盡管不是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但他以出版的實際活動支持新文化運動,對新文化運動思想的傳播影響至深。周武對張元濟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之間的特殊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探討張元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對商務印書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雜志風格、人事、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認為張元濟“一貫主張和平的穩(wěn)健的漸進改良,但他從來都不是一個守舊派,從戊戌到辛亥到“五.四”,他始終立足于民間,致力于文化和社會轉(zhuǎn)型的基礎性工作,特別是教育的改良,希望通過漸進改良的途徑實現(xiàn)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化?!盵32]葉宋曼瑛探討一位舊式的學者在新文化運動中的作用。認為張元濟具有“非同尋常的開明思想和愛國主義精神。他的年齡和所受過的儒家教育,并沒有使他變得保守,他的愛國熱忱使他既具有遠見卓識而又靈活變通。正是這樣一個人把握著商務的方向舵。他帶領商務又一次投入歷史的洪流,使它隨著時代一同前進,而不是成為阻礙歷史前進的礁石。”[33]此外,張元濟在中日文化交流上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34]

      三、張元濟研究的反思與展望

      近三十年來,張元濟研究成為一個比較成熟的領域,有關張元濟的出版、文化及教育思想的研究得到長足發(fā)展。同時,張元濟研究群體的逐步形成帶動了近代史相關領域研究的進步,其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回顧這一段研究史,我們也發(fā)現(xiàn)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研究方法略顯單一。較多的論著止于羅列材料和敘述事實,缺乏深入細致的分析,習慣于就事論事或輕下斷語;研究視野不夠開闊,不注重社會環(huán)境的多重影響和相關背景材料的挖掘;沒有很好地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和分析工具。筆者以為要拓展張元濟研究的空間,推進張元濟研究進一步走向深入,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加強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張元濟研究的史料建設在前一階段成果頗豐,他的詩文、日記、書札均已出版,為研究者從不同角度研究張元濟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基礎。隨著張元濟研究的深入,史料建設同樣是必不可少。因此,在下一階段,要綜合前人研究的成果,繼續(xù)擴充張元濟研究的文獻資料。如張元濟曾兩次出國考察教育,由于一些資料在“文革”時期被付諸一炬,他的兩次出國考察對其教育思想和出版觀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我們已不得而知。然而,我們通過查閱陪同考察人員的日記和他在此時寫給友朋的信件,一定程度上彌補這個缺憾,于此可見,張元濟研究的資料工作仍有發(fā)掘的潛力。

      第二,深化張元濟與其他人物的比較及聯(lián)合研究。正如前文所述,張元濟的比較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識界和商務同仁的比較研究,但這方面的研究還僅僅停留在人物關系介紹和簡單探討的階段上,沒有在更深層次上將他們的交往與思想變化置于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中來考察,這對我們更好地認識當時教育界、學術界乃至近代中國的發(fā)展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張元濟從清末翰林轉(zhuǎn)變?yōu)榻霭嫒?我們既可以把他與同時代的翰林和進士進行比較研究,考察他們的異同點,分析他們的思想變化過程,探討在時代劇變的背景下,舊知識分子在人生道路上的不同選擇以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不同時代影響。也可以開展張元濟同近代開明商人的比較研究。如張元濟與張謇、穆藕初等人的比較研究就是不錯的論題,這樣的研究不僅能夠讓我們更全面地了解張元濟,而且也會推動對其他相關人物的研究。

      第三,重視以張元濟為中心的近代出版人群體研究。一方面是與同時代的出版家的聯(lián)合研究,即出版家這一群體研究,中國近代史上,比較著名出版大家有張元濟、陸費逵、章錫琛等人,把他們置身于一個出版家群體來進行研究,分析他們的出版理念、管理方針和編輯思想,探討他們在近代出版、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貢獻。另一方面對商務印書館群體的整體研究,由于商務印書館是一個特殊的機構,正如胡適所言,是一個“教育機構”,籠絡了大批各方面人才,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知識群體,他們不僅在近代學科教育、傳統(tǒng)文化的保存、西學知識的傳播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對中國出版和企業(yè)管理的近代化產(chǎn)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這方面同樣值得關注。

      此外,還必須指出的是,加強學術交流的重要性。近三十年來,張元濟研究之所以取得重大進展,是與日益開展的張元濟研究的學術交流密切相聯(lián)的。我們要繼續(xù)借舉辦張元濟研討會之機,使張元濟研究走得更穩(wěn)、更好、更遠。

      注釋:

      (1)參見能向群《鄒韜奮與張元濟出版思想之比較》,陳原《張元濟與鄒韜奮》(韜奮紀念館編《鄒韜奮研究·第一輯》181-192、255-258)及陳??怠稄堅獫c鄭振鐸》(《新文學史料》2007年第4期82-91頁)。

      (2)參見宋麗榮《張元濟與羅家倫的書信交往》(《中華讀書報》,2007年10月24日),周武《張元濟、博斯年往來書信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檔案與史學》1999年第2期69-75頁)。

      (3)參見賈平安《張元濟創(chuàng)辦的通藝學堂及其教育救國思想》(《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17-22頁)。王素潔《張元濟和蔡元培的交誼與其教育救國之路》(《東岳論叢》1999年第3期82-84頁),仲玉英《試論張元濟的教育救國思想》(《高師教育研究》1996年第1期)。

      (4)參見肖永壽《二十世紀中國早期函授教育的創(chuàng)始者——張元濟》(《船山學刊》2004年第3期139-142頁)。張石紅《張元濟與中國近代函授教育》(《文史雜志》1997年第1期38-39頁)。

      (5)參見劉文榮《張元濟先生關心家鄉(xiāng)教育》(《出版大家張元濟:張元濟研究論文集》),張樹年《略述先嚴為家鄉(xiāng)辦學始末》(《張元濟軼事專輯(之一)》)。

      (6)參見孫魯燕《為吾國人——張元濟編輯思想探微》(《出版發(fā)行研究》1992年第4期22-26頁)。李艷《張元濟的編輯思想》(《出版科學》2002年第1期64-66頁)。

      [1]商務印書館編輯部.《張元濟全集》(十卷本)出版前言[J].出版史料,2007,(4):80-81.

      [2]王建輝.文化的商務——王云五專題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71-218.

      [3]郭太風.抗戰(zhàn)后王云五與張元濟往來函電述評[J].檔案與史學,2003,(2):39-43.

      [4]趙天才.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現(xiàn)代出版之路——以張元濟、陸費逵為案例的研究[J].嘉興學院學報,2008,(3):95-99.

      [5]高平叔.蔡元培與張元濟[J].民國檔案,1985,(1):72-84.

      [6]陳原.張元濟和蔡元培——在傳播西學的層面上[C].出版大家張元濟——張元濟研究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6 :725.

      [7]王素潔.張元濟和蔡元培的交誼與其教育救國之路[J].東岳論叢,1999,(3):82-84.

      [8]柳和城.兩代學人,一對摯友——張元濟與胡適的交往[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9,(1):103-111.

      [9]謝慧.傳統(tǒng)精神締造忘年知音——從胡適與張元濟的交誼看近代新舊學人的契合[J].學術月刊,2008,(7):140-148.

      [10]張榮華.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嚴復與張元濟[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3):76-82.

      [11]賈平安.張元濟維新思想述評[J].學術月刊,1986,(2):73-82.

      [12]趙春祥.張元濟早期民主思想及其裂變——讀《上光緒奏折》管窺蠡測[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4):63-68.

      [13]承載,王恩重.張元濟和清末立憲運動[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6,(4):26-33.

      [14]王逍.張元濟與浙路商辦[J].學術論壇,2001,(2):102-104.

      [15]張人鳳.戊戌到辛亥期間的張元濟[J].史林,2001,(2):64-70.

      [16]張元濟.張元濟詩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260.

      [17]張舜徽.中國文獻學[M].鄭州:中州出版社,1982:304-319.

      [18]王紹曾.《百衲本二十四史??庇洝繁仨毜玫街匾昜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9,(6):11-16.

      [19]汪家熔.商務印書館及其他——汪家熔出版史研究文集[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511.

      [20]王紹曾.試論敢為天下先的張元濟先生——從整理《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記》重新認識《百衲本二十四史》的版本價值[C].《出版大家張元濟——張元濟研究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712-724.

      [21]杜澤遜.張元濟與《寶禮堂宋本書錄》[J].文獻,1995,(3):234-245.

      [22]陳廣勝.《寶禮堂宋本書錄》作者考[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151-153.

      [23]柳和城.張元濟著作權辨正——也考《寶禮堂宋本書錄》[J].博覽群書 ,2008,(3):111-113.

      [24]張喜梅.張元濟與地方志藏書[J].中國地方志,2007,(6):55-57.

      [25]劉應梅.張元濟與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和出版[J].文獻 ,2005,(2):265-275.

      [26]賈平安.張元濟與通藝學堂[J].歷史教學,1984,(8):16-18.

      [27]鄒振環(huán).通藝學堂:維新運動時期張元濟人才教育思想的一個分析[C].出版大家張元濟:張元濟研究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393-405.

      [28]仲玉英.立足出版昌明教育——張元濟的教育思想與活動[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2):34-39.

      [29]王蕾.張元濟的出版人才思想[J].編輯學刊,1997,(6):81-85.

      [30]鄭學益.近代出版家張元濟的經(jīng)營管理思想[J].江淮論壇 ,1988,(2) :29-35.

      [31]榮遠.張元濟教科書編輯與出版經(jīng)營思想研究[D].2005.

      [32]周武.張元濟與五四新文化運動[J].史林,1998,(2):74-89.

      [33]宋曼瑛.張元濟與新文化運動[J].圖書館雜志,1982,(2):54-56.

      [34]陳東輝.張元濟與中日文化交流[J].近代史研究,1994,(2):163-173.

      The Review of Research on Zhang Yuan-ji

      YU Yong-qing
      (School of education,Huazhong no 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4,China)

      With collection and publication of Zhang Yuan-ji’s wo rks and info rmation,researchers paid more attation to zhang yuan-ji after 1980s.Those researches included:comparing Zhang Yuan-jiw ith the person in same times;Zhang Yuan-ji and saving and collection of old wo rks,Zhang Yuan-jiand political activities in earlier time,ZhangYuan-jiand mo rdern edcation and so on.A lthough we had gained achivements,wemust further work hard in belowing p roblem:going on pulication of zhangyuanji’s resource;deep ly researching zhangyuanji and other peop le;paying attetion to mordern pulications.

      in recent 30 years;Zhang Yuan-ji;the review of research

      K05

      A

      1672-0539(2010)01-096-06

      2009-12-18

      教育部“十一五”重點課題“中國教育活動史研究”(DAA 090143)

      喻永慶(1982-),男,湖北云夢人,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史。

      猜你喜歡
      張元濟商務印書館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張元濟婉拒孫中山
      中外文摘(2018年13期)2018-11-21 02:28:04
      張元濟“犯傻”
      老友(2018年2期)2018-04-08 16:41:36
      商務印書館120年
      全國新書目(2017年3期)2017-04-17 01:49:08
      1949年以前商務印書館股東財產(chǎn)權分析
      聯(lián)墨雙馨二
      對聯(lián)(2016年5期)2016-05-30 11:04:20
      商務印書館
      全國新書目(2014年7期)2014-09-19 18:15:59
      盘锦市| 景德镇市| 郎溪县| 宁晋县| 祁连县| 基隆市| 达孜县| 贺州市| 安阳县| 綦江县| 会理县| 永川市| 安仁县| 霍山县| 禄丰县| 冕宁县| 邢台市| 贵州省| 金堂县| 山丹县| 长垣县| 山阴县| 陆良县| 安龙县| 宣恩县| 苏尼特左旗| 舟山市| 精河县| 太谷县| 武安市| 寿宁县| 邵阳市| 衢州市| 合阳县| 广南县| 陵川县| 平江县| 阿鲁科尔沁旗| 甘孜县| 友谊县| 裕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