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孟潮
探尋建筑哲學真諦之路是沒有止境的。
《建筑哲學概論》這本書,是我探尋建筑哲學真諦、從哲學層次對建筑本質的認知。建筑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tǒng),內容博大精深,并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雙重性質,探尋建筑哲學真諦之路就更為艱難曲折了。
在審理這冊書稿時,我回顧了自己漫長的建筑哲學思考之路,它是與我同樣漫長的50多年來所走過的建筑職業(yè)道路相伴相隨的。我感到人對事物的認知要達到本質的哲學層次亦同樣艱難曲折。
建筑又是有藝術性有感情的,是可以與人對話的。
對建筑的感情萌發(fā)于我的幼年時代。那時居家青島信號山腳下,青島的碧海、藍天、白浪、綠色的山林中點點的紅色屋頂,是我對德式建筑、日式建筑環(huán)境的美好記憶。
后來長期生活在北京,古樸輝煌的京城,深邃的胡同,和諧的四合院,與青島的房屋風格迥異。
建筑師的事業(yè)是我從小就神往的事業(yè)!我一生中一直在思考三個問題:
什么是建筑的本質?
建筑在人類文化中的價值是什么?
怎樣才能成為成功的建筑師?
我曾在《人民日報》(1965年4月22日)上看到一篇評論文章,標題為“正確的設計思想從實踐中來”,主要講“什么叫正確的設計呢?”這是推動建筑設計革命的哲學命題,它引起我極大的興趣,我反復閱讀思考這個問題,這是我探索建筑哲學奧秘的發(fā)端。
我認定“華沙宣言”的觀念是當代建筑學界的“巨人的肩膀”。1982年初,我讀到第14屆世界建筑師大會“華沙宣言”時,感到它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的建筑哲學思考之路,
“華沙宣言”用“建筑學是為人類創(chuàng)造生存空間環(huán)境的科學和藝術”這樣的語言,為建筑學作了科學準確的定位。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對自己以前學習過思考過的建筑理論,包括維特魯威的“建筑要實用、堅固、美觀”的理論、歌德的“建筑是凝固的音樂”的理論、柯布西耶“住宅是住人的機器”的理論、布魯諾·賽維的“空間是建筑的主角”的理論等等,進行了重新的思考,力圖從建筑哲學的高度認知它們、理解它們。
之后,我開始撰寫“建筑哲學概論”講稿,并在幾所高等院校開設建筑哲學課。思考是不會停頓的,近年來我一直在思考生態(tài)建筑學和建筑生態(tài)學的問題,我想未來的世紀是否屬于生態(tài)建筑學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