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涌
全球金融危機,引發(fā)了全球大學生的就業(yè)危機。但是,各國大學生對待危機的心態(tài)大有不同。在中國,大學生賣肉、大學生當“豆腐西施”等等,可能會引起一系列輿論的“反省”,甚至質問:“為什么上了大學,最后落得這么個下場?”
不過,在美國,這樣的學生似乎沒有這么多抱怨。大學生不僅爭相給農民當實習生,而且還樂在其中。
是什么樣的大學生下農村呢?你可不要誤認為是那些“三流大學”的學生,他們許多都是名校畢業(yè)。像巴納德學院、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紐約大學等等,幾乎都是私立名校,一年的學費至少3萬多美元。
這些學生下農村干什么呢?很簡單:種地、擠牛奶,農民干什么他們干什么。收入如何?如果找到國際著名農業(yè)公司經營的大農場還好一些,一周300美元,一年干滿也就1.2萬美元(實際上根本不可能干滿)。如果找到小農戶,一周就25美元,一年干滿也才1500美元,遠遠低于美國的最低工資線,甚至比一個9歲的小孩子為鄰居家的老奶奶清潔冰箱掙得的還要少。當然,這些屬于實習,不是工作,所以才合法。但要知道,美國大學生起薪最高的工程專業(yè),畢業(yè)后平均能拿7萬多美元的年薪,一般專業(yè)大致也是4萬美元上下。不管怎么說,拿這么少的錢給人家干活,在我們看來實在有些委屈了。
但盡管如此,如今申請到農場當實習生的大學生幾乎創(chuàng)了紀錄。農民的反應是:他們歡迎這些廉價但充滿激情的勞動力。
說充滿激情并不夸張。這些學生并不是農學專業(yè),而是從英國文學到生物,什么專業(yè)都有。他們對新的生活充滿了希望。有的學生通過農業(yè)實踐,對有機食物、食品安全等問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日后進商學院、法學院或政府部門,這些經驗都會對他們大有幫助。另有些學生,則覺得農村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喘息機會。他們可以維持生存,再想想下一步怎么發(fā)展。還有些學生,干脆就是喜歡農村的生活,喜歡清新的空氣,喜歡和自然、動物打交道,喜歡干完一天后肌肉疲勞酸脹的感覺。他們在迎接生活的新挑戰(zhàn),沒有一個人抱怨。
對別人的要求少,對自己的要求多。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美國學生不覺得誰有責任為他們安排好事業(yè)和生活,懂得一切都是自己干出來的,在哪里起步都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