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軍
從民眾正義到直接參與
——青年網民賽博民粹主義傾向的政治學解讀
◎郭中軍
賽博民粹主義是指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為平臺而形成的極端平民化的思潮與行為。賽博民粹主義是網民尤其是青年網民政治參與的突出特點。本文試圖從政治學的視角對青年網民賽博民粹主義的基本性質作一學理分析,認為青年網民賽博民粹主義具有人民至上性、直接參與性、反精英性、虛擬現實性和群體非理性。*本文是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網絡新民粹主義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09BZZ003.
賽博民粹主義 網絡民粹主義 電子民粹主義 民粹主義
青年網民通過互聯網參與時政話題、表達政治情感、討論社會熱點,在現實中已經形成了一支重要的話語力量。與此同時,青年網民的政治參與也表現出民粹主義的特點:他們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并在實踐中以民意自居,反對精英和權威,捍衛(wèi)平民大眾的價值和尊嚴。這種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為平臺而形成的新型民粹主義,我們不妨稱之為賽博民粹主義(cyber-populism)(又稱網絡民粹主義、電子民粹主義)。與前網絡時代的民粹主義相比,賽博民粹主義有著顯著的不同:它的行為主體是網民,尤其是青年網民;它的作用方式是電子化和符號化的,是在虛擬空間實現的;它的動員速度和影響強度都是空前的。鑒于青年網民的賽博民粹主義正成為當今社會一個越來越重要的現實問題,本文試圖從政治學的視角對青年網民賽博民粹主義的基本性質作一學理分析。
賽博民粹主義的首要特性也是最重要的特性是人民至上性。人民至上是民粹主義的核心價值。盡管民粹主義的表現形態(tài)各異,但它們都體現了對人民(或民眾),尤其是中下層平民的終極關懷。這里的人民一般包含著以下幾層含義:(1)人數上的多數,即人民或民眾在一國總人口數中占據相對多數甚至是絕對多數;(2)收入和財富處于中下層的平民和貧民;(3)他們在社會分工中大多從事體力勞動;(4)他們的受教育程度相對不高,對政治的認識淺薄。(5)他們是無組織的、原子化的個人。在古希臘,人民或民眾常與暴民聯系在一起,以民眾為主體的民主政體在當時也并不受歡迎。柏拉圖將民眾喻為需要有人看護的“猛獸”。18世紀以來大眾政治運動的發(fā)展,使得大眾作為一種支配性力量登上政治舞臺,現代政治的實質也逐漸變成了“大眾政治”①。
從思想來源上看,民粹主義的人民至上性實質上源于近代以來的民主理論和民主實踐。近代民主理論中的人民主權思想、平等思想為民粹主義提供了思想基礎。盧梭提出,人民主權不可分割、不可被代表。而民粹主義者所做的,正是要兌現民主人士所謂的“將權力交給人民”以及“民有、民治,民享”政府的承諾。英國學者瑪格麗特認為,現代的民主理論與實踐包含著兩個相互矛盾的層面:救世性和實用性,民粹主義的產生源于民主內部這兩個層面的內在緊張關系。從救世性的觀點看,大眾權力處于救世想像的核心:人民是合法權威的唯一來源,當他們掌握自己命運的時候,便將履行救世的承諾。從實用性的觀點來看,“民主意味著制度”:不僅是用來限制權力的制度,而且還是用于產生權力并使之有效運轉的制度。②正因為如此,西方的自由主義民主強調法治、制度在民主維系中的作用。塔爾蒙也認為,18世紀以來,就逐步形成了兩種政治傾向:自由主義民主和救世主義極權民主。③在某種意義上說,民粹主義是隨著近代民主思想的產生而出現的近代現象,它更多地體現了“救世”民主的一面,而否定了其“實用”的一面。
賽博民粹主義繼承了人民至上的核心價值。人民至上價值觀在青年網民身上形成并成為他們網絡言行的價值標準,與青年網民的身心特點、教育經歷和社會背景有關。中國青年網民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如學校教育和外界熏陶)不可避免受到各式各樣民主觀和人民觀的影響。他們在學校和主流媒體所接受的馬克思主義民主觀和群眾觀,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和“人民至上”的價值觀。中國轉型期社會中的兩極分化和社會不公等,都對青年網民的價值觀產生沖擊,使他們更易于站在人民的立場。青年網民充滿著理想主義,具有青春的叛逆性和獨立性,對于社會上發(fā)生的腐敗與丑惡現象,他們總是疾惡如仇,不予寬容,這也助長了他們對精英和權威的對抗心理。大多數青年網民本身也來自中下層的平民家庭或經歷過類似背景,他們對于民眾的疾苦感同身受,對于草根階層也有著本能的親近和認同。在極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驅動下,青年網民認為有必要站出來捍衛(wèi)草根階層的利益,為社會不公主持公道,為中下層平民的苦難抱打不平。互聯網因其便利性很快成為青年網民完成“為民代言”使命的重要渠道。在互聯網上,青年網民自愿充當起“沉默的大多數”的代言人,他們通過發(fā)貼、跟貼的形式對丑惡現象進行抨擊,同時為現實中受損的底層人民利益進行抗爭。賽博民粹主義張揚了人民至上的價值觀,“在互聯網上,人民成為一個不能被批評的敏感詞匯,因為人民是改革進程中的受損者和道德淪喪的社會里唯一美德保存者”④。互聯網上的民意也總是習慣性地倒向弱勢的平民一方。正是在這種意義上,互聯網又被譽為一種“平民媒體”。
直接參與或直接民主是民粹主義的價值訴求之一。民粹主義不相信精英,不信任代議制民主,倡導民眾對公共決策的直接參與,追求無需代表的直接民主。因而,全民公決、公民投票、公民創(chuàng)制等常被視為民粹主義的價值訴求?;ヂ摼W的發(fā)展與應用使民粹主義的直接參與或直接民主訴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滿足,因而,賽博民粹主義進一步強化了民粹主義的直接參與性。
第一,互聯網使代議制民主讓位于直接民主。直接民主的形式曾在古雅典出現過,但近代以來,由于民族國家的興起,直接民主制在一個超大規(guī)模社會的實行是不可想像的。地理條件、人口數量、交通、時間成本等都決定了直接民主難以在一國層面展開。盡管盧梭認為人民主權不可被分割、不可被代表,提倡建立人民直接管理的政府,但是他也承認,直接民主只能適用于小國寡民或地區(qū)層面。密爾也認為,“理想的政府是全體人民參加的政府,但是由于人口和面積的限制,所有的人親自參加公共事務是不可能的。因而,一個完善政府的理想類型一定是代議制政府”⑤?,F代國家大多是實行一種間接民主形式,即代議制政體。代議制政體的實質是國家的實際最高權歸于人民的代表。這樣一種體制基本保證了國家權力機構的有效運轉,避免了參與“超載”的問題?;ヂ摼W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公民政治參與的形式發(fā)生了深刻變革。過去,受制于交通、地理、時間成本,民主參與的成本高、周期長?,F在,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已經使各國、各地區(qū)連成了一體,形成了“地球村”,民主參與更為便捷,成本也大大降低。
第二,互聯網使民眾對代表的依賴降低?;ヂ摼W的發(fā)展沖擊著金字塔式的權力結構,促進了權力下移和組織的扁平化,促進了言論自由、社會平等和政治公開,傳統(tǒng)的一元決策中心正在發(fā)展為多元決策中心。所有這些變化都使得公民對代表和權力機構的依賴大大降低,“現代信息技術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知識和信息的傳播,提高了公民的文化知識水平和管理水平,使他們有能力對問題直接作出理性決斷,不必事事都靠‘代表’來決策了”⑥。不難看出,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使公民的政治參與由“依靠代表”轉向了“代表自己”。
第三,互聯網拉近了民眾與政治的距離。在過去,政治與公共事務往往是精英人物的專利,普通民眾在政治體制中大多是消極的地域民或順民,除了選舉他們的代表之外,他們較少涉入政治,因而,大眾被稱為“沉默的大多數”?;ヂ摼W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普通民眾可以借助互聯網真實、便捷和近距離地觸摸公共事務和社會熱點話題,互聯網把他們與政治的距離拉近了。在互聯網上,不論何種身份、地位、年齡、職業(yè)、教育程度,任何公民均可平等地通過電子公告欄(BBS)、聊天室、新聞組、個人網站、博客等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表達政治觀點。網民直接介入公共事件和政治議題已經成為賽博民粹主義的重要特點?;ヂ摼W正成為“小人物的大舞臺”,它彰顯了網民個體的價值、尊嚴,最大程度地滿足了網民自我實現、獲取認同的需要。在2009年“杭州飆車案”中,大量青年網民直接通過“人肉搜索”將肇事者公之于眾,對“為富不仁”的行為展開大批判,并通過網絡民意的力量向司法機關施加影響。這種零距離、高強度的參與在前網絡時代是不可想像的?!斑^去間接民主的議政只限于小范圍,而今幾乎每項政府的重大決策和突發(fā)的社會事件,都受到千百萬網民直接和及時的評論,中間沒有任何組織上的緩沖環(huán)節(jié),也沒有時間上的回旋余地?!雹?/p>
賽博民粹主義的反精英性和反權威性是由人民至上性派生出來的。民粹主義的極端平民化傾向不可避免地導致反精英、反權威的自然結果。
精英與大眾的分野幾乎在任何社會都存在。這種分野本身暗藏著精英與大眾之間的緊張關系。在異質化程度高、社會公正缺失、階級矛盾尖銳的社會,精英與大眾的緊張關系足以形成強大的民粹主義。民粹主義者極易將所有矛盾的根源歸結為精英和特權階層的腐化墮落以及對大眾的盤剝,從而將矛頭對準精英階層。在這種情況下,民粹主義的反精英、反權威傾向也就更加劇烈。關于精英與大眾的地位和作用,精英主義與民粹主義形成了互相對立的看法。精英主義強調精英人物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認為社會精英才是引領社會發(fā)展和歷史進步的主要力量。精英主義一般都對大眾參與政治的稟賦和條件抱有懷疑和不信任,甚至認為大眾參與政治會帶來民主質量的下降和多數的暴力,從而強調通過制度安排過濾大眾的非理性。與精英主義相反,民粹主義極為強調民眾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民眾的認可和支持既是政治權力合法性的來源,也是政治精英行為正當性的基礎。
在中國青年網民的發(fā)貼、跟貼中,不難看出青年網民的反精英、反權威傾向。
第一,精英、權貴被打入不可信任、腐化墮落之列。國內學者陶文昭指出,由于當代的權威與精英主要來自知識、權力和財富,因而,作為權威代表的專家、官員和富豪便成為中國網絡民粹主義的矛頭所指⑧。大多數青年網民認為,專家、官員、富豪等是腐化的特權階層,已經無法代表人民的利益,不值得信任。
第二,對精英階層的“符號化反應”。一旦專家發(fā)表了不符合“人民利益”的某個觀點,網民幾乎狂風暴雨般地進行批判。對于富豪,網民強烈懷疑其財富來源的合法性,抨擊其為富不仁。在幾乎所有涉及政府、公安、法院、城管的公共事件中,青年網民條件反射般地聯想到的總是政府從中作梗,或是政府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大眾的利益,并對其進行不假思索地聲討⑨。在2008年“哈爾濱警察打死大學生”事件和2009年“鄧玉嬌事件”中,僅僅“警察”、“官員”這樣一種身份就足以使他們失去道德的合法性?!霸诖蚣茈p方的是非對錯還不明朗、法律還沒有一個明確 ‘說法’的時候,在網絡討論中眾多言論支持的傾向是基于這樣的判斷——誰是精英反對誰,誰是平民支持誰?!雹?/p>
第三,對精英階層的謾罵和人身攻擊。在互聯網上,一些青年網民用“磚家”、“教獸”、CCAV等指涉專家、教授和CCTV,反映了他們對權威、精英和主流媒體的蔑視。更有甚者,一些青年網民公開謾罵包括專家、學者、官員在內的社會精英,通過信件騷擾、言語暴力和人身攻擊等形式來渲泄自己的不滿情緒。
通俗地講,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簡稱VR)就是利用計算機生成的一種模擬環(huán)境。虛擬現實來源于現實,又力圖真實或接近真實地反映或再現現實。米歇爾·海姆在《從界面到網絡空間——虛擬現實的形而上學》一書中提出了建立虛擬現實的七種特征:模擬、身臨其境、遠程展示、身體完全沉浸、互動性、人造性和網絡化交往?;ヂ摼W是真實的,每一臺計算機都是一個窗口;它又是虛擬的,所看到或聽到的,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物質的表現,相反,它們都是由純粹的數據或信息組成的。?賽博民粹主義是在互聯網虛擬空間產生的,與前網絡時代的民粹主義相比,它具有虛擬現實性。
第一,虛擬性。賽博空間是基于全球計算機網絡化,由人、機器、信息源之間相互聯結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的社會生活和交往的虛擬空間,它沒有可以觸摸的外部形態(tài)。網民的政治參與是通過符號化、數字化的信息交流來實現的,不同網民彼此獨立,但他們可以基于共同的興趣與愛好組成共同體。在賽博空間,網民可以藏匿自己的出身、職業(yè)、年齡、性別和行為目的,因而,現實中的公民一旦進入互聯網就變成了“隱形人”和“無名氏”,具有了一種虛擬身份和虛擬人格。
第二,現實性。網民所關注的公共事件或社會熱點話題,均是現實社會的真實題材。盡管網民參與政治過程是通過虛擬空間來實現的,但他們的參與活動本身卻是真實的。網民本身也是現實中的公民,他們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和價值標準也都源于現實社會。網民政治參與的影響和效果也是現實的。
第三,交互性。應該看到,網民的虛擬參與與公民的現實參與之間的交互性。從根本上說,賽博民粹主義是現實政治參與的延伸和擴展。在許多情況下,網絡政治參與與現實政治參與之間是可以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網民的虛擬參與可以轉化為公民的現實參與,公民的政治參與也可以轉化為網民的虛擬參與,或者兩者相互交織。2008年春,韓國青年網民通過互聯網積極動員民眾反對韓美自由貿易協定,最終導致了聲勢浩大的燭光集會。迫于壓力,韓國政府不得不重組內閣。韓國學者金永秘認為,在燭光集會中,互聯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既作為政治參與的形式,又作為政治動員的工具來影響政治”。?
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為直接民主和直接參與創(chuàng)造了技術條件,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解決了賽博民粹主義中的群體非理性。大眾直接參與政治過程所存在的群體非理性一直為精英主義理論家所詬病。代議制民主的普及,不僅在于它解決了超大國家的民主參與問題,而且還在于它在很大程度上對民眾直接參與中的非理性因素進行了“過濾”?!按h政治的架構、監(jiān)督制衡的體系,都是為了在人民和法律之間進行過濾而設計”,“我們所采行的體制從來不曾是直接民主,一個好的民主體系會確保深思熟慮與廣為人知的決策體系,而非只是快速呈現個人的意見以及適當的加總而已”。?
法國學者勒龐認為,當孤立的個人集結成群時,人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種群體心理和群體行為。群體的心理像兒童一樣反復無常,易受暗示。“群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情感;提供給他們的各種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或者全盤接受,或者一概拒絕,將其視為絕對真理或絕對謬論?!?勒龐指出,群體的形成與共同的關注點和核心議題密切相關,如果沒有觸發(fā)事件使眾多的人轉向同一個目標,形成共同的關注點和核心議題,那么,這群人即使人數再多,也不構成群體心理。熊彼特認為,群體心理并不局限于群集意義上的人群,“報紙的讀者、廣播的聽眾、一個黨的黨員,即使不親身聚集在一起,他們也非常容易逐步發(fā)展成心理學上的人群,形成瘋狂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試圖進行理性爭論只會煽起獸性”?。也就是說,群體心理不只限于集聚起來的現實人群,而且也存在于被共同關注點所凝聚起來的虛擬的人群。
在互聯網上,圍繞著共同關注點和核心議題而展開評議的網民群體,構成了一種虛擬的群體。具有共同興趣愛好、持有相同政治觀點的青年網民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形成網絡群體和群體心理。既然大量青年網民對公共事件的直接介入是一種群體行為,那么它不可避免地帶有勒龐所描繪的群體弱點,比如易受暗示、輕信、沖動、情緒化、變化無常等。事實上,在青年網民身上,這種群體弱點幾乎具有普遍性。在2009年“杭州飆車事件”中,有網民提出了在押的肇事車主是“替身”的說法,并煞有介事似的提供了相關的圖片,很多青年網民深信不疑,紛紛質疑司法機關的誠信。最后的事實證明,替身說是子虛烏有。
青年網民本身的獨立性和叛逆性,互聯網技術的便捷性和虛擬性,均強化了青年網民的群體性弱點,導致了“群體極化”現象的產生。美國學者桑斯坦認為,“新的科技,特別是網絡,會增強人們自己回音的能力,讓自己與他們隔絕”?。由于信息窄化和“協同過濾”的影響,極端的觀點在互聯網上更易于形成,非理性的“群體極化”現象更容易發(fā)生。桑斯坦還指出,群體極化與網絡社會中的虛擬串聯有關,某種極端的觀點經過網民的相互暗示、相互感染,會更加強化,最終導致群體的極化。
青年網民的群體極化突出表現在它對事實的“符號化反應”上,凡是帶有“富豪”、“官員”、“專家”的身份或符號的,都會引起青年網民“想像與情緒的糾結”,激起他們條件反射般地反對和批判,至于事實本身的是非曲直,極少有理性思考的空間。青年網民幾乎拒絕任何來自精英階層的聲音,從道德上剝奪了精英的合法性地位,“他們的世界往往不存在交流,沒有對話;有的只是斗爭、咒罵和燒死異教徒的沖動”?。賽博民粹主義既讓網絡空間充斥著對權力階層充滿仇恨的情緒化語言,也讓公共輿論面臨著多數暴力的危險。在當今發(fā)生的網絡公共事件中,青年網民基于一種樸素的情感,以道德仲裁者自居,采取極端手段制裁所謂的“壞人”,已經形成了多數人的暴力。令人望而生畏的“人肉搜索”更是侵犯了公民個人的隱私權,違背了法治原則。一名外國記者Rebecca MacKinnon把中國的人肉搜索比作“文革”,她認為網民扮演著網絡紅衛(wèi)兵的角色,儼然是道德的仲裁者,但問題是,“網民有權充當法官么?”?賽博民粹主義的群體非理性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有學者認為,網絡空間的話語權已經具有了相對于國家權力話語的獨立性。盡管主流話語仍然保持了對話題選擇的強大影響力,然而這種影響力已經不足以決定網絡空間的話語風向。?
由于網絡的迅速發(fā)展,使得當代有責任的青年已經從民眾正義的代言轉入直接參與。因此,筆者認為,青年網民們站在民眾的立場,以科學的態(tài)度,理性的訴求,去積極推動與完善中國法治社會的建設,進而維護全體公民的合法權益,這應該是自覺的公民意識的體現。換言之,只要將救世的激情與治世的理性結合起來,以網絡為依托的中國公民社會的建設應該是非常有希望的。
注:
①郭為桂.大眾民主:一種思想史的文本解讀與邏輯重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1.
②Margaret Canovan.Trust the People!Populism and the Two Faces of Democracy,Political Studies,1999(XLVII):2-16.
③[以]J.F.塔爾蒙.極權主義民主的起源[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
④唐小兵.底層與知識分子的民粹主義[J].南風窗,2008(3).
⑤[英]J.S.密爾.代議制政府[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55.
⑥鄭曙村.互聯網給民主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J].政治學研究,2001(2).
⑦陶文昭.論電子民主的基本性質[J].天府新論,2008(6).
⑧陶文昭.互聯網上的民粹主義思潮[J].探索與爭鳴,2009(5).
⑨儲殷,陳斌.淺析公共事件中的非理性思潮[J].經濟研究導刊,2009(12).
⑩王君玲,石義彬.網絡事件中的民粹主義現象分析[J].國際新聞界,2009(4).
?M.Benedikt.Cyberspace:Some Proposals[A].in M.Benedikt,ed..Cyberspace:First Steps[C].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1994:123.
?Youngmi Kim.Digital Populism in South Korea?Internet Culture and the Trouble with Direct Participation[J].Korea Economic Institute Academic Paper Series,2008 ,11(3).
?[美]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黃維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5.
?[法]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69.
?[美]約瑟夫·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380.
?[美]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黃維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7.
?王志強.中國當代網絡民粹思潮評析[J].湘潮,2009(5).
?Rebecca MacKinnon.From Red Guards to Cyber-vigilantism to where next?[EB/OL].:http://rconversation.blogs.com/rconversation,2009-05.
?儲殷,陳斌.淺析公共事件中的非理性思潮[J].經濟研究導刊,2009(12).
責任編輯 紀 峰
D430
A
上海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