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慶
(山東大學法學院,山東濟南 250100)
人權研究的兩次高潮及其意義
王茂慶
(山東大學法學院,山東濟南 250100)
一個國家的人權研究構成了其人權運動和實踐的重要內容。1991年 11月 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表了《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形成了人權研究的第一次高潮;2004年 3月 14日,“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被載入憲法,帶來人權研究的第二次高潮。兩次人權研究高潮存在諸多差異。在人權研究的背景上,從人權斗爭逐步轉向人權建設;在研究內容上,從政治性逐步轉向學術性;在研究成果的形式上,從單一化走向多樣化;在研究方法上,從一元化過渡到了多元化;在研究主體上,從官方化開始轉向民間化。當代中國形成了四種人權理論和觀念相互競爭的格局。
人權研究;高潮;人權斗爭;人權建設
透過檢索結果我們能夠發(fā)現,“文史哲”、“政治軍事與法律”兩個目錄和“政治軍事與法律”目錄下的兩個子目錄——“法理、法史”、“憲法”下檢索的成果數量變化趨勢是基本一致的。從研究成果的數量上看,人權研究的第一個頂點是在 1992年,“文史哲”、“政治軍事與法律”兩個目錄的檢索結果為 301篇,“法理、法史”、“憲法”兩個子目錄的檢索結果為 75篇;第二個頂點發(fā)生在 2004年左右,前者的檢索結果為 589篇,后者的檢索結果為 148篇。根據人權研究成果數量的變化,我們能夠初步得出這樣的判斷:在改革開放以來的 30多年間,人權研究經歷了兩次高潮。
根據檢索結果,人權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出現于上世紀 90年代初期,1992年達到了頂點。原因何在?我們認為,首先應該從時代背景去理解?!鞍司攀录焙?我國政府面臨的國際形勢是復雜而嚴峻的。西方國家積極推行“人權外交”,發(fā)起了咄咄逼人的“人權”攻勢,中國政府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困難。一個亟需做出抉擇的問題是,如何面對“人權”?是繼續(xù)把“人權”看成是資產階級的“專利”予以排斥,還是挖掘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人權理論,高舉“人權”旗幟,進而在與西方國家的人權斗爭中獲得主動?1991年 11月 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表了《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事件。中國政府第一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確立了人權概念在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中的地位,把實現充分的人權作為中國社會主義所追求的崇高目標。對人權研究而言,《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的發(fā)表,標志著我國在政治上突破了“左”的思想禁區(qū)。從此,人權研究迅速發(fā)展起來,并形成了第一次高潮。
通過考察上個世紀 90年代初人權研究的相關成果,特別是查閱那個時期召開的各種層次、規(guī)模不同的人權理論研討會會議綜述,我發(fā)現,第一次人權研究的高潮主要圍繞著人權的階級性、人權的實質、人權外交、社會主義與人權等問題而展開,核心在于如何認識和對待資產階級人權觀,闡釋馬克思主義人權觀等問題。當然,也有學者論及到人權與公民權、人權與基本權、人權的普遍性、人權與文化、人權的制度保障等問題,但相對于前者而言,不占主流、影響有限。因此,人權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具有很強的政治性,體現了階級范式的人權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與西方對話過程中,開始提煉出發(fā)展中國家普遍支持和贊同的第三世界國家人權觀。例如,生存權和發(fā)展權是首要的人權,承認集體人權,主張主權高于人權等等。
總之,人權研究第一次高潮的時代背景是人權外交和人權斗爭。中國政府改變策略,突破“左”的思想禁區(qū),高舉人權旗幟,積極闡釋人權,確立自己的人權觀,爭取人權斗爭領域的話語權,變被動為主動。盡管如此,但是人權作為全球化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它內涵極其豐富、極具包容性,一旦中國政府接納了“人權”概念,人權的邏輯和歷史便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擴散開來。人權的“萬花筒”一旦被打開,基于各種立場、方法的人權觀便開始紛紛登場。人權研究的政治性開始退化,學術性開始增強。經過 10年左右人權研究的積淀,人權制度化實踐的大幕徐徐開啟。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人權研究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2004年 3月 14日,“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被載入憲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它“首次將‘人權’由一個政治概念提升為法律概念,將尊重和保障人權的主體由黨和政府提升為‘國家’,由黨和政府執(zhí)政行政的政治理念和價值上升為國家建設和發(fā)展的政治理念和價值,由黨和政府文件的政策性規(guī)定上升為國家根本大法的一項原則?!雹佟叭藱唷比霊棙酥局袊藱嘀贫然聲r代的開啟。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也帶來了人權研究的第二次高潮。從檢索的結果來看,不論是在“文史哲”、“政治軍事與法律”兩個目錄中,還是在“法理、法史”、“憲法”兩個子目錄中,2004年度的人權研究成果數量急劇增加,并達到了頂點。
2004年以來所形成的第二次高潮,主要有以下幾個熱點問題展開:一,對“人權”入憲的意義和價值;二,與“人權”入憲緊密相關的人權制度性研究;三,對人權做跨學科的研究,例如,運用哲學、倫理學、社會學等方法研究人權問題;四,特定主體的人權以及特定人權的保障問題,前者包括弱勢群體、婦女、殘障人、犯罪人等主體的人權保障問題,后者包括財產權、自由權、生存權、發(fā)展權等等的保障問題;五,人權理論的創(chuàng)新研究,諸如人權與“以人為本”、“和諧社會”、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關系問題的研究。此外,國家人權保障機構建設問題、人權教育問題等等也是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人權研究兩次高潮的形成,與改革開放的時代發(fā)展息息相關,與民主法制建設取得的成就緊密相連。但是,從總體上看,人權研究的兩次高潮在諸多方面存在差異。主要包括:
1、在人權研究的背景上,從人權斗爭逐步轉向人權建設。人權研究的第一次高潮是在對外人權斗爭的背景下形成的;而人權研究的第二次高潮是在人權建設的背景下形成的。這決定了人權研究的目的發(fā)生了變化。人權研究主要不再服務于對外的人權斗爭,而是人權建設。盡管人權研究第二次高潮中也存在服務于人權斗爭的需要,但是,人權建設開始真正成為了當代中國自主、自愿的選擇,人權斗爭的功利需要開始“褪色”12004年 3月 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兆國,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憲法修正案草案說明時明確:“在憲法中作出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宣示,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有利于推進中國社會主義人權事業(yè)的發(fā)展,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人權事業(yè)中進行交流和合作?!庇纱丝梢?人權建設已經優(yōu)越于人權斗爭。。當然,現實的世界格局決定了人權斗爭不可能在短期內消失,而是一種長期的存在。中國政府要在對外人權斗爭中真正取得主動,獲得勝利,最終還是要取決于人權建設和人權保障水平的提高。
2、在人權研究的內容上,從政治性逐步轉向學術性。與人權研究的背景相關,在第一次高潮階段,研究成果大多服務于人權斗爭需要,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性2當然,在這個時期,人權的普遍性也得到了中國政府的承認。但是,相對于人權的特殊性,顯然人權的普遍性居于無足輕重的位置。而且,承認人權的普遍性,首先也是服務于對外人權交流、合作與斗爭的需要。;在第二次高潮階段,研究成果大多服務于人權建設需要,人權制度化問題成為研究的主流。人權研究的學術性大大增強,人權與文化、社會、道德等問題的跨學科研究,為人權制度化研究和實踐開始提供了智識支持。徐顯明教授認為,在人權理論上,我們已完全可以與西方國家進行對話,在一些本原性的問題上,我們有重大的貢獻②。
被譽為“菲律賓的老麥老肯”的西式快餐Jollibee遍布全國,雖然價格在當地人眼里還是中檔偏高,但在中國人眼里卻是價格便宜到飛起而且分量超巨大、味道也不錯。位于馬尼拉的 小食館,基本上是中國人尤其是廣東人必選的餐廳,因為這是一家粵港風味茶餐廳。至于其他餐廳,大多是菲律賓風味或者是連鎖餐廳,各有其特色。
3、在研究成果的形式上,從單一化走向多樣化。在第一次高潮階段,人權研究的成果形式比較單一,主要是論文、筆談、會議綜述3筆者發(fā)現,在 90年代初期,學界人權問題的研究大量采取了學術研討會、期刊筆談的形式,各種研討會的主辦者多為法學院系、科研院所、研究會等等。之所以如此,有其特殊的歷史必然性。因為當時人權屬于比較敏感的字眼,但又是亟需解決、達成共識的問題。為此,各種形式的研討會、筆談,有利于發(fā)揮團體、多數人的力量,有利于形成更大的“聲音”,有利于減少分歧、迅速達成共識。,相關專著、特別是人權法教材很少。而在第二次高潮階段,人權研究的成果數量急劇增加,成果形式豐富多樣。特別是,人權問題不再敏感,而是人人皆可研究的學術主題。因此,在這個階段,代表個人觀念和理解的人權論文和學術專著大量涌現,而代表著多數人共識和“力量”的研討會、筆談開始減少。各種版本的人權法教材、人權研究文庫開始涌現。比較有影響的包括《中國人權文庫》、《中國人權年刊》、《人權研究》、《人權法評論》等。
4、在人權研究的方法上,從一元化過渡到了多元化。在第一次高潮階段,人權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階級分析方法,主要目的在于揭露資產階級人權觀念和制度的虛偽性、欺騙性,明確兩種不同的人權觀和人權制度。在第二次高潮階段,人權研究方法開始逐步向多元化過渡。首先,規(guī)范分析的方法成為人權研究的主要方法。用人權解釋法律,從法律解釋人權,成為學界的通行做法。這從另一個角度引證了當代中國人權制度化時代的來臨。其次,“從社會解釋權利,以權利促進社會”1最早倡導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權利、人權問題的是夏勇教授 (參見夏勇:《從社會研究權利,以權利促進社會》,載《法學研究》1994年第 3期)。后來其主編的《走向權利的時代:中國公民權利發(fā)展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5年版)延續(xù)了這種方法,在學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標志著社會學方法的運用。此外,哲學、倫理學、人類學等方法在人權研究中被采用。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標志著人權研究的日漸成熟。
5、在人權研究的主體上,從官方化開始轉向民間化。在第一次高潮階段,研究主體的“官方”色彩很濃。成立于1993年 3月的中國人權研究會作為中國人權領域最大的全國性學術團體,掛靠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規(guī)格”非常高2根據中國人權研究會主辦的“中國人權”網站介紹,中國人權研究會成立于 1993年 3月,是中國人權領域最大的全國性學術團體,是在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享有特別咨商地位的非政府組織。中國人權研究會于 1996年 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權研究和培訓機構名錄”。,會長、副會長、秘書長、以及常務理事、理事,大多為政界要員、學界名流。但在第二個高潮階段,人權研究主體的“民間化”色彩漸濃。全國各著名大學,如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央黨校、山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等,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科研院所紛紛成立了人權研究機構,截至目前大約有 43所③。許多高校開設了人權法課程,中國政法大學還設立了第一個人權法學二級學科。《國家人權行動計劃》更是明確規(guī)定:“繼續(xù)鼓勵高等院校開展人權理論研究與教育。選取若干高等院校進行人權教育的調研,鼓勵高校學者開展人權研究,推動制定高等院校人權教育規(guī)劃。鼓勵高等院校面向本科生開設人權公共選修課,面向法學專業(yè)本科生開設人權法課程。推進人權法教材的編寫以及教學課件的開發(fā)。選取若干開展人權教育較早的高等院校作為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p>
當代中國的人權研究歷經 30余年,與人權實踐相互促進、密切相關,形成了兩次高潮,并逐漸趨向成熟。第一次高潮的形成得益于人權斗爭契機的機緣推動,人權“入憲”與人權建設的快速發(fā)展則促成了人權研究的第二次高潮。人權研究反過來也有力地推進了當代中國人權建設實踐,不論是人權制度建設,還是人權精神建設,其背后都活躍著學者的“身影”。
首先,人權研究經過兩次高潮。第一次人權研究高潮取得的最大成果是,開啟了當代中國人權研究和人權事業(yè)的“大門”,拉開了真正融入國際社會的“大幕”。如果說人權研究第一次高潮的形成及其實踐支持主要基于“外因”的話,那么,第二次人權研究高潮及其實踐推動則主要基于“內因”的自覺自愿。正是中國在人權制度和人權實踐上取得的巨大進步,以及對人權研究的有效推動,形成了人權研究的第二次高潮。由于人權實踐和理論的快速發(fā)展,當代中國在人權問題上開始與國際社會積極開展對話、交流,并展現出高度的自信和成熟。
其次,當代中國 30年來的人權研究,經過兩次高潮,形成了四種人權理論和觀念交織、并存的格局。一是,通過研究和挖掘馬克思主義思想和學說,提煉出社會主義人權理論和觀念。其主要觀點有:“否定了先于國家人生來即具有的權利這一人權觀念;權利主體不是抽象的人,而是限于工農兵;不是抽象地規(guī)定權利和自由,注重保障其實現的手段。權利的行使受全體勞動人民的利益和加強社會主義制度這一目的的制約,以及享受權利和自由的同時,須盡公民的義務,以權利、義務不可分離為特征。”④二是,為第三世界國家所贊同和支持的人權理論和觀念。主要觀點有:人權普遍性的原則必須同各國國情相結合;生存權和發(fā)展權是首要人權;主權高于人權,人權在本質上是一國內部管轄的事務;對話與合作是促進國際人權事業(yè)發(fā)展的惟一正確途徑⑤。三是,所謂“普適”的西方人權理論和觀念。其主要觀點包括:人權以人的自然屬性為基礎,具有普遍性;人權高于主權,重視人權的國際保護;反對人權研究和實踐中的歷史相對主義和文化相對主義;人權是政治合法性的判斷標準等等。四是,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資源,并溝通人權的人權理論和觀念。主要觀點包括:新民本說、儒家人權觀、和諧權等。四種人權觀各有自己的方法論和實踐觀,立場鮮明、觀點明確,相互競爭,極大地推進了當代中國人權研究的繁榮和發(fā)展。
[注釋 ]
①董云虎:《“人權”入憲:中國人權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中國人權在行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頁。
②云翔:《全國人大代表徐顯明談人權發(fā)展的五大變化》,《人權》,2005年第 2期。
③《全國人權研究機構首度聚首,羅豪才稱我國人權研究事業(yè)取得重大進展》,《南方日報》2009年 5月 12日,A14版。
④董璠輿:《中國憲法學四十年》,《政法論壇》,1989年第5期。
⑤張曉玲:《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觀》,《北京日報》,2009年 5月 5日。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招標項目“當代中國的法制轉型”(08JJD820173)。
王茂慶,男,山東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法學系主任。
D923
A
1003-8353(2010)04-0178-03
[責任編輯:畢可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