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伊咪
冬天放寒假回老家,爺爺奶奶為我們忙前忙后,燒水做飯,圍著灶臺忙個不停,我的心里溢滿了幸福。
老家的灶臺是和里屋的炕經(jīng)過通道連接在一起的,炕都比較大,可以睡下一家好幾口人??贿B著灶膛,燒火做飯的煙火進入炕下面的通道,從另一側(cè)墻邊的煙囪里冒出來。過冬前,人們提前把外屋的灶臺修整一番,有的是用瓷磚貼,有的是直接用泥巴涂抹均勻,再安好鐵鍋和風(fēng)箱,就大功告成了。一天三頓燒火做飯,里屋炕上也暖烘烘的,即使外面寒風(fēng)呼嘯,晚上睡覺照樣溫暖舒適。
我坐在灶臺前的小板凳上,奶奶教我如何燒火。先用引柴(一般都是見火就著的軟柴)點著,再慢慢地引燃硬柴。燉雞鴨魚肉、蒸饅頭、熬粥燒水、炒菜需要的火是不一樣的,即使光是蒸饅頭,剛開始、過程中和收鍋時需要的火也是不一樣的,這就需要把握好時機和火候,不能太早也不宜太晚,火燒到多大要根據(jù)鍋里的飯菜生熟的情況,這里面的學(xué)問可大著呢!
有時需要火溫和一些,有時需要火旺盛一些。如果需要溫和的火,可以少往灶臺里填柴,或者多填些軟柴,如麥秸、枯葉、干草、玉米皮等,這時風(fēng)箱的風(fēng)需要小一點兒,可以悠閑地、不急不慢地、有節(jié)奏地拉著風(fēng)箱桿;如果需要火旺一些,那就多填柴,也可以多填些硬柴,如木柴、玉米瓤、棉花稈等,這時候風(fēng)箱的風(fēng)需要大一點兒,拉風(fēng)箱的節(jié)奏要很緊湊。有時還要拿起燒火棍,在灶臺里挑撥著柴火,風(fēng)箱的風(fēng)呼呼地吹進來,將火焰吹得旺旺的,滿灶的火苗躥起來舞動跳躍著,像火精靈在跳舞。
另外,還要把握好時間,比如飯菜快熟時,需要適量填柴,不要浪費柴,做無用功。一般來說,飯菜熟透時,灶膛的火正好熄滅。如果還有剩下的火,特別是像燉大骨頭時里面的木頭墩還未燒盡,就往鍋里倒入水燒熱,以備洗碗、洗漱之用。
在這寒冷的冬天,我喜歡坐在灶火前,聽著柴火噼啪的響聲。等灶坑里的柴火燒成炭,就把土豆、地瓜和面餑薺(把面揉成條纏繞在棍棒上呈麻花狀)埋進去,等烤好了之后,我就急不可耐地吃起來,那味道簡直是人間美味!我冬天特別愛賴床,奶奶會在灶坑前把我的棉褲烤得暖乎乎的再給我穿上,別提多舒服了!
老家的灶火值得珍惜。世界上任何的山珍海味,哪能比得上爺爺奶奶用灶火做的可口飯菜呢!
作者說
我寫了老家的灶臺,還詳細描寫了它如何修繕、如何使用。寫完這篇文章后我發(fā)現(xiàn),在柴米油鹽這些日常生活中,如果細心捕捉,也能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在這篇習(xí)作中,我將長久以來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訴諸筆端,借老家的灶火表現(xiàn)了爺爺奶奶對我的疼愛,表達了我的真情實感。